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遍三秦大地从三秦游网开始>> | 三秦游首页 | 意见反馈 | 天气预报 | 网站投稿 | 上传图片 | 资源搜索 |
中国文字,源于古人遍查狩猎时看到的“兽迹鸿爪”,故产生了如图画般的最古老文字:象形文字。因系图画,故而其本身便有了审美的涵义,“书画同源”原本如是。
历经几千年文字演变,逐渐产生了真、草、隶、篆等诸多形体。历史上的书法大家们,在文字的继承与变迁中遨游,给我们留下了非常丰富的书法财富。书法被称之为艺术,内涵就恰恰体现在文字笔画的艺术书写之中。
正宗的书法,自然讲求“临帖”只有“野路子”,“半瓶子”那种根基都没有,却也在“附庸风雅”写些怪里怪气的“字”,而美其名曰书法。目下中国书坛上已习以为常,而还有因名气之故,称之为“名人书画”。这种书画买的只是名气,实在与书画二字不搭界的。
“名人书画”既与真正的不沾边,与什么沾边呢?答案只有两个字:钞票。“名人书画”毕竟不是“字画名人”,这是截然不同的两个概念。真正的书法家,应当遍临名帖,然后形成自己的风格,才可称之为书法家,说到底,是完善了继承与发展的过程后,才能“水到渠成”。另则,写字就是写字,真正的书法是讲究在纸张上的笔势走向,字的大小搭配等,是讲“法度”的。《兰亭序》《三希堂》贴,可为代表。可惜现在一些“名人”写了一些字,半点儿书法布局也不讲,枉叫“书法”实在是一种书坛悲哀!
书法讲究用笔、用墨、用纸、用砚。即单就笔的用法,就有用尖锋、侧锋、中锋之分,这完全根据所书写之内容,确定毛笔所用部位,且还要依布局,确定笔划粗细之变化。一个字在那儿变粗或变细,亦有“道法自然”总体只要求,依“法度”而变,焉能一枝秃笔“划”到底的胡皱?
用墨也要依所书之内容,讲求明墨、暗墨、淡墨、浓墨……总而言之,笔、墨、纸、砚对于书者,是须臾凑合不得,亦步亦趋,认认真真方可成其气候。
由于中国书法传统上是用软笔,且书写次序是由右向左,故臂在空中挥毫,即悬腕功夫要练到家,方能书写时洋洋洒洒,恣意汪洋,疏能走牛,密不透风结构,才完成一幅书法作品的。
书法家王献之一直以其父号称“书圣”的王羲之习书法,写到一定火候时,闻其母曰:我的书法“像”不像父亲的时?其母审视一番后,对他说:“一点不像”,意思是某个字中顿的那个“点”不像,演绎成了今天“全都不像”的形容,其原意自然不是今天的含义。以此可见,临个人字或帖,绝不是随便可跨越,可省却的过程,而此过程既漫长更艰辛,需要矢志不渝的精神和毅力。
不临帖,不师承,即便写的再流利自然,充其量只能叫做练字,也和书法不太搭界的。
纪生华先生的书法,一搭眼便现魏碑风采。从字里行间审视,临帖功夫异常过硬:沉雄、刚健是魏碑基本精神,这在纪先生笔下得到了充分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