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遍三秦大地从三秦游网开始>> | 三秦游首页 | 意见反馈 | 天气预报 | 网站投稿 | 上传图片 | 资源搜索 |
西安美院的老师正在绘制墙体画。
白水,地处黄土高原的东部,是关中平原与陕北高原的接壤和过渡地带,也是渭南市唯一的山区农业县和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也许因着这不尽如人意的自然环境,才造就了白水历史上灿烂丰富的历史文化,也造就了白水人民在当代于得天独厚中异军突起,以勤劳和智慧成就了“中华名果”的奇迹,从而使其名声具有了具象的现代意义。
去春以来,坊间传说,苹果之后的白水县又有了不小的变化和看点,尤以美丽乡村建设为最。于是,记者时隔六年探访了这块粘连在高于边缘的所在。
全国示范县,白水跻进首班车
白水,确有高原的景象,每及此地,脑海里总是蹦出那4个字“天高云淡”,这次也一样,只不过又跟了个“满目葱翠”。原因可能与这次采访的主题有关吧。
能名列国家级美丽乡村示范县和省级重点推进县,对哪里都不是件易事,白水人的自豪不无道理。因为这不仅是一份荣耀,更是一次难得的机遇。
建设“美丽中国”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后,白水县的领航者就隐约萌生了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念头,并且付诸了行动。县委副书记贾建武、副县长刘建成两个“建”字牌人物成为白水的探路者,他们先选了12个村子为突破口,进行村貌整改,道路硬化,房前屋后美化,绿化植物种植,使这12个村成为白水新农村建设的大样。
谁也不曾料到,这12个村为白水县立下了汗马功劳。去年8月,全省确定5个“国家级美丽乡村示范县”,白水竟榜上有名。由此,美丽乡村建设在白水上升为县级战略。
要下势建设美丽乡村,成立各方参与的领导小组是自然的程序,县委书记叶珺、县长刘振强成为必然的总导演,以下由副书记贾建武、副县长刘建成统辖各级各路人马实际操作。不同的是组织部门从政治待遇、工作任务、时限要求等方面制定了白水美丽乡村建设中干部工作的保障办法。
在外出考察学习之后,他们提出了引领白水美丽乡村建设为核心的“六大工程”,即美丽乡村工程、果业提升工程、一村一品工程、农业果区工程、和谐家园工程、城镇化工程。同时制定了“六个原则”:坚持量力而行、有条件上档次,没条件弄干净,乡村不举债;绿化、亮化、美化、净化,关键要有文化;统一规划、单村建设,分类指导,整体推进;群众主体,靠群众建设,让群众得利;财政拨一些,项目整合一些,村上投一些,社会筹一些;长效机制是关键,扎实建设不跟风的“六项原则”,全县依次统一展开。
在顶层的设计中,他们提出科学规划,布局要美;创业增收,生活要美;村容整洁,环境要美;乡风文明,人心要美的“四美”原则。重新划定了“一环三镇69村”为重点的示范区建设,首先在杜康、林皋、尧禾三镇69村的百里环线上摆开了战场,加上先前确定的7镇28村,全县50%的村子掀起了美丽乡村建设的热潮,成千上万的干部群众投入到建设自己家乡的时间洪流中。
全县上下,清理三堆、拆除旱厕、绿化美化、刷墙绘画,进行创建。由21个县级部门包联创建的136个单位门户,采取连片门户镇牵头、单个门户部门抓的方法,很好地完成了绿化、美化工程。水务局管辖的14个门户,累计2000余平方米,采取铺草皮、栽冬青球等方式,完成了门户绿化、墙体美化工程,建成了水文化景观墙,既展现了精神风貌,又为美丽长廊增添了亮点;农业局包联的三联果库门户,成为企业门户典范。对原先建设的12个重点村也进行了全面提升,补植了景观树种,扩大了村庄花园规模,砌筑了花墙,绘制了墙体画,实施了亮化工程,配置了清洁设施,完善了环境卫生长效管理机制,提升了花园村庄建设档次,达到了最美最靓。
经过县镇村干部和群众几个月的辛勤奋战,百里环线变化大,效果好,卫生最净,环境最美,集花廊、画廊为一体,花园村庄、单位门户点缀其中,交相辉映;三大镇各具特色。
据统计,这一阶段,全县拆除户厕1300多个,改厕1200个,配置垃圾桶110个,修建垃圾台50个,消灭了路边卫生死角;拆除公路边各类广告宣传牌碑700余个,硬化村巷道路20多公里;特色民居改造70多户,建设文化墙7000余平方米,绘制墙体字画300余幅,修建村中花园20000余平方米,建设休闲绿道4000余米,安装路灯、景观灯300多盏,健身器材80余套;建成了7个花园式村庄,6个新农村建设重点村的村容村貌得到了大幅度改观。
五峰村的新农庄整齐划一,鸟语花香。
文化白水的农民情怀
白水是有文化历史的,据说最早可上溯到新石器时代,周秦设县至今。自古就有“四圣”播文明之传说。仓颉造字,杜康造酒,雷公造碗,蔡伦造纸,成为这个山区县至今的荣耀,也成为中华文明史的部分元素载体。
文化的最高境界是什么,智慧!文化的白水造就了昔日的“四圣”,也孕育了当代的苹果,世界吃白水苹果已近30年了。公元2010年,一个叫刘振强的人成了白水的县长,被人称为“文化县长”,之所以这样称呼,是因为在做县长以前他是一个作家。记者之所以翻这些老账,是因为他的作品皆以农村为题材。他的第一本散文集《东边日出西边雨》是对东西方文化的思考,2002年,又一本散文集《把成年酿成老酒》出版,这本以农村为题材的书受到了众多好评,评论家赞其朴实、自然、空灵。2003年,渭河发生特大水灾,时任市人事局副局长的他带队奔赴灾区,半年时间吃住都在农村,写出了纪实文学《沉重的渭河》,这是一部反思“三农”的作品。
和“三农”有着不解之缘的刘振强曾有一句名言,我们更多的对农民是“抽象的肯定,具体的否定”,对他的作品与思考,记者曾提炼为“让农民隆重的活着”,足以禅释他与农民的情感。做县长以后的刘振强没有多少时间搞创作,于是将自己的爱好与感情淋漓尽致地挥洒在白水大地。
美丽乡村建设是群众路线教育实践的平台,是改变干部作风的平台,是教育群众移风易俗的平台,是提高群众幸福指数的平台。这就是他的认识。
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白水确定了一年打基础,两年上台阶,三年大变样,“三步走”战略。
尧禾镇五峰村的93户村民原本生活在自然条件艰苦的洛河川道,由于耕地多为坡地、生产力水平较低,农民收入微薄。经多次调研,县上对五峰村实施了整村易地搬迁。按照美丽乡村建设标准,建起了一个人口集中居住、基础设施齐全、产业聚集发展的新型社区。现在的五峰新村,幼儿园、超市、公厕、健身广场、文化活动中心等公共设施一应俱全。村民们集资入股成立了五兴果业公司,既打工挣钱,又坐享分红。村上还成立了专业合作社,通过复垦村庄旧址,以土地流转、承包经营的方式发展特色种植、生态养殖等现代循环农业,使村民成了农业产业工人。
48岁的刘俊荣是去年搬迁的,原本只有几口破窑洞的家变成了三室一厅一厨一卫的“小别墅”。他现在负责村子的绿化维护与管理,妻子每天到苹果厂里做活,儿女在外工作,坐在沙发上的他一脸幸福的笑容。
“我们村里已二十五年没有娶过媳妇了,都是姑娘嫁去外村,小伙去做上门女婿。仅去年搬迁后,已娶回了4个媳妇,好多出去的人也回村了。”村支书刘俊峰无不欣慰地说。
去年9月份搬迁的张会栓,已经73岁了,在谈到“六室俱全”的村委会时感叹,“确实是好了,居住出行看病都方便多了,没事就到文化广场锻炼哩”。
在这短短一年间,白水的农民喝上了干净水、走上了平台路、上上了干净厕,居住环境极大改善,村容村貌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白水要求,净化、绿化、美化,关键是要有文化。为了实现文化氛围塑造,全县以镇为单位,公路沿线,把土墙都换成砖墙,然后粉刷,并专门从西安美术学院等大专院校请来专家,突出文化特色,绘上鲜活淳朴的关中民俗农家画,写下乡俗村规内容,筑起了一道文化气息浓厚的百里“美丽画廊”。
文化广场是每村文化建设的集中展现。杜康镇突出的是酒文化,尧禾镇突出的是苹果文化,林皋镇突出的竟是休闲慢生活文化。
在杜康镇各村修建的文化广场突出酒文化的核心,墙壁上是关于“酒”的诗词歌赋,还有杜康酿酒的传奇故事。广场旁边亭台楼榭,植被相拥,虽然存有新修痕迹,依然透着一股浓浓的文化气息。
县委宣传部长马世仓介绍,美丽乡村建设不仅要建设得漂亮,更要把产业发展起来,公共服务等也要纳入其中,建设要深入到农民的生活之中。
叶珺深有感触地说,通过美丽乡村建设,干部工作作风得到较大转变,拉近了干群关系,农民的文明意识得到了增强,有了自豪感,“乡亲们脸上的笑容是我们最大的政绩。”
刘振强也说:“父老乡亲的生活就是最大的民生”。
不愧同路英雄!
美丽乡村的动力离不开优势产业的支撑。
与群众滚在一起的实践
美丽乡村建设伊始,叶珺就指出,要避免政府干,群众看的问题。美丽乡村建设的核心是农民,长期坚持还得靠农民。“自己的家园自己建”,要在农民的心里形成长期有效的机制。
于是,充分发动群众,依靠群众力量成为白水美丽乡村建设的重点和法宝。
按照强化包联,细化责任的方式,他们实行领导包联,部门包村,镇干部联组,村干部联户,实现人人有责任,户户齐参与,环境大提升,夯实了工作责任。田家洼村、冯雷村等的绿化、道路硬化问题就是在包联领导和包联部门的跟踪下得以解决的。
主管“三农”的副县长刘建成说,不要把美丽乡村建设简单地当做卫生打扫,它其实是农村工作的主要抓手,对乡镇干部是锻炼,是提升。他动情地说,老百姓有时候观念没有转变过来,要和他们打成一片,用心引导他们爱净、爱美、爱花、爱家,劝孝、劝善、劝学。幸福是一种感觉,只有让老百姓切实感觉到这种感觉,百姓才是真正幸福的。
72岁的皇甫金财,是尧禾镇的保洁员,他负责他家门前附近两公里的道路清洁,他向记者说:“中国要美,农村得先美,乡村不美,中国就美不了!”
白水县现在有像皇甫金财这样的环卫工人236人,每人每月800元工资,负责两公里的街道卫生,县上给他们配有专门的工作服,而且都办了保险。这是白水建设长效机制的一大创新,以期达到“自己的家园自己维护”。
群众旧习惯的改变是最大的难事。在白水,长久以来就有把柴火散放在屋外,旱厕设在大门口的习惯。为了这个改变,各级干部深入基层,进村入户进行宣传教育,“厕所革命”、“柴堆入户”工程由此展开,县委副书记贾建武不知跑过多少村子,亲手做示范,耐心讲道理。在五峰村刘俊荣家,记者看到院子里的柴火堆放齐整,院角的新型瓮式厕所干净无味。刘俊荣说:“确实比以前干净多了,连苍蝇都少了。”
云台镇王城村地处偏远,比较贫困,到2013年还没有硬化村道和自来水。58岁的村支部书记王旺财,带领村上群众进行村道硬化建设和自来水改造,至今,村道基本打通,还铺设了3600米自来水管道,种植了1500株柳树。
林皋镇镇长杨鹏介绍,在修建林皋湖环湖公路的时候,因为迁坟的缘由,群众工作遇到过很大阻碍。为了得到群众支持,他把镇上干部分为12个小组,集中45天入户做群众工作,最后终于打动了村民。在村民的积极响应下,林皋镇在7个月内迁坟180座,修建5.5公里环湖路,道旁栽种柳树2200课,形成了林皋湖景区的基本交通条件。“打铁还需自身硬,要与群众连在一起,不怕群众戳你的脊梁骨。”杨鹏感叹道。
移风易俗,也应是美丽乡村建设的主要文化内涵。
一年来的白水,上自书记县长,下自村民百姓,为建设美丽乡村,走在一起,吃在一起,滚在一起,汗水也流在一起。贾建武说,我们的干部已不是和群众打成一片,而是把自己“干”成了群众,许许多多干部的事迹催人泪下……
让乡亲活得比城里人更美
白水美丽乡村建设以硬化、绿化、美化、洁化、亮化、休闲六大要素为重点,建设宜居村镇,幸福家园示范点,把镇区当景区打造,看景识镇,形成旅游景观,辐射全镇;把公路沿线村庄当景点打造,形成一村一景,村村成景。着力打造重点部位,形成休闲、健身、观赏、多功能的花园式景观;把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当新型农村社区打造,使其成为一方村庄环境建设的样板;把公路沿线当美丽长廊打造,突显绿色长廊、文化品位、整洁美观特色,建成连结美丽乡村的风景线。
杜康镇康家卫村新修建的文化广场,55岁的李法权正抱着孙子在新修的亭子里面乘凉,他说“以前带娃出来只能在公路上玩耍,孩子小又喜欢跑动,不安全,现在有了文化广场,跟城市的公园没啥两样,空气也好多了嘛”。
农工部部长王志坚认为,要把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作为美丽乡村的重点,让县域内的老百姓享受到美丽乡村建设的成果,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等都要跟上,使美丽乡村表里有效地结合起来。
截至目前,白水已建成省级“一村一品”示范村26个,实现苹果总产55万吨,产值达35亿元,全县65%以上果农实现亩产值过万的目标,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215元。
在垃圾坑上建成的杜康酒文化休闲广场。
美丽乡村建设,白水引发的思考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一直是我们党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新中国建立后的以缩小城乡差别为内容的三大差别就是例证。
2005年,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就制定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标准,即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2013年7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鄂州市长港镇峒山村指出,建设美丽乡村,是要给乡亲们造福,不要把钱花在不必要的事情上,比如说“涂脂抹粉”,房子外面刷层白灰,一白遮百丑。
美丽乡村建设是一项利国利民的重大良措,但我国农村面积比例大,农民人数多,如何建设好美丽乡村既是一项艰巨而长期的工程,也有许多问题需要破解和引导。
谈到白水美丽乡村建设的自身思考时,叶珺认为,首先是资金投入问题,这是目前遇到的最大困难,坚持不举债,但财政投入远远不足,而社会组织的融资力度又不够;其次是没有一定的模式,也没有统一的标准,我们也只是因地制宜,尽量做到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再就是长效机制是关键,要做到人、财、物、制度的配套,摒除“重建设、轻管理”的问题;尤其要加强对农民的教育与引导,使他们树立对美的领悟与追求,提升对美丽乡村的认同度与参与度;相关产业要同步跟进,比如旅游项目的开发和引进等。
白水在自身建设中初步摸索出了一些做法(不一定是经验),如投入机制上的“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社会参与”,建设机制上的“整体规划、资源统筹、分步实施”,管理机制上的“三级负责、以村为主、人人参与”,发展机制上的“治理环境、优化产业、打造精品”,奖惩机制上的“目标考评、半年观摩、舆论监督”。
美丽乡村到底什么样?
2010年,国家标准委将“中国美丽乡村国家标准化示范县”的牌匾授予浙江省安吉县,安吉的标准是——“村村优美、家家创业、处处和谐、人人幸福”,初步形成了“优雅竹乡、风情小镇、美丽乡村”三层面的美丽乡村格局,“宜居、宜业、宜游”。
记者思忖,美丽乡村无疑是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关键抓手,在已经开始而且还要持续很久的建设中,在“美丽乡村”的国家标准还未制订出台之时,陕西的美丽乡村建设可否依据陕南、关中、陕北的地域特点,尽快出台自己较为详细的具有操作性的建设流程范本,如依据各异的民俗文化、不同的地貌特征,设计出山区、平原、高原及沙漠丘陵地带不同民居院落范本等,供不同的地域参照,以避免千村一面、全省乃至一县一地一面的所谓整齐划一,从而使文化得以传承,美丽得以多元。
农村与城市是两种社会文明的比照,但千年以来,两种文化又是如此和谐的融合在人类文明的历程上。我们的美丽乡村建设,不是意味着乡村的消失,而是为了在人和业盛中,实现乡村的涅槃重生,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中国梦。
时代在变,人也在变,不变的是人们对美好家园建设的不断完善和对幸福生活的孜孜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