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遍三秦大地从三秦游网开始>> | 三秦游首页 | 意见反馈 | 天气预报 | 网站投稿 | 上传图片 | 资源搜索 |
两年前,国产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腾空出世,每晚在央视纪录频道播出时引发无数网友的“口水潮”,无数人抱怨因为看《舌尖》而体重变胖——实在按捺不住馋虫的“勾引”而不得不添了夜宵。今年,《舌尖2》如约而至,但播出后一时间对《舌尖2》的评论可以说是“口水与板砖齐飞”。在《舌尖2》落幕之际,就一些焦点问题,导演组接受了记者的专访。
焦点之1:
拍摄手法
纪录片会出现一些“嫁接”镜头
首集《脚步》播出后,片中藏族青年爬40米高树采摘蜂蜜一段随即引起网友热议。这其实只是这次对《舌尖2》质疑的开始,越到后来,观众们的关注点越不在纪录片本身,而在于镜头之外的热闹。与此同时,还有细心的网友发现,这一段爬树的镜头与英国BBC广播公司出品的纪录片《人类星球》几乎如出一辙,“《舌尖2》涉嫌抄袭、造假”也成为该纪录片播出以来遇到的最大冲击。但据了解,在国际纪录片领域,类似的拍摄剪辑手法并不少见。《人类星球》是BBC拍摄的关于人类生存的重磅之作,多次拍摄和组合剪辑在该片中也多次使用。如第二集《沙漠:熔炉中的生命》中,为了表现蒙古猎鹰的故事,前后两次拍摄相隔一年,并在剪辑时采用了前后倒置的处理手法。
总导演陈晓卿:可能对我来说,我看过《人类星球》,而且《人类星球》是我作为范本让大家看,也是开书单的时候开的(“开书单”是《舌尖》系列拍摄前,陈晓卿给所有分集导演留的功课,即在短时间内把自己所列书单上的书籍、纪录片、电影全部通读)。你说抄袭也好,借鉴也好,当年雅克贝汉的《迁徙的鸟》公映时,也有人揪出某某情节“抄袭”某某作品,实际上大家的拍摄手段就这么几种,拍摄时就要看谁能在拍摄的内容中融入自己的特色。如果人家没有爬树采蜜的传统,你要求人家爬,人家本来打算在四川附近放蜜蜂,你觉得拍出来效果不好,要求人家去甘肃,这样肯定不行。
焦点之2:
广告植入
被带火的美食到底算不算植入广告?
《舌尖2》第四集《家常》中在上海求学的一对“陪读母女”引发网友不少争议,最让人难以理解的是,母亲为了女儿学琴留在上海陪读,甚至几年没有回过家。后来有网友开始留言称,本集导演邓洁的丈夫陈磊 (第二集《心传》导演)负责了这名女孩的商演,更有网友指出,这名学琴女孩就是陈磊公司旗下“艺人”。而最后一集《三餐》中更有大量富士康公司员工食堂的镜头,严重涉嫌广告植入。还有观众注意到,每一集中间都要插播广告,一度让人怀疑是片中自带,而实际上是央视的广告插播。
对于这样的说法,《家常》的分集导演邓洁第一时间予以否认,她说自己和丈夫陈磊在拍摄《舌尖2》之前完全不认识片中的学琴女孩,“我和丈夫陈磊两人没有公司。我俩都是上海电视台的正式员工,去年正式借调到纪录频道,调研的时候才认识的小女孩。最终选定她是因为其外来的身份,其次女孩在学校很开朗阳光,也算是很有成就的一个女孩,而且她在音乐附中演奏提琴比较出色,我们在学校打听了很多人,包括老师,最后才找到她。 ”
总导演陈晓卿:我们在前期调研、中期拍摄和后期制作中都会把商标、店家名称、店名等剪掉,我们是一部纯粹的人文纪录片,不能让里面掺杂进任何的商业色彩。我们所拍摄的饭馆、商店和酒店都是不允许出现名字的。《家常》导演丁正:我考虑的一个出发点是,这么多年来,涉及富士康的话题非常多,而且也比较容易受关注。另一个就是富士康可能会被妖魔化,通过一些普通的员工,看看他们吃的午饭,至少可以让我们了解到,在这样一个庞大的集团里面,最普通的中国人是怎么样经过他们的一日三餐?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对于是不是植入之类的话,我是不担心人家说什么,我自己知道我没有做任何的广告植入,我是很坦诚的。
焦点之3:
主题设置
《舌尖》是人文片还是美食片?
“我希望通过《舌尖2》来告诉大家,美食不仅仅是一种生活方式,它还是传承中华文明的纽带,文明不仅仅是唐诗宋词,文明还包括我们身边的点滴小事,饮食也一样。 ”这是总导演陈晓卿在自己得意之作《舌尖2》开播前说的一句话。但网友看《舌尖》目的似乎就是“解馋”,要的是菜品“色、香、味”俱佳的端上桌来,至于这道菜背后的故事,不说也罢。但作为一部人文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不能只有简单的报菜名,大量的人文故事为纪录片增添了厚重感,《舌尖上的中国》不是只有菜,还有更多饮食背后包含的故事。但这也让“吃货”们大失所望,认为片子更像是“舌尖上的中国人”。
总导演陈晓卿:在《舌尖2》所展现的美食背后,有的人看到了乡愁,有的人看到了美食,有的人看到了亲情,有的人也看到了家国情怀,每个人都可以从中找到各自的解读和观点。对于我们制作者来说,我们努力把美食的不同方面表现出来,像第一季的笋子只是说笋子的吃法,第二季的笋子,我想说的是最极致的美食只给最勤劳的人。 《舌尖2》是通过食物和人的关系来表现更多中国传统文化、民俗民风以及时代变迁后,当代年轻人对于传统文化的理解和继承。如果说美食是窗户的话,那么我们通过它能够看到更多中国传统的东西。比如做今天中国的美食,肯定和历史上不太一样,因为我们的气候、物种、食材等等很多和过去不一样,用什么来做引入文化传统的切入点?我找了节气,比如清明、谷雨,还有春节。还有一个东西不变,就是团圆饭,为了这个团圆饭,人们可能要经历很多辛苦,从四面八方赶回家。
《舌尖3》回归简单表现饮食前两部比较 总导演更喜欢《舌尖2》
在《舌尖2》落幕之际,陈晓卿正式回应再拍续集的问题:“《舌尖上的中国》肯定是以美食为主,但除了美食之外,我们还能表现什么?如果西方的观众要了解中国,我们用什么有趣的东西来告诉他们?第一季偏重食物,第二季我们想把食物作为出发点来看待关系本身。那现在如果要拍《舌尖3》,可能我们就又回归到简单的表现饮食上去。 ”
如果让陈晓卿自己评价《舌尖1》和《舌尖2》,他更喜欢后者,“我自己觉得《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比第一季好看,《舌尖2》我们是把故事和解馋放在一起了。因为制作周期时间太短,《舌尖1》在表现中国人和食物的关系上并没有达到淋漓尽致,《舌尖2》实际上是把《舌尖1》的缺失弥补掉。 ”半岛晨报、海力网记者梁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