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遍三秦大地从三秦游网开始>> | 三秦游首页 | 意见反馈 | 天气预报 | 网站投稿 | 上传图片 | 资源搜索 |
和晓军相交多年,最神往的是“偷得浮生半日闲,秦岭山中看云团”。
某年岁寒,一冬无雪。在惶惶之中过完春节,一觉醒来,窗外已是银装素裹。晓军的电话急切切打进来:进山!冥坐孤亭,有话则谈,无话则枯坐。山峦烟树,本已让自然壮丽秀奇,又添雪之精灵,在林梢山巅舞之蹈之,怎让人麻木的心不蓦地发狂。眼前的山野林莽,在雪衣的轻罩之下,顿显飞白。晓军说:这难道不是一幅最好的山水画么?
林语堂说:大自然本身始终是一间疗养院。它如果不能治愈别的疾病,至少能治愈人类狂妄自大的病。晓军爱进山,除了为他的笔墨寻找灵动,为他的意境捕捉气韵,在我看来,还是要在山的伟大面前感受人的渺小,使自身在山野中除掉许多物欲和不必要的烦恼,去苛求哪清心寡欲的功效。进一趟山,过不多久晓军总能画一幅画出来,那幅画是在世俗的城市里勾抹出来的,落笔却在夜深人静之时。画面又比先前少了躁动,多了隐逸。
知人品其画。晓军的性情颇有点闲散:在懒惰中用功,在用功中偷懒;书也读读,可是不用太用功;学识颇渊博,可是也不想当专家。这与古人的观点颇也投合:绘画是一种消遣和趣味,不掺杂功利的笔墨才能表达真我。他的这种在动与不动之间寻找均衡的生活哲学也自然体现在他的水墨之间。
在《寒宫近月》一画中,遁入眼帘的前景,水边卧石,石上生树,枝干弯曲,俯身溪流。平缓隆起的山峰,生发着高洁挺立的青松,层峦叠嶂向云端力争而去。蜿蜒的山路隐身在山林之间,即使危崖上的寒宫,也可觅踪寻访。但,寒宫危崖之后,却是嶙峋峥嵘的群峰,使人感到近月的寒意。《青山常在》一画亦如此。溪流叠瀑,顺山坠落;树冠繁密,根系交杂,巨石之上,两人盘憩,身在画外,却能听闻那咆哮的水声。然,头顶之上,剑锋斜刺,峭壁悬空,如层层巨浪一般,在空中肆意。
平和和峥嵘,入世和出世,神秘和亲近,在一幅画中自然结合了。它不是人为的摆布,却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和恩赐于生灵的结合。那种峥嵘,是我们对自然神秘力量的膜拜;那种平和,使我们能感恩自然的赐予,但最终使我们意识到,宇宙之中,自然为大!我不知能否把晓军的这种表现手法称作二度时空,但品读他的水墨,却使人往往在现实和神秘之间、肉身和心灵之间、尘世和玄冥之间,腾挪游走。
品画能知人。我尤喜晓军的山水小品。他的山水里潜藏着明显的倾向——空灵。所谓空灵,就像你喝了一杯香茗,过几分钟才能体味它的妙处。他的笔墨不猎奇、不搞怪、不无厘头,甚至想回避苍凉和悲怆。这种意境是中国人追求的意境,使人有去画里探访和小住的冲动。波澜不惊的水面,自然舒展的枝干,秀美隆起的山峰,以及一抹远山的岱影,上面行云,下面流水,中间草屋,人在天地间不觉促狭,反而享受自然的怀抱,适宜的坐卧行走,闲谈休憩。这不就是他所崇尚的王维的诗意吗?
中国的艺术 家,必先有名师的传承、好学的品德和优越的修养。晓军最近常对我说:要做一个高尚的人。他出身书香门第,父亲的书品人品在方圆百里无人不知,曾获全国头奖;他求学于科班,师从徐义生、李云集等名师,时时受到他们的指点。随着年龄和阅历的积淀,兴趣更加勃发不止。文学、历史、宗教、自然皆涉足其中。关于书画的大师专著,在他的案头随处可见。他的朋友明显多了,却也泼烦着应酬的烦恼。
晓军告诉我:只有在山里和在夜里,他才觉得适宜遂心。
我知道,在熙熙红尘,攘攘利欲之中,他尚有理想可期。[page]
待到太阳等不及了再开花
——读青年画家冯晓军山水画有感
■杨莹
晓军小我几岁,属七零后,是我师大校友,新闻同行。他出生在中国文化、文明的发祥地之一的岐山,他的父亲是当地一位著名的书法家,小他五岁的弟弟冯军书从西安美院毕业后在宝鸡文理学院美术系任教,说来就觉亲切,那是我挂职锻炼的单位,他们家可谓名副其实的“艺术 之家”。冯晓军受父亲影响,从小热爱书画艺术 ,考入陕西师范大学艺术 系,随同乡徐义生先生研习山水画。而身为陕师大艺术 画研究所所长的徐义生先生是以为功底深厚而低调的人,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研究生班,是陕师大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师承石鲁、李可染、何海霞等,在继承中国民族艺术 精神和中国画笔墨传统方面,徐老先生有着极高造诣,是长安画派代表性画家。人常道:“名师出高徒”,冯晓军的功底可想而知。
冯晓军现就职于陕西人民出版社《阳光报》,平日为人低调、和善、仁慈、宽厚,低调到在我的诗歌专场朗诵会上,我都不知他到了现场,当我后来得知他曾到过现场而我在介绍嘉宾时漏掉了他而心有不安。
这些年来,他一直坚持写生,坚持作画,在长安浓郁的文化氛围里,他像在艺术 的海洋里默默独游着的一条自由的鱼儿。看来,宝鸡以及西北地区的自然景观给了他不少灵感,他的心里似乎装满了山山水水。山水画家其实是在画一种境界,画一种胸怀,一种热爱祖国、热爱民族、热爱大自然的胸怀。
我们常交流体会,他每有新作,也传给我看,我便借此读到过他不少作品。我虽画不来他的那种山水作品,但我能读懂,看一幅作品时,我很在意它给我的第一感觉,能打动我心的地方,便是我喜欢一幅作品的理由。我从他作品中似乎感受到了画家纯净的心灵,读到了他内心的自在与恬静,从他的画中我似乎可以感觉到他在画画时得到的快乐,他的作品看似严肃却很放松,他似在不自觉地画着自己的某种情绪;读倒了他作品里真挚的情感,恬静、大气、浑厚、沉静,我常常被他画中的某个地方所打动,思绪便停留在那个地方;我读到了“所幸新秋无限好,青山晚照可凭栏”“人世眼空潮水净,起愁天下少人知”的诗意,他的山水画的确有味,有种古意,有种久远了的文人情趣,有陶渊明田园味道。不由你就会想起一些你临时能想到的古时诗句,“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东篱又见新菊好,烟笼竹林隐栖鸦”,“庐下风清一碗酒,岩头云锁百叠泉”,“花容不忍对镜开,似水流年枉去来”……总之,他的画让人看了就喜欢,而且是越看越喜欢。
中国书画,在以笔来表达“力”这一用笔的基本观点上几乎是一致的,但书画家的气质、教养不同,就会在“力”的表现形式上形成复杂性,于是笔法繁多。冯晓军的作品看上去画面淡雅,但墨色浑厚,力透纸背,入木三分,骨体坚凝,细品时,于秀美中便感到他遒劲的笔力。画家虽年轻,但他作品立意所呈现出很高的审美情趣决定了他有较高的审美标准和鲜明的个性。或许,我起初还能看到临摹的痕迹,但不知不觉地,感觉他不知啥时候就给画出来了,在山水画的创作上有很大的进步和心得,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他的山水画似乎也就成熟于我们断断续续长往来的这些年,其作品呈现出清新、自然、厚朴、整体之风格,渐渐就在其师傅袖外自成一家了,我从他的画中,又读出了“高古游丝”,不得不叹服他所用皴法;还读出了“行云流水”,自然轻巧的线条流畅,规矩工整又不受拘束,挥洒自如;每一幅作品尽管形态有别,各具韵致,然而每一幅作品细笔勾勒的画法,其用笔无不充满着“力”的节奏与和谐。他的笔力似乎融汇于长安画派名家的笔法,又超乎了某一具体笔法之外,有了他自己的认识,形成一种规律。
在编辑、记者中,有不少人在采访人物之前总会有这样那样的一些想法,就会有所图地给对方讲一些条件,冯晓军没有,与他接触,你会感觉他是一位纯粹的、正直的、安静而有内蕴的一位文化新闻工作者,他在冷静地以自己的艺术 眼光去接近人和事,认认真真做人,踏踏实实做事。人品即文品,在当代中国画创作中,浮躁之风难肃,一些画家沉迷于画笔之外的世界,疏于研习,人品与画品都亟待提高,而此时读晓军画作,令人颇为欣慰。
从冯晓军的作品看,他是一个能沉得住气的人。美国诗人布考斯基有一首短诗《完成》这样写道:“我们像玫瑰/懒得开花/待到太阳等不及了/我们才怒放”一个沉得住气的人,是会有大收获的。是玫瑰,无论在什么地方,迟早都会开放,不管是热烈地开放,还是静静地开放。
实习编辑:陈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