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遍三秦大地从三秦游网开始>> | 三秦游首页 | 意见反馈 | 天气预报 | 网站投稿 | 上传图片 | 资源搜索 |
专题片《我们的易俗社》集中采访易俗社老艺人。
《我们的易俗社》采访易俗社创始人孙仁玉之孙 孙永宽。
西部网文化讯(记者 王欢)历时两年筹备策划制作而成的三集文艺专题片《我们的易俗社》将于本月15日登陆中央电视台戏曲频道进行首播。
著名主持人陈爱美和她的团队,用这部名为《我们的易俗社》的专题片,向百年易俗社送上了来自陕西民间纪念,也是以陈爱美为首的创作团队对易俗前辈的致敬。
陈爱美的制作团队包括她自己,只有三个人:陈爱美、徐丽莎、姚雅劼,都是女性。从策划、筹备到拍摄到后期制作,都由她们三个人完成。在《我们的易俗社》登陆央视之前,来看看这个女性团队镜头背后的故事。
镜头背后的故事之一:爱美的易俗情
可以说,受父辈的影响,陈爱美自小就对秦腔和易俗社有敬慕和向往之情,在上世纪90年代起,陈爱美担任陕西电视台戏曲专栏《秦之声》的节目主持人后,通过与易俗社以及社里的诸多艺术家(如:著名秦腔表演艺术家陈妙华、肖若兰、全巧民等)的接触和了解,亲身感受了曾经激荡和温暖过我们几代秦人和广大戏迷的易俗精神,就进一步萌生了为传播、传扬优秀传统文化而鼓与呼的决心与念头。
差不多同一时间,一本关于易俗社创始人孙仁玉的传记小说——《孙仁玉传》又深深吸引了陈爱美,作为清末民初名震关中的一代鸿儒,在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孙先生为易俗社的创立和发展呕心沥血,奉献一生。受其感召和影响,初期的易俗社更是云集了大批名家大师,由他们共同缔造的易俗社早期辉煌,更是让陈爱美和很多陕西人至今都心存敬意。
与孙家后人结识后,陈爱美一度想把孙仁玉曲折感人的人生经历拍成电视连续剧,2000年左右,她先后和著名导演吴天明、著名编剧芦苇、王真、著名作家莫伸等人就拍摄有关孙仁玉的电视连续剧进行过多次商谈,最终都因为经费等原因搁浅。此后,陈爱美在省第九、十届政协会议上,三次提交了关于易俗社的提案,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作为一名易俗社的“超级粉丝”,陈爱美在几年前就有了向“易俗百年华诞”献礼的念头,2011年春夏之交,陈爱美开始与徐丽莎、姚雅劼一起多次讨论此事的可行性,经过半年准备,三人主创团队开始了选题策划,从6集《百年易俗》纪录片、20集的《易俗往事》,到最终确定的三集电视文艺专题片《我们的易俗社》,可谓一波三折。在没有官方支持,没有经费支撑的情况下,陈爱美忽悠着这个小团队义无反顾地踏上了重走“易俗路”的征途。
陈爱美邀请贾平凹为百年易俗华诞题词。
镜头背后的故事之二:你们的摄制组呢?
2012年7月,武汉寻访易俗社第一次出省演出蜚声三镇的足迹。由于纯属民间行为,也无力邀请专业的摄制人员,只能四方求助。通过网络,姚雅劼查到了武汉女作家胡榴明的博客,发现这位老武汉对三镇老戏园兴衰和武汉百年戏剧史十分了解,就她了!贸然联系,得到的是热情回应:来吧,欢迎你们!我可以给你们介绍。
到达武汉的时候,天降大雨。胡榴明冒雨应约而来,看到陈爱美和姚雅劼两个女人之后,胡榴明一个劲往她俩身后瞅,问:你们的摄制组呢?两人不无尴尬,据说相告:摄制组就是我们俩。这让胡榴明大吃一惊,也让这个武汉女人大为感动,她本想只需要介绍指点一下相关旧址掌故的,到后来竟然在不知不觉中陪完全程,不由自主地当起了义工和助手……
寻访和拍摄,汉口和武昌,第一天暴雨,第二天骄阳,陈爱美、姚雅劼和胡榴明在风雨烈日之中疾行,秦腔、易俗社、名伶往事和民国武汉的故事交织在一起,让三个女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而这个在网上误打误撞抓住的胡榴明与易俗社的缘分却不仅限于此。1962年8月,西安易俗社建社五十周年,盛情邀请武汉市戏剧界同行前往参加周年庆典,武汉市文化局接受邀请派出代表团队,其中就有胡榴明的父亲胡天风。
胡榴明到现在还记得那一天,12岁的她和母亲陪父亲去汉口大智门火车站,月台上站着几位认识的长辈,楚剧名角熊剑啸、文化局戏研室主任黄毅等等。一星期后父亲从西安归来,兴奋地说:“看了好多戏”,“戏演得真好”、“秦腔真好听”等。
接待了《我们的易俗社》节目组之后,胡榴明在网上搜索到了1962年8月易俗社周年庆典戏剧观摩汇演剧目安排表:刘毓中《三滴血》和《韩宝英》,沈和中的《黄鹤楼》,肖若兰的《柜中缘》,孟遏云的《探窑》……1921年来汉口的易俗社一二期学员赫然其中。
胡榴明说:“父亲原本是一个不爱戏剧的人,先前一直在新闻界工作,60年代初转行戏剧研究,其间太多不得已之处,但是,我清楚地记得他对这一次去西安“观摩”的秦腔演出赞不绝口,秦腔到底有什么魅力,能够迷住一个并不是戏迷的人?”
陈爱美、徐丽莎、姚雅劼三位主创人员和越剧艺术家徐玉兰合影。
陈爱美在采访间隙跟徐玉兰学表演。
镜头背后的故事之三:你是大花旦
2012年6月,《我们的易俗社》节目组到了上海,在尚长荣老师的联系下,有幸与几代国人都喜欢的著名越剧艺术家,越剧电影《红楼梦》贾宝玉和林黛玉的扮演者徐玉兰、王文娟见面共话百年易俗。
说起易俗社,始终一脸微笑的王文娟着回忆起了1952年进京汇演时看到的秦腔《三滴血》,她说,那个戏说的是兄弟两人争家产,糊涂县官乱判案。她还记得那时候周总理说,北方都是大山,不像南方多水,一唱起秦腔就让人精神为之振奋。
在采访中,王文娟老师听到陈爱美唱起了秦腔《三滴血》中的片段,她连连称叹道:你有这么好的嗓子,没去唱戏真是可惜了!要是唱戏的话是个好花旦!爱美一乐,说,看来我还能当个小花旦!“不,是大花旦!”
而91岁的徐玉兰老师也同样热情接待了节目组的三个女人:“你们从陕西过来很不容易,秦腔的美鬼啊我还记得!那个美丽的女鬼……”已经91岁高龄的老艺术家以一口吴侬软语说起来她印象中的秦腔。陈爱美马上接过话来:“那是《游西湖》中李慧娘!是我们著名的秦腔演员马兰鱼演的。”到后来说得高兴了,陈爱美就学起了戏曲中小生的身段姿势,徐玉兰老师还在旁边一边指点一边示范,立马进入“授徒”状态,真是欢乐!
《我们的易俗社》在南京采访封至模的儿子封玉书。
陈爱美在南京封至模墓地行大礼。
镜头背后的故事之四:封至模之子的心愿
去南京访问封至模的儿子,是陈爱美多年来的心愿。这一心愿,源自对封至模先生的敬仰。封先生被称为秦腔的“齐如山”,他在易俗社的八年间,积极推行实施对于秦腔的改革蓝图,创建了秦腔的导演体系,为易俗社历史上的第二个辉煌时期奠定了基础。
利用端午假期,《我们的易俗社》节目组来到了南京,专访封至模先生的独子封玉书。下午,我们一起去南京市郊祖堂山陵园拜谒封至模先生之墓。那是一个背靠青山的风水宝地,紧挨着南唐二陵。封玉书说,他多年来的一个心愿,就是让公家,也就是父母亲共同的单位——陕西省戏曲研究院能给父亲写一个墓志铭,对父亲的一生能给予一个总结评价。陈爱美一听,便义不容辞地接下了这个任务,说你给戏曲研究院的陈彦院长写封信,我帮你带回去,一定要想办法玉成此事。
在封至模先生的墓前,陈爱美念毕临时草就的悼词,便屈膝下跪行大礼,给先生磕头。这一跪不要紧,慌得站在一旁的封玉书老师也跪了下去。他无限感慨地说,我们以前祭拜的时候不磕头的,今天是我第一次,你太让我感动了!他在父亲面前深情地说:家乡来人看您了!易俗社百年华诞没有忘记您!
从江南回到西安之后,陈爱美第一时间便赶到陕西省戏曲研究院,向陈彦院长表达了封玉书的殷切期望。陈彦很重视这件事,不久便以研究院名义,拟定了给封至模先生的墓志铭,2013年正是封至模先生诞辰120周年,这件事的圆满完成,抚慰了封玉书对父亲的一片拳拳之心。
《我们的易俗社》在三原采访九旬戏迷刘恩沄。
在九旬戏迷刘恩沄家里寻找老易俗人的影像。
镜头背后的故事之五:九旬戏迷刘恩沄
这位老先生最初是阎敏学老师介绍给节目组的。当初在策划《易俗往事》之时,曾拿着初稿请教秦腔戏曲史学家阎敏学,他不但认真校勘了我们的初稿,还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三原的刘恩沄有很多易俗社的老资料”,一听到这个名字,陈爱美记忆的阀门也一下子打开了。“他还给我送过字呢!我记得那时他专程从三原赶过来到新民街电视台门口等我,那幅字写的是:根植于爱的沃土,传播出美的声情。”老先生已经90高龄,我们先是与他的儿子刘卫取得联系,得知老人身体健康,只是耳有点背了,交流有点困难,需要用纸笔。
一见面,刘卫便手持一张纸片往陈爱美手中递。“我还以为是他的名片呢,没想到是我和女儿媛的照片!这张照片我自己都没有了”。24年前,为感谢刘恩沄老人的一片热诚,陈爱美将自己与6岁女儿的合影送给老人作纪念,没想到老人还一直珍藏到现在。更让人惊奇的是,当我们到了刘老家里,和刘老见面寒暄落座之后,刘老猛不丁冒出一句:建民还好?“妈呀,他还记得我爱人的名字!”爱美被老人惊人的记忆力震撼了。
刘恩沄老人自十二三岁随父母看戏起,就爱上了秦腔,他不但爱看戏,跟很多的秦腔名演员交上了朋友,更是个有心人,几十年来收藏了从民国到今天各个时期的戏剧资料,说起易俗社,那老人更是如数家珍,易俗社十五期学生,除了少数早期几班学生的演出没看到之外,几乎所有的名家他说起来都头头是道。他那里还珍藏着孟遏云的化妆镜!据老人回忆,这是文革期间孟遏云受冲击被关牛棚时老人去看望她时孟遏云赠送的,孟遏云说,我演不成戏了,这个化妆镜也没什么用处了,送给你做个纪念吧。
《我们的易俗社》在北京采访戴春荣。
镜头背后的故事之六:大腕儿做义工
节目组第一次赴京拍摄时,既没人手又缺经费。这时候,多亏了在京的陕西乡党们,一听说陈爱美要为易俗社拍电视,不管是什么名人老总的,都积极踊跃当义工。中国散文学会常务副会长周明就直接让他侄子的车去火车站接她们,当晚还让陈爱美和他一起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做直播节目,陈爱美借机美美地把易俗社介绍了一通儿。周明不仅爽快地接人借车,还帮着联系了多位需要采访的人。
中山公园里来今雨轩,是1937年易俗社到北平后开新闻发布会的地方。去拍摄的时候,发现那里管理很严,内景根本不让拍。可没有想到的是,偏巧来今雨轩的经理胡梅是陕西乡党,而且她父亲是陈爱美的粉丝。听说陈爱美来了,在外办事的胡梅立即赶回来,不但请节目组喝茶,还放开拍摄,十分给力。
女性团队:陈爱美与姚雅劼。
在乾县采访时,陈爱美做起了摄影助理。
镜头背后的故事之七:穿越时空的“陈包子”
易俗社创始人孙仁玉是陈爱美十分敬仰钦慕的一位大先生,一直想把孙仁玉的故事拍成电视剧。等到《我们的易俗社》开工之后,她更是言必称孙夫子。有一次她在追慕老先生的时候竟然说,孙仁玉的徐氏夫人是阎良俺们山东庄里的姑娘,还是我老师的姑婆呢。我就想啊,要是我处在那个时代会不会愿意嫁给这样的老夫子……真是敢爱敢恨的山东女子,要是能够穿越时空谈恋爱,她恐怕第一个就要找写秦腔戏的孙夫子去呢!
节目组的工作室是陈爱美借来亲家的小铺面,简单装修了,就在那里讨论议事。小小的爱美工作室离徐丽莎上班的地方很近,走路二十分钟。这便利也捎带着解决了大家多次的晚餐问题,因为徐单位里有食堂,经常从单位食堂带点包子或者饼子就算一顿饭,这也是节约经费的办法。陈爱美尤其喜欢食堂的包子,每次都只要包子,最喜欢韭菜肉馅的,简直百吃不厌,徐姚二人便戏称她为“陈包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