游遍三秦大地从三秦游网开始>> | 三秦游首页 | 意见反馈 | 天气预报 | 网站投稿 | 上传图片 | 资源搜索 |
遗嘱,一般都是把身后事给予交代,特别是将财物给子女进行分配,但华阴市原岳庙中学校长周学道给子女留下了一份特殊的遗嘱:丧事从简,不设灵堂、不摆花圈、不搞仪式,将他的骨灰在母亲的坟边埋些,其余洒入潼关渡口、华阴华阳川和渭河,自己藏书捐给图书馆,把自己的积蓄和丧葬费、抚恤金8万余元在华阴设立教育基金,子女和老伴也要给基金捐款,使基金不少于20万确保正常运转。
周学道离休后享受处级干部待遇,但多年来他把钱都用在捐资助学上,一生清贫几乎没有任何积蓄。在周学道居住的老家属楼里,看不到一件像样的家具和电器,甚至卧室的门板破了,他舍不得换而是用一片麻布遮挡着。4月23日,在周学道去世后第六天,周学道的子女向华阴市图书馆捐赠了老人价值5万元左右1950多本藏书。
“周学道买碗,不挑不拣”
1927年生于华阴市南营村的周学道,1947年大荔同州师范学校毕业,1949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他以乡村教师身份为掩护,一边教书育人,传播革命思想,一边从事党的地下工作。1949年至1958年先后任华阴县人民政府太华区公署区长,华阴县人民政府第二区公署区长,华阴县人民政府第一区公署区长,华阴县人民政府政务秘书,华阴县供销合作社主任,潼关县供销社主任、潼关县第二商业局局长。
老周任华阴供销联社主任期间,由于大儿子结婚,需要到自己主管国营商店买碗碟。他付钱后,把麻绳捆绑好的碗碟整捆、整捆的提,也不拆开查看。有人说:“周主任,你拆开看看,别把有磕碰的坏碗买回去。”老周说:“看啥哩,如果都去挑好的,那么烂的,有瑕疵的卖不出去,供销社不是要亏本,国家不是要受损失。”从此,周学道买碗的故事就在华阴流传,一些人说他傻,编出“周学道买碗,不挑不拣”的顺口溜,但老周却不在意。
“文革”结束平反后,国家给他补发了8年工资,老周让大队会计给他把8年来在农村劳动挣的工分算一下,从补发工资里把工分钱扣了,他说自己不能领双份工资。老母亲一直由周学道照顾,活到了104岁,国家给老人有老龄补助,但他不要,认为自己的工资能照顾好老人,不需要国家的钱。2008年汶川地震,周学道却将自己节衣缩食积攒的1.05万元作为特殊党费交给组织。
坚持党性原则的“周克思”
“周学道做人最大的特点就是坚持党性原则,甚至多少有些‘不近人情’,因此有人挖苦他说,世界上有个马克思,咱华阴有个‘周克思’”,70余岁的原岳庙中学教师杨希文,谈到“文革”后落实政策担任华阴岳庙中学老校长的周学道时说。
据杨老师介绍,当时华阴有许多驻军的子女想要上岳庙中学,学校为了与驻地部队搞好关系,取得一些物质赞助,一直以来在高中招生中给予照顾,但周校长上任之后认为这是不正之风,并坚决以考分作为录取的唯一标准。"
周校长对用集体资金滥发福利的行为深恶痛绝,并在任职期间不许多发滥发福利,因此得罪了不少人,更令大家难以理解的是每次开会出差,只要是公款聚餐他从不参加,这让同行的其他人十分难堪。
离休后,周学道依然禀性不改,每次华阴市召开老干部座谈会,他不管在座的是谁,提起意见尖锐、具体,从不留情面,但绝不为自己私事。“年年栽树年年光,再栽还在老地方,长涧河堤光栽不管,浪费资金,没有达到绿化效果。”、“西河桥栏杆路灯、绿化树被一些青少年破坏,学校要加强学生的道德法制教育。”……像这样一针见血的意见,常常让参会领导坐立不安。
一生关心教育捐资助学
周学道一生在物质上没有什么要求,多年总是穿着那一身深蓝色的中山装、黄胶鞋,平时粗茶淡饭,生活极端简朴。每月离休工资通常分成三部分,给老母亲赡养费、自己的基本生活费和报纸费,剩余的大部分工资全部积攒下来,用到捐资助学,同时还要求子女也参与资助。
自己的家乡华阴市南营村小学,年久失修已成为危房。2000年二儿子周立新从北京回家看父亲时,周学道把他一直埋在心里的话说了出来:“要建设家乡,就要先治愚,把学校建好,我打算让咱家拿出一部分钱,再叫乡亲们集点资,为村上建一所像样的学校。”他的想法得到了老伴和儿子的赞同,经过商量,决定向村上捐款12万元用于建校,后经过村上集资后还差6万元,周学道又和家人合计了一下,决定再拿出6万元,共捐资18万元。建校开始了,周老师主动担任了施工监督员,三天两头跑到工地监督检查,经过半年时间,一座12个教室的三层教学楼建起来了。
2007年,周学道又拿出积蓄设立了岳庙中学爱心基金,资助家庭贫困学生,每年受资助的贫困生达30多人,至今累计助资金达30多万元。为了让钱用到实处,每年爱心助学金学校遴选好人员名单后,他不顾年老体衰,在学校老师陪同下,到学生村里探访,到贫困生家中实地了解其家庭情况,然后根据家庭困难程度确定资助金额。他每年还拿出2000元钱资助品学兼优的考上大学的学生,寄语学子好好学习,报效祖国,这些年来,受到周学道各种形式资助的学生达500余名。
“老周像堂吉诃德一样执着,不论周围环境怎样变化,不论社会如何发展,不论顺境逆境,始终用较高的党性和道德标准要求自己,他的事迹像蜡烛一样,照亮我们周围每一个人”,周学道生前老友雷成高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