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遍三秦大地从三秦游网开始>> | 三秦游首页 | 意见反馈 | 天气预报 | 网站投稿 | 上传图片 | 资源搜索 |
非遗节目《武吵子》潘怡婷 摄
6月14日是我国第9个文化遗产日。北京市数十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汇集北京西单文化广场,参加文化遗产日的主场活动,向公众展示绝活。舞台上,北京白纸坊太狮、古彩戏法、大兴武吵子等非遗展演项目精彩纷呈;舞台下,中国书法、荣宝斋木版水印技艺、鹤年堂中医药养生文化、北京仿古瓷、传统药香制作技艺、北京鬃人、泥塑彩绘脸谱、绳结艺术8种非遗项目的展示,引来阵阵赞叹。
本次活动由文化部、中央文明办、民政部主办,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中央文明办志愿服务工作组、民政部基层政权和社区建设司、北京市文化局、北京市西城区委、区政府承办。活动主题为“非遗保护与城镇化同行”。
城镇化:挡不住的历史潮流
如果说19世纪和20世纪最显著的历史发展趋势是工业化,那么城镇化就是这一进程的背后动力和成果体现。
中国的城镇化有自己的发展历程和特点。自新中国成立起,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1953年至1958年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大规模的工业建设吸收大批农民进入工厂,城镇化稳步进行。第二个阶段:从1958年至1978年,受“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的干扰,城镇化徘徊、停滞,有几年还是负增长。第三个阶段:从1978年至今,在工业化和市场经济的带动下,年均增长0.88个百分点。今年1月20日,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表示,2013年末,中国大陆城镇化率为53.73%,比上年提高1.16个百分点。城镇化带给中国的变化有目共睹。
2013年全国两会之后,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再次推动中国城镇化进程。他指出,“我国城镇化率刚超过50%,如按户籍人口计算仅35%左右,远低于发达国家近80%的平均水平。”中国的“新型城镇化”作为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被期待为中国经济的重要驱动力。中国的全面现代化一日不完成,城镇化就一日难以停歇。
但是,中国城镇化所面临的挑战也是巨大的。包括土地制度改革、户籍制度改革、住房制度改革、城市规划设计、社会保障制度配套等一系列问题都在考验着人们,更何况,在破除GDP迷信之后,还要从文化建设的角度,给城镇化一个更高远的期待,一个更人文的安排。
文化遗产:城镇化中幸与不幸
城镇化必然要以文化遗产的消失或者破坏为代价吗?
文化遗产的不幸遭遇,除了人们主观上的偏颇对其造成不必要的损害,确实也存在深刻的历史逻辑。
随着城市化的进行,大量青壮年人口流入城市,导致传统生活方式的承载和延续失去了动力。江苏苏州镇湖刺绣艺术家梁雪芳说:“原来户户以种田、养蚕、刺绣为生,村民可以在自家完成纺染织绣的全过程。白天姑娘们就坐在家门口绣花,就连出嫁时必备的嫁妆都是刺绣工具……然而,如今这种‘家家架绣棚,人人弄针巧’的风景已经一去不复返,最传统的教育空间——刺绣作坊随着传统村落的消失被移去他处,大量本地年轻人外出打工导致严重的‘空巢化’现象……”
而在城市里,以非遗为代表的传统文化业正在发挥出越来越夺目的光彩。
李钉是北京市西城区的退休教师,从小学习过各种女工,其中一项就是绳结。1998年,女儿为退休在家的李钉买回一本关于绳结的书。李钉从编手链开始下起了真功夫,2002年,她的“绳艺彩绘挂蛋”被收入中央三台《中国民间工艺系列》节目,被称为“绳艺彩绘挂蛋第一人”;2008年,李钉家被北京市文化局评为北京市200户挂牌的“北京市文化艺术家庭”;2010年7月,李钉被西城区文委推荐到文化部“文化行业高技能人才库”;2012年6月,北京市西城区第三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公布,工艺师李钉的绳结艺术被列入其中。不仅如此,李钉还被请进演播室、学校、展会传授绳结艺术,为了传承这项技艺,她甚至开通了博客、编写著作、成立绳结联谊会。
其实,类似李钉这样做到文化遗产和城市化并行不悖、互相增辉的例子何止千万。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邱春林认为,城镇化的目的是志在富民,保护非遗同样也能富民。首先,保护好非遗意味着文化自觉,精神上获得归宿感,即精神富足;其次,保护好非遗也能实实在在地解决就业、改善经济、满足民生需求。
非遗传承,人人参与
2013年12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在讲到如何提高城镇建设水平时,他指出:要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要融入现代元素,更要保护和弘扬传统优秀文化,延续城市历史文脉;要融入让群众生活更舒适的理念,体现在每一个细节中。
很显然,中国的城镇化,不能走西方城镇化的老路,而是要在科学发展理念的支配下推进更人文、更综合的城镇化,要关注城市化进程中人们的物质和精神享受的“细节”。
要解决城镇化和非遗的矛盾,一方面是保护好乡村文化生态,鼓励非遗传承人依托非遗资源优势,在遗产原生地因地制宜地开展传承活动。另一方面,在城乡结合部旧城改造和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中,将非遗保护规划列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同等考虑当地原生非遗和随新市民迁延的非遗,在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中增设非遗传承、展示场所并支持传承人开展传承、展示活动。此外,只有人人参与,才能为非遗保护、文化遗产保护提供可靠的社会依托,而文化遗产也只有进入每一个人的思想和情感世界,才能发挥真正的作用。
(本版文字由杨晓华编辑整理,图片除署名外均由卢旭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