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遍三秦大地从三秦游网开始>> | 三秦游首页 | 意见反馈 | 天气预报 | 网站投稿 | 上传图片 | 资源搜索 |
自大庆诞生之日起,大庆人身上就集聚并释放着三股磅礴之气——创业的豪气、创新的胆气、创优的志气。正是因为练就和秉持了以这“三股气”为核心的“三创”精神,大庆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才能坚持“五要”作法,取得优异成绩。我们在这里,说说自己的作法和体会。
保障机制要给力
当一个单位、一个部门的管理体制确定之后,其运行机制是否科学给力就显得尤为重要。为坚持“非遗”工作的宗旨和方针,实现“非遗”工作的目标和任务,我们在保障机制上做到了“六个强化”,即强化了组织保障,强化了人才保障,强化了制度保障,强化了投入保障,强化了技术保障,强化了设施保障。
发掘措施要灵活
大庆是一座年轻的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较为匮乏。我们坚持“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大庆精神,脚踏实地、灵活应对,较好地完成了挖掘工作:一是抓好常规普查,做好项目申报;二是注重媒体宣传,增加信息来源。
传承保护要科学
如何既维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生性又不限制其发展,如何既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精髓又不限制其文化价值的利用,是摆在每个“非遗”工作者面前的一道难题。对此,我们采取了四项措施:
一是在固本中传承保护“非遗”项目的原貌。我们不断加强对代表性传承人的认证和保护力度,使民族民间绝技保持了原生性。
二是在使用中传承保护“非遗”项目的价值。大庆市的杨小班鼓吹乐棚和蒙古族四胡音乐是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目前,这两项国家级“非遗”项目和我市其他“非遗”项目一样,不但得到了重点保护,而且得到了较好的使用。
三是在研习中传承保护“非遗”项目的精髓。为使我市的“非遗”项目“不走样”、“不变味”,后继有人,代代相传,我们加大了“非遗”项目传承基地的建设力度。
四是在活动中保护塑造“非遗”项目的品牌。我们先后开展了“大地欢歌”农民艺术节、“牧民欢歌”蒙古四胡展演、杨小班鼓吹乐棚等一系列展演活动,传承保护了“非遗”文化。
开发利用要适度
在“非遗”保护工作中,我们最理想的追求是“鱼和熊掌兼得”。也就是说,既可以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发生“基因突变”,同时又能实现有效开发和合理利用。为实现“兼得”,我们进行了一些探索和尝试。
一是客观对待“非遗”项目的活态流变性,确保“花不离土”、“鱼不离水”。一方面尊重“非遗”项目的原生性,坚持项目存续发展的自然流变规律,以避免颠覆式的基因突变。另一方面,不片面排斥创新发展,在尊重自然流变规律的前提下,鼓励利用“非遗”项目的某些元素、内涵、外延或符号进行商业开发,实现其经济价值。
二是开展生产性保护实践,推动文化资源优势向经济资源优势转换,加快“非遗”项目与“非遗”企业的融合。
三是以传统工艺为突破口,开发设计符合市场需要的新产品,进行开发性保护。文化传承性,是一种发展中的取舍,继承中的扬弃,是在中华传统中融入现代意识的再创造。据此,对一些群众基础好、有市场前景的传统工艺,我们鼓励其开发设计符合市场需要的新产品,进行开发性保护,使“小作坊”逐渐成为“大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