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遍三秦大地从三秦游网开始>> | 三秦游首页 | 意见反馈 | 天气预报 | 网站投稿 | 上传图片 | 资源搜索 |
北京通州大运河畔,万亩滨河森林公园沿河而建,“潞河桃柳”、“月岛闻莺”、
“银枫秋实”等六大景观点缀其间,游人漫步,一份诗情画意尽收。方非 摄
用“好事多磨”来形容大运河的申遗过程,恐怕再合适不过了。从上周五开始,申遗结果将公布的消息就从多哈传出,然而时间一次又一次地推后。直到6月22日北京时间15时20分许,好消息传来:汇集了扬州、北京等27个城市,打包了58个遗产点的中国大运河项目申遗成功了。
其实,这个周末的等待对于大运河申遗而言并不算曲折,从最初提出到最终入围,这条至今仍在使用的运河走过了整整8年的时间。
申遗历时8年
中国大运河是我国重要的文化遗产,2006年就被国家文物局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当时任国家文物局局长、现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回忆,当年5月,这条运河申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资格的时候用的还是“京杭运河”的名字,当时公布的运河分布范围为“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山东省、江苏省、浙江省”。
随着研究深入,运河的辉煌史被层层剖析:大运河的始建年代可以从人们通常认为的隋,一直提早到春秋战国时期,到隋唐至明清持续兴盛,近代衰落。现代,这条河流逐步复兴。整个演进历程前后历经2000余年,时间空间跨度之大世所罕见。
2013年,“京杭运河”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时,名字已经改为大运河,范畴除了京杭运河,还增加了隋唐运河和浙东运河,地跨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江苏、浙江、河南和安徽8个省市。这些也成为了此次申遗的主力军。
此次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大运河包括横贯中国中东部地区的隋唐大运河、京杭大运河和浙东运河。依据历史分段和命名习惯,大运河共包括十大河段。
申报的系列遗产分别选取了各河段的典型河道段落和重要遗产点,包括河道遗产27段,总长度1011公里,相关遗产共计58处遗产。遗产类型包括闸、堤、坝、桥、水城门、纤道、码头、险工等运河水工遗存,以及仓窖、衙署、驿站、行宫、会馆、钞关等大运河的配套设施和管理设施,以及一部分与大运河文化意义密切相关的古建筑、历史文化街区等。这些遗产分布在2个直辖市、6个省、25个地级市,遗产区总面积为20819公顷,缓冲区总面积为54263公顷。
“活态文物”申遗罕见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一句唐诗,道出了大运河项目的最大特点——“活”。国家文物局表示,运河山东济宁以南的部分仍在通航,其它一些河道转变成为景观河、灌溉河、排涝河,在当代社会的方方面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不仅如此,运河的“活”还体现在不断的发展和变化中。历史上,因黄河改道等自然原因,大运河曾多次变迁。近代以来,随着传统功能部分退化,运河使用功能发生变化,管理维护设施不断更新,运河沿线城市面貌也持续改善。
活态文物申遗,本来就是新鲜事儿,还赶上了绵延1000多公里的线性文物。一切工作都变得更为复杂。8年来,我国先后颁布实施了大运河遗产的专项保护法规,完成了大运河全线遗产资源调查,组织实施了一批大运河遗产保护、展示工程,建立了大运河遗产档案和监测系统,运河沿线的非物质项目也是保护的对象。
“抢”出来的世遗
其实,大运河项目顺利入围世遗名录,算是惊喜。因为此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考察大运河时提出,运河牵涉流域广、人口多,有些区域的水质有污染。因此,他们在文件中建议,在补充相关材料后,中国明年再提交大运河项目进行决议。
运河水的污染,也是因为运河的“活”。千百年来,这条人工河延续着交通、运输、灌溉等功能,与周边人们的生活形成了密不可分的关系。曾参与大运河申遗工作的安家瑶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她在接受采访时说:“尤其是一些村镇,就拿运河当做垃圾场和厕所。”
历时8年的申遗过程,运河沿线的各地政府重新审视其作为人类遗迹的重要性,全线环境治理工作积极开展,配套排污管网设施初见端倪。“并没有大规模的拆迁,而是在原本未纳入城市垃圾回收系统的农村设置垃圾箱,有垃圾车去收垃圾。”
住在运河边的人没变,但是生活质量提高了,运河的水质也提高了。这一次,运河沿线的20多个城市都憋足了劲儿,提前完成所需的补充材料,这才使得大运河申遗比较顺利地通过了。(记者方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