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遍三秦大地从三秦游网开始>> | 三秦游首页 | 意见反馈 | 天气预报 | 网站投稿 | 上传图片 | 资源搜索 |
这座位于西安市回民街化觉巷里的老宅,建于清朝乾隆年间,至今已走过了两百个春秋。周围的老人说,那是安家大院,宅子里有个守宅人。昨日,记者走进这处古宅,探究守宅人的故事。
化觉巷人流如织,木门老宅闹中取静
化觉东巷狭窄的街道尽头,琳琅满目的摊位中间有一道四扇木板门,门牌232号,这座隐藏于闹市的老宅就是安家大院。
推门进去,不管从哪个角度看,这都是一座极具 历史气息的古宅。院子里,两个孩子跑来跑去。81岁的安守信正坐在椅子上看着,他说自己小时候也是这个样子。两个孩子一个是安守信的孙子,另一个是他的重 孙子。安守信曾是西安理工大学的一名教师,1993年退休了。他的出现,拉开了这座古宅的历史。
安家大院始建于乾隆年间,安家人在这个院落里 生活了两百多个春秋。当城市里绝大多数老房子正慢慢消失时,安家老宅越发显得珍贵。安家不是官宦人家,祖上是做蜡烛生意的,生意做得很大。“当时大家都说 安家的蜡烛没有芯,燃烧时不向两边倒,不淌蜡泪不浪费,直直地燃烧到底。”安守信说,由于蜡烛的质量好、信誉好,安家几乎控制着西北地区的蜡烛市场。发家 后,安家祖先开始修建宅院。
美孚石油公司的煤油引入中国后,安家的蜡烛生意受到很大冲击,开始走下坡路。
“文革前,我们家还保存着制作蜡烛的工具。文革时,这些工具连同家谱一起被烧了。所以我到现在都不知道修建这所宅院的祖先叫什么名字,我只记得我太爷爷叫安鸿章,爷爷叫安松龄。”安守信说。
老宅有五道门,屏风后面藏女眷
安家大院的第一道门是临街的四扇木板门,第二 道门是两扇镶有门环的黑漆大门,第三道门是四扇木顶雕花的活动木板门。穿过这三道门,映入眼帘的是磨砖倒棱的雕花照壁,第四道门出现了。门边墙上和门头上 还能清晰地看到精致的砖雕花纹,门脑正中间“高曾矩矱”四个砖雕大字格外显眼。安守信告诉记者,“高曾矩矱”这四个字是指“要时刻按照祖先的规矩来衡量自 己”。
紧挨着第四道门,第五道门出现了。这是两扇较大的屏风门,跨过门槛,这才真正进入安家老宅。
安守信说,以前为了防止前院客人看见后院女眷,除非遇到喜事或者节庆日,第五道屏风门是绝不打开的,客人要从两侧绕行。
四合院式构造,绕道两侧不走院中间
第四道门的墙壁把整个院子分隔成前、后两院。前院较小,临街有两间房子,过去是用来招待客人的。现在,安守信老人将这两间房改成了门面房。
后院才是这座老宅的主体。院子虽不大,却是标准的土木青砖结构小四合院,格局仍保留着二百多年前的传统。院子的地面由青砖铺成,长方形的院子中间凹了进去,只留屋外一圈走道。安家至今仍保留着不走院中间的习惯,院子中间的青苔就是最好的见证。
后院的上房是二层楼房,南北各有一排。房子内部呈长方形,较狭窄。院子里南北两侧各有一间房,北面是安守信儿子的房间,墙上悬挂着安守信的一幅书法作品——“相知无远地,万里尚为邻”。
进入上房正屋,中间是一间正厅,左右两边为暗室,这就是“一明两暗”。长方形的青砖铺地,木雕隔断将整个屋子分成三部分,正厅中间放着一把楠木椅子。“这是清朝末年的宝贝,有一百多年历史了。”安守信介绍说。
正厅南边隔间的小客厅里,靠墙有一张八仙桌,两边各有一把浅栗色的核桃木太师椅,距今也有一百多年历史了。正厅上方还有二楼,从屋后洗手间西侧的木楼梯拾阶而上,二百多年沉淀的历史感扑面而来。
价值
有人出价500万元购买老宅
不少人慕名而来,想买下安家这所老宅子。
1993年,安家老宅正在修缮,一个天津人一眼就看上了这所老宅,开出了五百万元的价码。
“那人的父亲住在台湾,特别喜欢有年代感的老宅。儿子上心了,来到了西安寻找老宅,找到了这里。”安守信说,“天津人只看了一眼就托人来说,愿意出五百万买下这所宅子。”
安守信当场拒绝了,他有自己的想法,“即使有一天我没吃没喝了,顶多也就是勒紧裤腰带,但祖传的东西是一定要留下的”。
安守信说,祖先们世代住在这里,自己有责任给后人留下一个标志物。“安家人在这里生活了一辈子,如果房子在我手里给卖了,我就对不起逝去的老人,对不起自己的良心。”他说。
遗憾
修缮后厨房没了,偏院成了垃圾堆
1993年,老宅曾经修缮过一次,安守信对这次修缮并不满意。“以前的偏院现在变成了垃圾堆,原先的厨房也没有了,一家人只能在屋檐下做饭。晴天还好,一到下雨天,露天的厨房会被淹掉。后来孩子们在屋檐上搭了一层东西,这才勉强可以隔雨做饭。”安守信说。
安家老宅能完好无缺地保存下去,这是安守信老人内心深处的愿望。他说,修缮是好事,但会改变建筑最原始的形态。比如,老宅门上的装饰原来是彩绘的,现在却是喷漆喷出来的。
如今,安守信老人的身体越来越不好了,但他和孩子们都有信念,要将这所老宅一直保留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