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遍三秦大地从三秦游网开始>> | 三秦游首页 | 意见反馈 | 天气预报 | 网站投稿 | 上传图片 | 资源搜索 |
施拉普诺夫专程来华为作家阿莹佩戴契科夫文学奖勋章
“我读过很多俄罗斯作家的作品,如克雷洛夫、普希金、果戈里、莱蒙托夫、屠格涅夫、陀思妥耶夫斯基、涅克拉索夫、车尔尼雪夫斯基、托尔斯泰、契诃夫、肖洛霍夫,他们书中许多精彩章节和情节我都记得很清楚。” 国家主席习近平近日在接受俄罗斯电视台专访时,这样浓墨重彩地畅谈俄罗斯作家作品对自己的巨大影响。
该消息经媒体刊发后,在社会各界、尤其在文学界掀起一股俄罗斯文学热。记者昨日调查发现,陕西作家与俄罗斯文学有着很深的渊源,可以说,陕西当代作家的身上有着浓郁的俄罗斯文学基因;著名作家阿莹新近获得2013俄罗斯契诃夫文学奖勋章,为中国、为陕西文坛取得了新荣誉。
获奖散文始于访俄感悟
2013年俄罗斯契诃夫文学奖近日揭晓,著名作家阿莹先生凭借长篇纪实散文《俄罗斯日记》榜上有名。
当契诃夫文学奖颁奖代表、欧亚作家联盟副主席施拉普诺夫先生专程从俄罗斯赶到北京中国现代文学馆,将一枚由蓝底白字附章与金色奖章构成的契诃夫文学奖奖章佩戴在阿莹胸前后,会场上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记者了解到,早在西安东郊一家由苏联援建的大型国防企业当青工时,阿莹就常在工余间隙津津有味地捧读俄罗斯文学作品。他说:“在浩如烟海的世界文学宝库中,我对俄罗斯文学情有独钟,对契诃夫、高尔基、托尔斯泰、普希金、陀思妥耶夫斯基等文学大师充满了崇敬。”
2003年,阿莹出访俄罗斯。在处理完公务之余,他深入俄罗斯街巷小屋、树林河道、建筑遗迹等地,探寻这片曾经激情燃烧的土地,访问俄罗斯、书写俄罗斯,圆了自己多年来的梦。“红色的苏维埃情结,始终在我胸中挥之不去。 ”在俄罗斯的半个多月里,阿莹每天都将感悟记在笔记本上。回国后,阿莹将这些感悟整理、修饰,散文集《俄罗斯日记》就这样应运而生。
《俄罗斯札记》封面
阿莹获奖是名至实归
在一次活动中,陕西方面将该书推荐给了契诃夫文学奖评委施拉普诺夫先生。施拉普诺夫又将《俄罗斯日记》推荐给俄罗斯作协契诃夫文学奖评委会。结果,获得了评委会的一致好评。2013年年底,莫斯科市作家协会主席瓦·格·巴雅里诺夫签署决定:授予白阿莹先生契诃夫文学奖勋章,以表彰其为中俄文化交流事业所做出的杰出的文学性贡献。
那么,这是一本怎样的书呢?昨日,陕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朱鸿告诉记者:“《俄罗斯日记》记录了阿莹先生在俄罗斯的游历和体验,探寻了俄罗斯气质,礼赞了俄罗斯精神,也表现了一个中国作家宽厚且高贵的文化视野。作品对社会与政治的沉思并在,对历史与英雄的感叹相融,对宗教与神秘的叩问共存,对艺术与世情的观察相映,惊喜之间也流露着淡淡的伤逝。”朱鸿认为,阿莹获契诃夫文学奖,让陕西文学界分享了他的光荣,获奖是名至实归。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李敬泽则认为,《俄罗斯日记》让他想起80多年前瞿秋白的《赤都新史》《饿乡纪程》。应该说,阿莹遥承着瞿秋白当年所开创的文脉,“阿莹获‘契诃夫文学奖’,这是中俄文化交流史上的一段佳话,也是中国现代散文发展史上的一段佳话”。
记者了解到,《俄罗斯日记》曾获第三届冰心散文奖。此前,阿莹的多部作品还获得过第三届徐迟报告文学优秀奖、国家文华大奖特别奖和优秀编剧奖、第五届冰心散文奖、第二十届中国曹禺戏剧文学奖等多项国内大奖。这次获契诃夫文学奖,标志着阿莹的文学成就得到了国际认可。
谈及获奖感言时,阿莹说:获奖对自己是极大的鼓励和鞭策,“我非常珍惜契诃夫文学奖这个高贵的荣誉,感谢他在离世一百多年之后,依然为我投来文学的期待,使我获得别样的温暖和文学的力量”。阿莹表示,今后会“更加努力地感悟中国,写出满意的作品,回报祖国,回报人民。我也期待再一次踏上俄罗斯金色的土地,回味历史、憧憬未来,为中俄文化交流倾尽绵薄之力”!(记者 章学锋)
《俄罗斯日记》封面
陕西作家与俄罗斯文学渊源很深
记者近日在调查中发现,陕西作家与俄罗斯文学有着很深的渊源:2008年,陕西作家雷涛作为中国作家代表团团长率团访问俄罗斯;2009年,陕西作协主旨作家、俄语翻译家编辑出版50万字纪念文集《情系俄罗斯》。
2011年盛夏,应俄罗斯莫斯科城市作家协会的邀请,陕西省作家代表团还专程赴俄罗斯开展了为期十天的文学交流活动。作家、翻译家若星作为代表团成员,昨日她向记者回顾了代表团的主要行程:先后拜会了中国驻俄罗斯大使馆、俄罗斯莫斯科市作家协会;拜访与瞻仰了列夫·托尔斯泰庄园、高尔基故居、普希金故居等地,真实感受到俄苏文学大家笔下的世界;在从图拉州返回莫斯科时路遇大雨,大家还幸运地领略了顿河平原上罕见的七色彩虹;走访了19世纪著名小说家果戈里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笔下的涅瓦大街;来到了顿河两岸的肖洛霍夫家乡和波罗的海海边的白桦林……
结束访俄回到西安后,若星非常感念这段难得的人生之旅,不时想起孩提时代读过的卓娅与舒拉、古丽娅、保尔·柯察金等人物,想起唱过的《草原》《红莓花儿开》《山楂树》《莫斯科郊外的晚上》等歌曲,想起吟诵过的普希金、莱蒙托夫、屠格涅夫、蒲宁、涅克拉索夫等人的作品。在工作之余,她将这些感受写成文章。2013年底,她把这些文字整理成《俄罗斯札记》一书出版,从报告文学、散文、人物等方面,畅谈并揭示了俄罗斯文学对一两代中国人所留下的历史性印记。
著名俄罗斯文学翻译家、评论家窦光宇和刘春英两位教授在读罢《俄罗斯札记》后,还撰文评价“您对列宁和对高尔基及其作品的评价,虽然只有寥寥数语,却见解非常独特,令人深思”,全书“从女性的视角出发,用女性特有的细腻手法向读者展示了一个多层次的俄罗斯,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记者 章学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