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遍三秦大地从三秦游网开始>> | 三秦游首页 | 意见反馈 | 天气预报 | 网站投稿 | 上传图片 | 资源搜索 |
说起陈耀,(江苏省南通市)如皋人并不陌生:从小就爱上剪纸,工人时期,除了工作就是剪纸;下岗后,尝试把剪纸爱好当作职业,经历艰辛,最终走出了一条路。如今的陈耀,已是民间剪纸艺术家,一把普通的剪刀,一张普通的纸,在他的手里,只消半盏茶光景,便可变幻出或奋扬四蹄的骏马,或正在喂食黄鸡的村姑,人和动物渐次如生。
6月20日,如皋网友“老牛自奋起”在本土论坛发表帖子,称“陈耀剪纸被编进了德国课本教材”。一时间,众多网友纷纷跟帖“点赞”:“哇,民间剪纸艺术走出国门,这是如皋的骄傲。”24日,记者辗转联系上已经定居南京的陈耀,电话中,陈耀将他所钟爱的剪纸事业娓娓道来。
陈耀告诉记者,他的剪纸艺术是被编进了一本名叫《A New Start Professional》的德国教科书,翻译成中文意思是“一个新专业的开始”,他说:“这是德国教育部编制的教材,文章介绍了我的成长经历及剪纸艺术。”在陈耀看来,中国剪纸艺术作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逐渐进入主流社会的视觉文化中,而他身为中国剪纸艺术传承人之一,最深的感触就是“要将民间艺术国际化”。
光鲜背后,三次高考落榜,双腿高度残疾
很难想象,这位将剪纸带出国门的民间艺术家竟曾一度逆境缠身。1962年出生于白蒲镇的陈耀,6岁起迷上剪纸。“那时觉得好玩,剪的窗花什么的,还在县里获过奖。”陈耀告诉记者,3次高考落榜后,他在当地一家罐头厂上班,业余时间仍喜爱剪纸。那些日子,他白天跟班工作,灯火阑珊时则醉情于剪纸艺术之中,用他自己的话说:“上瘾了,戒不掉。”
临近40岁时,陈耀和同在一个厂的妻子双双下岗,自己又在一次车祸中,双腿落下残疾。一场突如其来的意外,令陈耀五颜六色的剪纸世界刹那间变成黑色。蓦然间,他发现两只手完好无缺,这就意味着自己还可以剪纸,他痛苦的脸上掠过一丝欣慰的神色。从那以后,剪纸成了陈耀全部的寄托,那把熟悉的剪刀不仅让他忘却了疼痛,更让他乌云密布的天空重新透出曙光。
心灵手巧,一把剪刀闯市场,民间艺术“见世面”
2001年,陈耀拄着拐杖登上了开往南京的客车,跟他一道的,还有一把承载希望的剪刀。“中国民间艺术本来的土壤植根在民间,要将乡土艺术都市化,必须适应都市人的需求,将剪纸做成装饰品、收藏品,走向市场。”陈耀认为这是民间剪纸艺人和剪纸艺术的生存之道。
起初,陈耀只是在南京夫子庙租了一面墙,用来推销自己的剪纸作品。“一张红纸,眨眼间成了一幅精美工艺品,这个过程令不少都市人赏心悦目。”陈耀回忆说,他当时也没想到,在人生地不熟的南京,剪纸竟然还挺好卖的。中央商场、江东门、金盛百货、苏宁百货……这就是这些年陈耀在南京的轨迹,从一个不起眼的小摊点,到拥有40多个平米的店面,他一步步在异乡站稳了脚跟。
在上海世博会期间,陈耀曾带着他的剪刀,将剪纸艺术“搬”进了世博会残疾人综合馆。他用他的剪刀,为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展示了美轮美奂的中国民间艺术。进入世博会残疾人综合馆的第一天,他的剪纸摊位前就排起了长队。一把剪刀,一张红纸,一分钟之内,栩栩如生的肖像、灵动的猫戏牡丹、亭亭玉立的海宝,就跃然纸上。他的剪纸技艺震撼了围观游客,更为中国的民间艺术赢得了“世面”。
纸的对话,做一辈子“剪刀手”,将剪纸艺术传下去
当然,剪纸对陈耀来说,也不只是赚钱的工具而已。在把剪纸推向市场的同时,他也会传承剪纸艺术,为弘扬民间艺术出一份力。他去监狱教犯人剪纸,去社区教居民剪纸,到小学和高校教学生剪纸,最让他得意的是教外国人剪纸,他已经有了好几个“洋徒弟”。教人剪纸有时空的限制,为此他还自编了教材,甚至在网上开辟剪纸博客,希望让更多人了解剪纸。
不过,已在剪纸业摸爬滚打了大半生的陈耀也面临着一个不可回避的障碍——艺人断层,“民俗文化的发展至少断了三层。”当记者询问他是否收关门弟子时,陈耀伤感地称“愿意沉下心学的并不多”,就连他的女儿也只在店里打下手,并不想拿起那把剪刀。“你看我的剪纸和照片还上了德国教育部编制的教材,咱中国也应该好好弘扬传统民俗艺术。”
如痴如醉沉浸在剪纸艺术中,陈耀的手指磨出一厘米厚的老茧,视力也严重退化,但对他来说,这些不算什么,他说:“剪纸是我生存的依靠,也是我终身努力的方向。”这几年,他先后被评为“中国民间剪纸艺术家”、“国家高级工艺美术师”,曾获得“江苏省残疾人艺术大赛金奖”、 “中国乡土艺术手工艺杰出贡献奖”等殊荣,圈内不少民间艺人称他为“中国神剪”。对此,陈耀风趣地说:“只要剪,面包总会有的。”一句丝毫没有“大家”作派的话语,透着他的一份诚笃和执着。□记者王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