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三代外出散步。记者莫伟浓摄
本报微调查显示:老人每周与子女见面半小时 倾谈不足5分钟
老人最关注话题依次为:
健康保健 儿孙教育 亲朋关系 社会新闻
老人认为与子女沟通难的原因:
子女太忙了 无共同话题 平时难见面
子女心中关怀父母的方式(按重要性排列)
给经济支持 陪父母就医 陪父母过节 帮父母办事 与父母谈心
调查:
仅一成多子女愿与老人谈心
连日来,本报关注老人遭遗弃的话题引起巨大反响。日前,本报联合广州市义工联合会对300名社区和住院老人及50名老人子女展开调查。调查发现,老人与子女平均每周见面半小时,但倾谈不足5分钟。
针对300名社区、住院老人的微调查,受访老人年龄介乎60岁至91岁之间,其中,约三成受访者是独居老人。调查显示,老人平均每周与子女见面时间约为半小时,住院老人与子女见面的时间相比于独居老人多,个别独居老人反映:“一个月(与子女)也见不上一面。”见面时,倾谈时间不足5分钟,“简单聊几句,很快说不到一起去了!”
37名受访独居老人表示,子女会不时来电慰问,每周通话次数约为2.13次,“(通话)都很短,问问吃饭了没有,提醒下注意安全,就结束了!”73岁的梁婆婆每次兴冲冲地接到儿子打来的电话,不到3分钟,又满怀遗憾地挂掉。
针对50名老人子女的微调查,受访者的职业包括教师、公务员、白领、老板等,年龄在35~55岁之间。“我父母比较固执,不顺着他们的意思谈不下去,渐渐地话题就越来越少。”公务员周晓虹说。“缺少话题是最大的难题,父母总喜欢谈些东家长、西家短,很琐碎,也不好给什么意见。”私企白领黄先生说。
与爸妈倾偈 试试这三招
对于很多市民反映的不知怎样与父母谈心,到底应该谈什么话题才能让自己和父母都感到愉悦呢?日前,广州市义工联发起“每日谈心十分钟”公益项目,社工义工进社区教老人子女如何与父母“倾偈”。
给爸妈点个赞也是交流
“我们不是‘老懵懂’,你在微信圈给我点个赞,也是交流啊。”今年64岁的韩阿姨算是“潮”老代表,不仅常用电脑,还会用手机看新闻、看电视剧、购物,而且还是微信圈达人,常常在圈内分享自己的摄影作品,转发保健养生经验,虽然女儿、女婿、儿子、儿媳都是“圈”内人,但从来没有人给她点个赞,发个评论,令她备感冷落。
不少“潮”老与韩阿姨有相似感受。他们认为,年轻一代工作忙挤不出时间与父母谈心,作为长者可以理解,但一些子女连简单的网上互动都不肯做,他们则感觉有点失落。
读报煲剧整理旧照话题多
“你废寝忘餐追《星星》,你爸妈可能也在追哦!”在社区讲授亲子“倾偈”技巧时,市义工联为老社工林晓芬说,“很多年轻一辈固执地认为两代人审美兴致不同是‘谈不拢’的主要原因。其实是低估了父母的潮流触感。”
一起读报、煲剧、整理旧照,通过一些亲子活动带出“有感情”的话题,其实是启动亲子谈心的不错选择。“我和妈妈一起整理照片,发现我女儿和我小时候几乎长得一模一样,话匣子一下子就打开了。”长年在外打拼的梁晓艺最近因为搬家和妈妈一起整理相册,发现十多年来话题稀缺的两母女,竟然有很多共同的美好回忆。
谈谈育儿经和工作小挫折
记者发现,育儿经和工作小挫折是老人和年轻一辈都最怕触及的两大话题。年轻一辈抱怨:“我一说起单位里的事,我爸就讲他的辉煌史,我逃跑都来不及。”“他们那套教子经,在我们下一代的身上,怎能适用?”而老人也有自己的观感:“我食盐多过你食饭啦!”
林晓芬建议,亲子双方都先做个倾听者,学习化解对立的心理矛盾。“亲子两代人探讨育儿经、工作小挫折等是很不错的家常话题。”
令老人开心的十件事 你知道吗
日前,广州市义工联开展“开心老友记”调研活动,通过调查广州市1000户空巢老人,了解“令长者开心的十个事件”,想要洞察爸妈的心理,这十件事,你不可不知。
市义工联期望通过这次调研,倡导长者及其家人,乃至社会各界更深入了解长者的“开心之源”,关注长者精神层面的需要,让空巢长者乐享晚年。
●我受身边的人尊敬、体谅及包容
●我满足于现状的生活,知足常乐
●我可以参加自己有兴趣及喜爱的活动
●我没有不良习惯及嗜好
●我可以做到力所能及的事
●当我有困难时,得到别人实时的帮助及主持
●我能与家庭聚会
●我能够独立作出决定
●有许多人探访我
●我的权益受到法律保障(记者谭秋明)
编辑:佳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