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遍三秦大地从三秦游网开始>> 三秦游首页 | 意见反馈 | 天气预报 | 网站投稿 | 上传图片 | 资源搜索
2014陕西旅游年票网上订购
您现在的位置:三秦游网>>艺术人文>>正文

《舌尖2》执行总导演承认模仿BBC片子:不觉得可耻

2014-4-28 10:01:00  来源:大连晚报          2014年04月28日09:17    字号:T  进入论坛
    《舌尖上的中国》中让人垂涎的美食。《舌尖2》第一集里,职业养蜂人老谭的妻子吴俊英做豆花时,随着工序的呈现,老谭的目光变得无比柔和而期待,而妻子的眼神中也透出干练和幸福,这是美食带来的期待的幸福,也是老,《舌尖2》执行总导演承认模仿BBC片子:不觉得可耻

《舌尖上的中国2》海报。

《舌尖上的中国》中让人垂涎的美食。

《舌尖2》不仅仅记录美食,还附带记录美食外的文化。

本版图片均为资料图

当年,《十五贯》挽救了昆曲。这些年,刘谦挽救了魔术,郭德纲挽救了相声,一部作品、一个艺人挽救了一个剧种、一个行当,并不是孤例。两年前,《舌尖上的中国》挽救了电视纪录片。想不到吧,观众像等候“好声音”一样坐在电视机前等候《舌尖上的中国2》(《舌尖2》)的播出,刚播了两集就议论纷纷。

刚播出第一集的时候,就有人评价说这是“中国好故事”,说故事太多了,冲淡了美食这个主题。冲淡了吗?莫非每个画面都是热气腾腾的食物才能满足吃货的愿望?总导演陈晓卿说:“我们要拍摄的不是名厨名菜,而是普通人的家常菜”,并表示该片在呈现各色美食之外,还会展示普通中国人的人生百味,展示人和食物之间的故事,透过美食来看社会。

还有人说,这片子模仿了BBC的片子。好吧,执行总导演任长箴愉快地承认了自己对BBC的模仿,“因为人家先进,我并不觉得我可耻,我倒觉得自己模仿BBC,你们能看出来说明我模仿得到位”。

在表现美食的同时,讲一点故事,说一点人情,引发一点乡愁,缅怀或者回顾一下传统,进而思考一下人与自然的关系,有何不可呢?

哥记录的不是美食,是技艺

电视纪录片毕竟是电视呈现手段的一种,还无法把美食端到观众面前,在现阶段甚至连气味都还传递不了。所以,只看美食出炉或者食客大快朵颐的镜头,仅仅是最浅层次的感官刺激。而让特写镜头在一个人蠕动的口唇处停留3秒以上,甚至都能引起不良生理反应。但播放美食制作的过程则不同,那种见证食材变成美食的过程,那种等待的过程,已足够地刺激了食欲。如何用言词形容美味,都不及让观众目睹美味的产生过程更有力。

而在《舌尖2》里,这一点得到了充分的贯彻。《舌尖2》第一集里,职业养蜂人老谭的妻子吴俊英做豆花时,随着工序的呈现,老谭的目光变得无比柔和而期待,而妻子的眼神中也透出干练和幸福,这是美食带来的期待的幸福,也是老谭对妻子手艺的赞叹:“四川女子就是能干。”同一集里,西安蓝田县麦客的吃食,上了年纪的阿婆将“裤带面”挂在手腕上下锅的镜头,立刻带来了“妈妈味道”。福建沿海一家在海滩上捕食跳跳鱼的技艺,被形容为“站在20米外投篮”,没经过训练,没有时间的积累,怕还真做不来。更不要说第二集里陕北张世清一家盘面做挂面的技艺,用叹为观止来形容也不为过吧。所以上海浦东铲刀帮的老“帮主”李伯荣对儿孙说:功夫就得练,不练就没有。

《舌尖2》所表现的林林总总的美食,其背后是中国形形色色的农耕文化,这文化既粗犷豪放,又精耕细作,高至山巅树顶,低至深海湖底。如果地大物博这个词还有存在的价值的话,那么价值大概就在这里,就在对中国劳动人民为生存所做出的形态各异的努力上。《舌尖2》所赞颂的,不仅是美食,更是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

哥记录的不是美食,是乡愁

伴随着城市化进程,更多的人成为城里人,更多的农村消失了,使得乡愁成为越来越稀缺的这种情感和文化情怀。而乡愁,实际上是经常与一种物件、一种味道联系在一起。在美食中拍出乡愁,是《舌尖2》的另一个追求。《舌尖2》里的美食和生活,绝大多数来自乡村,更不要说那原始的食材。湖南宜章莽山的瑶族人邓开风,采集蕨根来做糍粑,父亲在教他如何获取大山的馈赠的同时,也告诫他要敬畏山神。这是何等的乡土意识和自然观!

而第一集的标题就是“脚步”,贵州雷山的苗族女孩对在外打工的父母的思念,对应着父母对子女、家乡的思念。父母临行时,女孩与弟弟所做的鱼酱,承载的正是外出者的乡愁。泉州79岁的程世坤从美国农场回乡所摆的归乡宴,庆贺的正是对乡愁的满足——他们将家乡的味道称作“古早味”。所以,人们说,食物不仅能让我们流下口水,亦能让我们流下思乡的泪水。

哥记录的不是美食,是传统

在美食的制作过程、享用过程里,有着传统,更不要说许多食物制作技艺已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了。传统是文化认同,是主流观念的继承。在欣赏美食制作、享用过程的同时,《舌尖上的中国》完成了对传统的回顾和学习。在《舌尖2》第一集里,西安蓝田县麦客的生活,被认为是对传统的留恋的典范,在机械取代人工的今天,麦客们的用武之地只剩下边角旮旯这样的小地块,一天下来,所得不超过200元。而麦客和雇主之间,还保留着传统的议价方式,包括中午的饭食。山东临沂的小慧一家,爷爷盘锅灶,奶奶摊煎饼,奶奶生日宴上的大鱼大肉与煎饼卷大葱,以及爷爷奶奶之间的“拌嘴”,为小慧进行了最好的传统教育。第二集“心传”里,安徽歙县油坊主程苟乐家的木榨油手艺,每一个动作都被视为“对祖先的致敬”。苏北白案师傅吕杰民与徒弟阿苗之间的传承,也是从技艺到做人之道的教授。而陕北张世清一家做挂面时小孙女的自言自语,“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喜欢做这个的越来越少了”,更是对传统濒临断裂的担忧。

哥记录的不是美食,是观念

美食如果不附着在具体的人身上,那么这节目与《天天饮食》也没什么区别。《舌尖上的中国》注重美食与人的关系,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实际上探讨了人类要处理的三大关系之中的两种: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这一点在《舌尖2》里也得到了强化。而人与自然的关系,实际上又是人利用自然和保护自然的生态理念。所以才有“既获取自然的馈赠,又敬畏山神”的告诫;才有渔民杨世橹“吃海的日子只能持续十年”的担忧。湖北十堰采菌老汉饶长山在2400米海拔的山上苦寻野生小花菇的行为,正是对人工养殖这种现代生产方式的反抗。

美食又联系着亲情。林芝青年白马爬上40米高的树去采集蜂蜜,除了要为家人提供甜食,还要为即将上大学的弟弟攒够费用。夫妻之间也好,兄弟之间也好,爷孙之间也好,这些小视角的人的故事,其实都回答了一个问题:所有的个人史都是社会史;大时代也无非是小人物命运的集合。

美食又负载着人生哲学。浦东铲刀帮,两个孙子在苦练刀功,爷爷李伯荣却在调弦弹琵琶,一边是刀光剑影,一边是琴瑟合鸣,那对火候的讲究,对刀法的讲究,其实就是“腔调”,是“范儿”,是美味与形色兼备的哲学。

第二集里,旁白不自觉地表露出这种对文化深度的探讨:“传承中国文化的,不仅是唐诗宋词”,“是坚守传统,还是做出改变,这是一个问题”。或许,对这些问题,《舌尖2》还有些迷茫,但提出问题,已经是一个进步了。想起两年前播出的纪录片《东亚生态大勘探》,再联系《舌尖2》,得出一个结论,自然如果没有人的介入和关照,其意义几乎等于零,而人施加于自然的作用,才是文化。


编辑:秦人
关键词:美食 舌尖2 乡愁 BBC 执行总导演 老谭 
发表/查看评论   
陕西精品特产 陕西高端特产礼品
陕西旅游票务网 让休闲旅游便宜起来
相关链接
 
三秦概况 | 网站简介 | 联系我们 | 网站投稿 | 友情链接 | 意见反馈 | 信息纠错 | 推广合作 | 合作伙伴
Copyright@2010-2014 三秦游网(陕西文化旅游网)
WWW.SANQINYO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