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遍三秦大地从三秦游网开始>> | 三秦游首页 | 意见反馈 | 天气预报 | 网站投稿 | 上传图片 | 资源搜索 |
“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曾几何时,这种乡村绿色田园的美丽风光,被垃圾遍地、污水横流的场景所替代。
让记忆中的那个“小桥、流水、人家”的秀丽乡村重现,成为近年来陕西农村环保工作的目标和重任。
陕西作为国家农村环境连片整治试点省份,积极作为,强化资源整合、加大资金投入、加快项目进度、探索长效机制。项目实施近三年来,陕西省对1363个村进行了环境集中整治,解决污水处理、垃圾处置、饮用水源保护、农村面源污染等问题,全省约有206万群众从中受益。
有因地制宜更有模式创新
基础设施建设是改善农村环境的首要条件。
2012年,陕西省被确定为国家农村环境连片整治试点省份后,完成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污染防治设施440处;建成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460套;建设垃圾中转站7座、垃圾填埋场63个、垃圾屋808个,配置垃圾专用车287辆、垃圾收集车1110辆;建设畜禽养殖污染防治设施717套。
通过项目实施,示范区域内正在逐步实现农村垃圾污水全收集、全处理,畜禽养殖项目环境整治全覆盖,农村饮水安全以及农业生产安全得到显著提高,村容村貌明显改善。
另外,在农村污染治理模式上,各地也积极创新,因地制宜,按照小型化、方便、实用、灵活的原则,逐步探索完善符合陕西特色的小微环保模式。
在垃圾处理模式上,形成了县城周边“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远离县城的镇村“户分类、组收集、村转运、镇处理”、村庄分散地区“户分类、村收集、连片村处理”、“户分类、村收集、村处理”等多种模式。
在污水处理上,坚持“县城动力处理、镇村湿地处理”,形成微动力氧化塘、小型人工湿地、无(微)动力处理等多种模式。
在畜禽养殖污染防治上,探索建立了“小区集中饲养、人畜完全分离、污染集中处理、资源循环利用”的畜禽养殖污染治理模式。
在垃圾收集清运上,由省上统一采购垃圾车、垃圾斗、垃圾箱等移动式收集运输装置,各市、县建立运行机制。
在农村垃圾分类处理上,大力推广宝鸡眉县探索的“腐烂变质沤肥还田、不可回收就近填埋、可回收资源利用、有毒有害定点处置”垃圾分类处置模式。
从示范效应到长效机制
环境改善非一朝一夕,污染治理需持之以恒。为避免农村环境污染“卷土重来”,陕西省各地制定了长效管理办法,建立起长效管理机制。
在榆林,探索出了“工业反哺农业”机制,出台了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制度,从2012年起设立农村环境保护专项资金,每年拿出4000万元用于农村环保。
在宝鸡,2013年设立了1300万元的农村环保专项资金,扶持整市推进。在体制完善上,示范区探索建立农村环保管理机构,配备专(兼)职乡镇环保工作人员,确保农村环保工作有专人推动落实。
汉中市西乡县按照“生态立县引领、循环发展支撑、园区建设承载、主导产业带动、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美丽西乡”的总体思路,大力发展绿色产业和循环经济,成功打造出一批村容整洁、设施完善、生态秀美、产业繁荣、宜居宜业的特色新村。
安康市汉滨区在示范镇政府成立了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站,配备了环保专干。
……
同时,在机制建设上,陕西省各地普遍结合实际建立起了一系列工作制度、规范。宝鸡市扶风县探索建立了农村环保“五有机制”(有固定的“三堆”堆放点、有垃圾污水处理系统并正常运行、有固定的环卫人员、有钱办事、有人管事),西安市临潼区将农村生活污染设施运行经费纳入各街办财政预算,安康市汉滨区等一批示范县区,采取“县上投一点、镇上补一点、群众收一点”等方法,破解了农村环境管理经费保障难题,使农村环境整治走上了常态化、规范化、长效化轨道。
各地的做法因地制宜,各有特色,也使其示范效应得到有效发挥。
2014,决胜之年打好攻坚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因地制宜搞好村庄人居环境综合整治,给农民一个干净整洁的生活环境,让他们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按照示范工作总体安排,陕西省2013年度项目涉及43个县区123个镇878个村,总共投入5.6亿元;2014年度示范项目涉及43个县区186个镇1312个村,投入6.5亿元,2014年的工作量占三年总体任务的80%以上。
2014年,将全力做好以下工作:
——把农村生活垃圾处理作为连片整治工作的重中之重,建立起适用于农村的“户分类、组保洁、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收集转运处理系统。
——科学划定和调整农村饮用水水源保护区。
——大力发展生态农业。
——增加对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的资金投入。
——充分发挥村民建立农村环保理事会、环保协会等民间自治组织作用。
——逐步形成符合地方特色的农村环境连片整治新模式,以点带面,示范推动。
“2014年将是陕西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的攻坚年、决胜年。”省环保厅厅长王成文表示。“我们将不遗余力地推进农村环境整治工作,让更多群众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