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遍三秦大地从三秦游网开始>> | 三秦游首页 | 意见反馈 | 天气预报 | 网站投稿 | 上传图片 | 资源搜索 |
情妇因素并非奢侈品消费主流(图片来源:资料图)
中国人对奢侈品的消费心理有两个特点,其中之一是“爱面子”。凡勃伦曾经针对美国提出了炫耀性消费的概念,这个概念在发展中国家也适用。尤其是在东方人的心里,炫耀性消费早已是一种消费习惯。在西方,炫耀性消费多出现在明星,名人,大富豪阶层,一般人并不会把钱过多地用在奢侈品等炫耀性消费上。中国人传统的“爱面子”和攀比心理比西方人更为严重。比如煤老板,悍马可以一买就是十几辆。中国人的婚礼往往很豪华,哪怕这些人并没多少钱,这种现象在西方国家并不多见。总的来说就是人们有钱后希望得到社会的尊重,希望靠炫耀性消费来赢得尊重。
第二个特点是“非理性”消费。在中国,消费奢侈品的未必是富人,许多是没有必要的,甚至许多奢侈消费是不符合身份场合的。西方人享受奢侈品讲究一个系列,比如戴名表,背名包,开名车。而中国人可以背着LV下班吃完快餐去挤公共汽车。这样的例子有很多,我在法国的LV总店观察过,人山人海的中国购物团疯抢LV包,好像谁不买就没有面子一样,甚至借钱也要买。还有一些富人文化程度不高,盲目选购名牌却也不懂得品牌的文化。他们选择喝上万元的红酒,却也喝不出与几十元红酒的区别。这些人的消费习惯需要社会,媒体去引导他们。
至于《星期日泰晤士报》文中所提及的奢侈品情妇消费,送礼消费是客观存在的,给情妇买礼物;官员出游,老板买单这类现象都确实有,但却并非奢侈品消费的主流。这些因素作为一种现象可以被讨论,但若被当作奢侈品消费的主流,则有些夸大了。有情妇的人又能有多少呢?官员们要那么多奢侈品又有何用呢?这样的消费总归有限。所以我认为奢侈品消费的主流仍然是自己消费。
中国人的奢侈品消费确实是大部分发生在境外,中国的旅行团到欧洲的奢侈品商场后几乎是扫货。中国人没有买国内进口的奢侈品,这些钱花在了境外,这样的现象造成了一定的税收流失,但也是有限的。而且中国人在国外购物并不好控制,人家愿意在产地购买奢侈品,谁也不能控制。即使人们购买进口的奢侈品,能拉动的内需也是有限的一部分。所以没必要过多担心关税问题。
奢侈品的消费既然已经发展起来,就不可阻挡,中国应该顺应潮流去开发奢侈品市场,中国现在有“茅台”,“五粮液”算得上是自己的奢侈品牌,可惜的是也有一些质量好的老品牌没有好的保护最终消失了。对现在的中国来说,创造奢侈品牌,制造奢侈品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是却可以发展奢侈服务行业,比如乘坐超豪华邮轮旅游,海外夏令营,留学等。中国现在可以迎合市场多开发一些奢侈性的服务行业,同时通过宣传刺激并引导富人的消费。这也是拉动内需的方法。
编辑:席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