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遍三秦大地从三秦游网开始>> | 三秦游首页 | 意见反馈 | 天气预报 | 网站投稿 | 上传图片 | 资源搜索 |
多哈,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正在召开,“丝绸之路:起始段和天山廊道的路网”申遗项目将接受严格郑重的审议。对于陕西,那一刻将是27年希望的华丽转身,从民族文化遗产到世界文化遗产,历史用一种巨大的力量让今人的梦想有了最具有价值的解释和支撑。
时间,用它绵延不绝的力量考验着人们的坚持、耐心与毅力。
36年前,第二届世界遗产委员会公布了第一批12项世界遗产项目的名单。其中包括了厄瓜多尔的奎多古城、德国的亚森主教堂等历史古迹,以及美国黄石公园等自然遗产。
那时,世界遗产的名单上没有中国。
27年前,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举办的世界遗产委员会第十一届全体会议上,首次将中国的故宫博物院、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泰山、长城、秦始皇陵(含兵马俑坑)、敦煌莫高窟6处文化与自然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那时,陕西秦始皇陵作为世界第八大奇迹和中国其他世界遗产一起得到世界的尊重。
27年后,“丝绸之路:起始段与天山廊道的路网”跨国联合申报世界遗产。在卡塔尔首都多哈召开的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将开始审议这一申报,其结果牵动着中国和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联合申遗三国人民的心。陕西那些珍贵的遗产再次进入人们的视野。两千年前,当世界几大文明顺着这条遥远的道路迢迢而来,丝绸之路这条伟大的道路在时间的酝酿中一次次受孕、混血。
从秦始皇陵到丝绸之路,陕西的世界遗产之路一走就是28年。
申遗很难吗?难!这是有过申遗经历的地方的共同感受。中国人对“申遗”的热情似乎从未停止过。从1999年至2004年,提交“申遗”申请的城市数量就翻了3倍多。据公开资料统计,目前列入预备申报的项目(含多个“跨省区捆绑”)清单的景观、古迹多达100个。由于每国每年只能分别提交1个自然或文化遗产的名单,国家文物局官员郭旃就表示:“中国申遗大队已排到下世纪的门槛。”
陕西省文物局局长赵荣说:“在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尤其在中西部地区,丝绸之路和其沿线文物的保护是几代人不断付出的结果。丝绸之路申遗是向世界证明我们对文化遗产永远的尊重和跨越时空的创造性保护。”
千年之路,人类文明史上最伟大的交流
在给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书中这样描述“丝绸之路:起始段与天山廊道的路网”的价值:
“丝绸之路:起始段与天山廊道的路网”属“丝绸之路”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不仅在“丝绸之路”整个交流交通体系中具有起始地位,见证了亚欧大陆于公元前二世纪至公元前16世纪期间人类文明与文化发展的主要脉络及其重要历史阶段,以及其中多元的文化特征,促进了洲际间多种文明的协调和共同繁荣,是亚洲大陆上建立长距离东西方交通、开展广泛人类文明与文化交流、对话的杰出范例。
丝绸之路,它以中国长安为起点、经中亚向西到达地中海地区、向南延伸至南亚次大陆,分布于横跨欧亚大陆东西长10000公里、南北宽约3000公里的区域内,是人类历史上交流内容最丰富、交通规模最大的洲际文化路线。
这是一条由骆驼柔软的脚掌,在坚硬的砾石上踏出的、纤细而渺远的路。在这条道路上,世界上的古老文明以如此细微的孔道沟通、交流、碰撞,各种音乐、绘画、雕塑、舞蹈艺术、各种饮食文化、服饰文化、生活方式都在这里一一呈现;印度的佛陀、伊斯兰教的真主、基督教的耶稣也从这里翩然走来……
在这条丝路上,无数国家在演绎着兴衰:罗马、安息、大夏-贵霜、中国汉朝、赛种、乌孙、康居这些熟悉或不熟悉的地域不断发生着碰撞、融合,形成了积极互动关系。
在这条丝路上,无数传奇故事在一一上演:出使西域的张骞,投笔从戎的班超,佛教东渐的永平求法,西天取经的玄奘……
物质是对历史的最好的解释和说明,没有物质的承载,历史就没有了灵魂。申请世界文化遗产,正是用那些伟大的遗存证明一种穿越古今的精神。
黄河中游地区、河西走廊、天山南北、七河地区4个地理区域的一系列具有代表性的遗址支撑其“丝绸之路”,见证了亚欧大陆的北方地区在1800年间跌宕起伏的历史。
作为超大型文化线路申报。丝绸之路路网采取分批申报策略。即:首先以第一批申报的最具代表性的系列遗产点支撑起丝绸之路路网的突出普遍价值基本框架;而后根据各国的准备工作推进情况,逐批进行扩展,充实价值。第一批申报点包含了3国境内33处具有代表性或独特性的遗址遗迹。其中考古遗址25处、古建筑3处、古墓葬1处,石窟(寺)4处。
在陕西遗址名单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唐长安城大明宫遗址、大雁塔、小雁塔、张骞墓、彬县大佛寺石窟,他们承载着丝绸之路上有关物质、精神、艺术和时间的意义。这七处文化遗产,有4处位于城市中心区域、3处在城市近郊,承受着城市化进程中文化遗产保护的巨大压力。它们以东方遗址的名义提出了世界性难题。
赵荣局长说:“千年之前,丝绸之路以开拓性精神创造了世界文明交流的辉煌。今天这种精神在作为文化遗产的丝绸之路上,发挥着与世界对话、同文明交流和创造性保护的作用。这是东方智慧对世界的一次最华丽阐释。”
对话之路,真诚赢得世界的尊重
有关丝绸之路的对话存在于两个话语系统,一个是与世界的对话,一个是与遗址上人们的对话。两种对话缺一不可,最终又都如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宗旨一样指向促进和鼓励人类对自然资源的保护与永久利用。
对话世界,需要世界的思维。世界文化遗产概念的建立,原本是西方世界思维方式的表达。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在巴黎通过《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公约》,决定将国际公认的、具有杰出和普遍价值的文化古迹与自然景观,作为全人类的共同财产加以保护管理,传给子孙后代。《公约》自1975年11月27日生效以来,受到各国政府和全世界公众的普遍关注和重视。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件,世界遗产的申报需要完成9步骤。然而丝绸之路规模巨大、遗产数量种类繁多。如何将这个超大规模的文化线路遗产申报为世界文化遗产,是摆在国际社会面前的难题。
别的不说,仅语言一项就是其他项目无法比拟的:中哈吉三国签署的协议文书涉及了中文、英文、俄文、哈萨克文和吉尔吉斯文5种文字。
落实到每个申遗点,都包括保护规划的编制、文物本体的保护修缮、周边环境的整治、保护工程的实施、设立专门保护管理机构、颁布专项保护管理法规等大量具体庞杂的工作,甚至包括对当地群众的宣传,每一项都不容忽视。
文件上的九个步骤,对于丝绸之路申遗却是8年不懈的努力。
198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启动了“对话之路:丝绸之路整体性研究项目”。
1990年到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开展了五次国际性科学远征。
2005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亚地区研讨会在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召开,中国和中亚五国开始“丝绸之路”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准备工作。
2006年,“丝绸之路沙漠线路”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2006年10月,在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举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次区域地区中亚丝绸之路系列提名研讨会。
2007年4月,塔吉克斯坦杜尚别会议中《中亚与中国“丝绸之路”申报世界遗产概念性文件》被五个参与国通过。
2008年6月,丝绸之路申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磋商研讨会在中国西安举行。
2009年5月《文化线路宪章》在加拿大魁北克召开的第16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上通过。
2009年5月,在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市举行的丝绸之路磋商会议中,同意建立丝绸之路系列申遗跨政府协调委员会,拟定了《丝绸之路突出普遍价值声明草案》
2009年11月,丝绸之路系列申遗协调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在中国西安举行。成立秘书处和文件专家组,并要求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和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进行丝绸之路主题研究。
2012年5月,“丝绸之路:起始段与天山廊道的路网”中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跨国系列申遗协调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在中国北京举行,三国签订《关于“丝绸之路:起始段与天山廊道的路网”跨国系列申报世界遗产及协调保护管理协议》。
2013年2月,丝路申遗文本已由我国和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两国政府共同递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并被正式受理。自此,丝绸之路项目正式进入世界文化遗产的申报程序。
对话民众,需要知道他们的利益和期许。
“为遗址保护所作出的努力和牺牲是不能仅仅用金钱来计算价值的。站在人类历史的纬度,它是对文明的尊重;站在社会发展的角度,它是时代的选择;站在普通百姓的角度,它则带来生活改善的可能。”陕西省文物局副巡视员周魁英说。
丝绸之路申遗成为当地群众生活水平提高的契机。对于这一点大明宫遗址公园的建设无疑有标示性意义。曾经大明宫能够进入人们眼帘的是建材市场兴旺的买卖,以及1973年黄河决堤后,移居到西安的逃荒者渐次建成的凌乱民居。随着大明宫遗址大规模保护项目的启动,10余万道北居民的生活得到了根本改善。
未央宫遗址区完成土地整理1.15万亩,清理垃圾320万方,栽植树木5万余棵,播撒草籽260万平方米。对被搬迁群众进行安置补偿,使群众实现财产性收入和现金性收入双增长。更重要的是,在群众满意的微笑中再现了历史上那座伟大的宫殿。
为了保护张骞墓,城固县政府对97户居民重新安置,极大地改善了张骞墓的保护环境。彬县政府按照文物保护要求,对大佛寺石窟广场进行了改造和绿化美化、铺装改造了明镜台台面,并将影响大佛寺石窟保护的312国道改线,保障了遗产的安全。
从“对话”开始,到正在召开的多哈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的期待。丝绸之路跨国申遗用最恰当的表达完成着与世界的沟通。
创新之路,创造性工作为世界遗产保护带来新理念
由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文化线路国际科学委员会编纂的《关于文化线路的国际遗址理事会宪章》将新型文化遗产类型“文化线路”视作一种历史现象,为其构架出一个“以创新的科学观点建立起不同遗产类型之间新的关联,提供了一个多边的、更加完整和准确的历史图景”,以期在这一联合系统中,借助所有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揭示出更高层次的遗产价值、提升它们的意义。
“以创新的观点建立起不同遗产类型之间的关联。”《文化线路宪章》清晰地阐明了丝绸之路申遗所需的创新理念。
创新,首先是对这条道路跨越时间和空间的整体性思维。
“丝绸之路:起始段与天山廊道的路网”经河西走廊、出玉门关、至天山南北、达楚河流域、至塔拉兹的这条线路,串联起中国的洛阳盆地、关中盆地、河西走廊、天山山脉遗迹中亚的七河地区等地理环境因素,以及留存至今的自公元前2世纪到公元前16世纪沿途中心城镇、宗教传播、商贸聚落、交通及防御体系,这是欧亚大陆间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交流。
2013年9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出访中亚时提出要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今年6月5日,在中阿合作论坛上第六届部长级会议上,习近平强调要“弘扬丝绸之路精神,促进文明互鉴”。
跨国、跨省申报线性文化遗产是对世界文化遗产思维向度的贡献,更是中华文明国际话语权的表达。
创新,是对中国的古代遗址的创新性保护。
中国式古建筑多采用砖木结构,几百年后主体部分就荡然无存,只留下台基和夯土层。这与欧洲石头建筑相比,难以给游客一个直接视觉冲击。欧洲遗址不论是罗马古城还是庞贝城,总能见到屹立的石柱、石墙、时刻,而中国的遗址多是一层层黄土。按照国际古遗址理事会的规定,遗址上不能复建、重建任何建筑。问题是我们该如何展现那些逝去的辉煌?
我们创造性地发明了基于黄土遗址的保护方式,更重要的是一整套基于民生的保护理念让遗址有了长久的生命力。
考古学家张忠培先生说过,“大遗址是所有文物的龙头。文物工作归根结底是四个字:保护、利用。可见如果仅仅是保护而忽略利用,不仅遗址是死遗址,城市发展和人民生活都会背上包袱。
如何让大遗址保护走向积极的发展式的保护?如何让保护与利用形成一个有机的生态链?大遗址保护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大遗址保护与当地群众生活水平提高相结合;大遗址保护与当地城乡基本建设相结合;大遗址保护与当地环境改善相结合。“四个结合”是陕西大遗址保护的基本观点,也构成对丝绸之路上的文物保护与发展的完整生态链。在具体的实践中,陕西省更是创造性的探索出了适合于不同类型大遗址保护的运作模式:“国家公园模式”“集团运作模式”“市民公园模式”“市民公园模式”“退耕还林模式”。在这些模式的运作下,大遗址完全融入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中,老百姓也得到了最大的实惠。
世界上存在一种通用的文化符号系统,丝绸之路申遗就是中国人在自己思维方式的基础上用通用的文化符号系统表达对世界文明的态度。
在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丝绸之路:起始段和天山廊道的路网”申遗项目将接受严格郑重的审议。对于陕西,那一刻将是27年希望的华丽转身,从民族文化遗产到世界文化遗产。历史用一种巨大的力量让今人的梦想有了最具有价值的解释和支撑。当古代丝路的辉煌记忆成为世界遗产的同时,它也为今天的陕西乃至中国描摹了一种可以达到的高度和可以拓展的空间。在这条跨越千年的道路上必将成就更多的荣耀和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