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遍三秦大地从三秦游网开始>> 三秦游首页 | 意见反馈 | 天气预报 | 网站投稿 | 上传图片 | 资源搜索
2014陕西旅游年票网上订购
您现在的位置:三秦游网>>旅游资讯>>正文

情醉贵州

2014-5-21 14:27:00  来源:中国新闻网  进入论坛

位于中国大西南的夜郎古国贵州是古人类的摇篮,这里集山、水、瀑、洞、湖、林为一体,堪称生态之州、文化之州、歌舞之州、美酒之州。它既是中国古代苗族、氏羌、百越、濮人等四大族系交汇之地,又是汉族移民较多的地方。广布的喀斯特地貌、多元化的民族文化形成了这里独特的风景和习俗,“十里不同天,一山不同族,大节三六九,小节天天有”。

这里的人们世世代代生活在高山流水与水车田畴之间,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生共荣、宁静安闲。千百年来,他们的生产和生活、传统和信仰一直维系在恒古不变的先祖遗志之中,又历久弥新。在历史的年轮不断积累的大千世界里,油菜花乡的风貌、少数民族淳朴的民风、传统的文明古训,奇迹般地原汁原味地保留了下来,使这个多彩的“文化千岛”越加引人入胜,令人心醉神迷。。

从2004年春天起至今,在贵州省旅游局傅迎春局长的大力帮助下,我先后12次从东京专程前往贵州采风,前后游走贵州共四个多月,近二十多个县市。每次都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多彩贵州的精彩画面吸引着我,使我流连忘返。

今年5月连休我又偕家内赴贵州的黔东南重游探访。

一、 西江千户苗寨

黔东南是我国民族文化最古朴、风景最优美的地方之一, 素有“歌舞之乡”、“百节之乡”之美誉。

坐落在雷公山北麓白水河谷的西江千户苗寨由12个自然村落组成,共有1500多户人家,是雷山县苗族人囗最集中的大寨,也是中国乃至东南亚最庞大的苗族聚居的村落。西江是苗语的音译,清雍正时期建置后称鸡讲。乾隆年间置鸡讲司,为丹江厅通判所辖之土司之一,也是丹江厅东北边陲的战略要地。

西江苗族的历史非常悠久,族源可追溯到传说中4000多年前黄帝战蚩尤的时代。据传说, 西江苗族是蚩尤第三个儿子的后裔,因为战败长途迁徙到西江。西江后长期处于“管外”的状况,加上交通闭塞,接受外来影响的机会很少,中央统治者欲“同化”也鞭长莫及。因此,西江苗族文化仍然保持着“原生态”,这里被专家学者们称为“民族露天博物馆”。苗族人至今仍尊奉蚩尤为始祖。

西江苗寨庞大的青瓦吊脚楼令人叹为观之,密密匝匝、参差层叠、鳞次栉比,几乎遮盖了半座山体。 一栋栋风格独特的吊脚楼时隐时现于晨雾夕阳之中,给人以海市蜃楼般的美感。苗族吊脚楼低者七八米,高者有十三四米,以四排三间为一幢。吊脚楼一般分为三层:中层住人,上层用来储存谷物等,下层一般多是围拦立圈,用以堆放杂物或饲养牲畜。迎门堂屋是吊脚楼最讲究的部分,门窗左右对称,门楣两角嵌上飞龙、舞龙或水牛角木雕,大小窗格美化加工有各种图案。堂屋前檐下多有一排靠背长椅,因苗家女常在此绣花、梳妆,因此得名“美人靠”。 吊脚楼群中有脉络般交叉网连的巷道,曲折狭窄的吊脚楼之间是变化多端的鹅卵石屋基,古色古香的青瓦木楼,“美人靠”上的苗家姑娘,屋檐下垂吊的串串玉米、红辣椒,还有那晾架上飘荡的蜡染土布, 漫步其中,享受的是移步换景和人与自然的和谐美。

西江苗族姑娘心灵手巧,善于挑花刺绣。七八岁开始就跟长辈学艺,长到十七八岁时,无论挑花、刺绣、还是剪纸工艺都无不娴熟。色彩斑斓的绣花衣裳,使苗族姑娘尽显风采。这些服饰不仅具有保暖美观等实用功能,更有不可多得的文化价值。苗族人没有文字,他们把民族的文化表现在自已的服饰中。因此,苗族服饰也被专家们称之为“穿在身上的史书”。

这里一年四季各种节日集会多而浪漫,每每都能看到成群结队的苗家姑娘盛装前来集会,互寻梦中情人。三五成群互对情歌倾诉衷肠的姑娘和小伙们,在节日里个个容光焕发,用古老的方式谈情说爱,纯真而浪漫。这里一山不同族,当你涉过一条河,翻过一座山,或者垮过一片稻田,都有可能走进另一个支系、另一个民族的村寨。这里保留着浓郁的母系氏族文化痕迹和远古部落的遗风。

西江苗族人的饮食多为酸辣口味和甜味食品,按季节家里分别备有酸菜、酸笋、酸蕨、酸番茄等,其中尤以“酸鱼汤”为上等佳肴而闻名。在凯里苗家亮欢寨,我们品尝了苗家的传统料理“酸汤鱼火锅”,鱼肉肥嫩,汤料鲜美。

我们这次入住的酒店在白水河谷边,是由苗族传统建筑改建的,备有热水淋浴设备,干净舒适。意外的是这里居然也有Wi-Fi和路游器。记得2009年采风时的白水河谷边还是一片荒地河滩,如今已是各种商店、酒店林立。正逢节假日,沿街都是饮食摊烧烤铺,人声鼎沸、熙熙攘攘。晚上更有酒吧、摇滚乐吸人眼球,喧闹直至深夜一时许。

这是我继阳朔、拉萨、丽江、凤凰之后,又看到的一个古风与时尚、自然氛围中的前卫酒吧与古寨原本的质朴落后不和谐地协调着,带有商业气氛的村落。

文/图 冯学敏

二、郎德上寨

离西江不远的郎德上寨建于明代洪武年间, 是巴拉河沿岸最有名的古建筑苗寨。此地依山傍水,约有120户人家。这里也是一座国家重点保护的“露天民俗博物馆”。2006年5月我曾在进寨入口处拍摄了代表作《欢迎来苗家做客》, 现在这里竖起了一块刻有村名的石碑。

这次我们有幸受到了苗家最隆重的十三道拦路酒的盛情接待。不善喝酒的我们躲过了几道,但寨门囗的牛角米酒是非喝不可的。好在朋友温馨提醒了我们,才使我们喝酒时没有碰牛角,否则按苗家习俗是要一饮而尽的。

寨子中间是一个芦笙场,地面模仿古代铜鼓太阳纹面图案,以青褐色的鹅卵石和料石铺砌成十二道光芒,朝着十二个方向伸展。家家户户的板壁上都贴有白皮纸剪成的太阳、月亮及若干小山神图案,村民们以此作为家人吉祥平安的保护神。芦笙场是“聚族而居”的苗族村民最重要的公共场所。

郎德上寨的芦笙场是开放型的,这里每天有二埸歌舞为游客表演,可以看到银装绣裹的苗家姑娘翩翩起舞。

本来打算要去欣赏一下省政协主席王富玉和省委副书记李军精心策划推动的大型民族歌舞《多彩贵州风》的,因剧组赴台湾公演而未能如愿。虽然有点遗憾,但是我们在郎德上寨欣赏到了一台原汁原味的苗族舞蹈表演。

节目有《敬酒歌》、《踩鼓舞》、《芦笙合奏》、《锦鸡姑娘》、《高排芦笙》、《苗族飞歌》等, 其中的《踩鼓舞》是苗族代表性的舞蹈,随着舞姿的摇摆,苗家女身上的银饰闪闪烁烁,与彩色的盛装一起演绎着贵州大山的华丽。从台江县“四方舞”发展而来的《踩鼓舞》,自1950年创作演出以来,跨越了半个多世纪,岁月的风雨带给《踩鼓舞》的是艺术和生命,是人们的喜悦。

《芦笙舞》则是苗族最有特色的舞蹈,分集体舞、四人舞、双人舞和独舞等。

逢年过节的芦笙场上,小伙子遇到了中意的姑娘, 会到她面前吹奏芦笙舞曲,邀她一起共舞,姑娘们也会跟在意中人身后起舞,间或带着害羞的表情,在中意的小伙子腰间拴上一根花带作为定情的信物。苗族人在歌舞中相识,在歌舞中恋爱,在歌舞中寻找人生的欢乐。他们用有节奏的舞蹈形体符号,记载着探寻生命和力量本源的历程。这里的家家户户都有芦笙,男女老少都能吹奏芦笙、跳芦笙舞。

那天,芦笙场上有10多位身穿黑色民族长袍的男人们吹起了6管和20管长短不等的芦笙,伴随着芦笙的曲调,盛装的苗家姑娘围着芦笙队翩翩起舞,银饰闪亮,裙裾飞舞,非常精采。最后一幕《民族大团结》是与游客一起同欢共舞,互动而愉快。

苗族人能歌善舞。他们虽然没有文字,但是口头文学非常丰富,歌舞是他们口头文学的主要体裁,是表达感情的最浪漫的形式,也是民族文化的传承方式。

文/图 冯学敏

三、贵州旅游的掌舵人傅迎春

贵州在历史上素有”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人无三分银”之说,但如今贵州的财富就在于还完整地保留着原汁原味的原始生态风貌。

长期以来,贵州旅游一直默默无闻,近年来在贵州旅游局长傅迎春的勤奋努力下, 多彩贵州渐渐地被国人所了解,并且走出了国门,走向了世界……

傅迎春是一位性情中人,原是共青团贵州省委副书记, 旅游界的行外人。自1991年转入旅游事业任副局长后, 为贵州旅游事业的发展兢兢业业,一干就是14年,直至2007年副局长才被扶”正”。

傅局长热爱旅游事业, 他的办事风格是亲临现场,工作效率高,凡事精益求精,要做就做最好的。每次旅游推介活动,他都亲自参与,要求集贵州特有的多彩民族音乐、民族舞蹈、民族服饰、民族银器和民族图像为一体,打造了立体全新的多彩贵州形象,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与傅局长相识多年,被他的敬业精神所感动,被贵州美丽的山水所吸引,使我一次又一次地走进贵州,用我的作品来表现贵州,也为宣传贵州助一臂之力。

自2006年起,我先后在美国的纽约联合国总部、日本的东京、长崎、福冈、中国的上海和贵州举办了介绍贵州民族文化的摄影展。去年底,由中国驻法使馆文化部和贵州省旅游局主办,在法国巴黎的中国文化中心又一次成功地举办了《美丽中国、多彩贵州》的摄影展,引起了法国人民的极大关注和好评,为中法建交50周年增添了光彩。贵州旅游事业从无到有,走出国门、走向世界,让海内外的人们了解贵州、走进贵州,这一切与傅迎春局长十多年来的努力是分不开的。期待贵州在保持原生态基础上的发展,也期待更多的人去了解贵州,喜欢贵州。

文/图 冯学敏

盛装苗家女。文/图 冯学敏

盛装苗家女。文/图 冯学敏

郎德上寨芦笙迎宾。文/图 冯学敏

苗族芦笙节斗牛。文/图 冯学敏

盛装苗家女。文/图 冯学敏

文/图 冯学敏

图为油菜花山地。文/图 冯学敏


编辑:秦人
关键词:苗族 贵州 吊脚楼 芦笙 苗寨 油菜花 
发表/查看评论   
陕西精品特产 陕西高端特产礼品
陕西旅游票务网 让休闲旅游便宜起来
相关链接
 
推荐信息
到西安关中驾校 考驾照  三秦游网站指定单位,网上报名优惠200元!
陕西户县龙窝酒!
秦绿辣椒 我的辣味!
 
最新信息
 
三秦概况 | 网站简介 | 联系我们 | 网站投稿 | 友情链接 | 意见反馈 | 信息纠错 | 推广合作 | 合作伙伴
Copyright@2010-2014 三秦游网(陕西文化旅游网)
WWW.SANQINYO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