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遍三秦大地从三秦游网开始>> | 三秦游首页 | 意见反馈 | 天气预报 | 网站投稿 | 上传图片 | 资源搜索 |
邢窑是我国生产白瓷最早的窑场之一。它始烧于北朝,经过隋朝的飞速发展,到唐朝已达到了鼎盛阶段,成为我国早期白瓷的生产中心。唐代邢窑白瓷造型独特,质地精良,产销量巨大,获得国内外的广泛使用,对人类的物质文化生活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邢窑白瓷的烧制成功,结束了自商周以来青瓷独尊的历史,形成了我国青瓷史上“南青北白”争奇斗艳的两大体系,为彩瓷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邢瓷因产地在邢州而得名,是华夏白瓷的鼻祖,被称为陶瓷史上一座辉煌的里程碑。陆羽《茶经》这样评价“邢瓷类银,越瓷类玉”,“邢瓷类雪,越瓷类冰”。唐代诗人皮日休《茶瓯诗》写到:“邢窑与越人,皆能造瓷器。圆似月魂坠,轻如云魄起。”李肇《国史补》中说,“内丘白瓷瓯,端溪紫石砚,天下无贵贱通用之。”
从唐代这些文献记载可知,唐代邢窑生产的白瓷是个创举,在伊拉克、埃及、巴基斯坦等国古代遗址中都曾发现有邢窑白瓷。邢窑白瓷朴素典雅,造型庄重大方。其中,粗瓷的产量巨大,物美价廉,成为天下通用的日用器具。而细白瓷产品因质地坚细洁白,造型精美,胎体轻薄深受皇室及上流社会的青睐,故产品几乎被皇室所垄断。为了能够保证皇室的私用和出口,还专门设立了“进奉瓷窑院”,来管理邢瓷的生产销售。
邢窑器物的造型具有独特的风格。圆唇口、短颈、丰肩和鼓腹的特点,构成了庄重大方的体态。而长短曲线、直线的巧妙结合又使得邢窑器物具有雍容华贵之美。陶瓷器皿既是盛装食物的实用品,又能满足观赏的审美要求。唐代邢窑的工匠将玉石雕刻,金银器的造型艺术应用于陶瓷制造上,在实用与艺术的结合上加以卓越的创造,制出了大量名扬千古的佳品。邢瓷胎质洁白细腻,釉色莹润泛青,用于形体凝重朴实的器物上,更显丰满端庄,华贵典雅。另外邢窑器物的形体既有直线又有弧线,但以弧线为主。整体线条有行有止,有抑有扬,或一气呵成激流直泻,或蜿蜒曲转舒缓有序。特别是白瓷罐口沿下那条转折的线角,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给完美的形体增添了生气。总之,邢窑器物造型朴素大方,线条饱满酣畅,制作规整精细,釉色银白恬静,给人以既雍容饱满而又凝重大方的美感。
到了元代以后邢窑却神秘地消失了。唐代邢窑遗址在哪里?成了近代古陶瓷史学研究的“斯芬克斯”之谜。从二十世纪50年代初开始,中国的几代古陶瓷研究者和文物工作者便为解开邢窑之谜做着不懈的努力。
历史上,邢窑烧制技艺存在于临城县的中南部地区和内丘县中北部,主要在临城县的山南头以西,邢台市区以北,临城县黑城乡竹壁村以南,隆尧县双碑以西的狭窄地区。
1954年公私合营后,其烧制地点则主要集中在临城窑(贾村),但主要以烧制粗瓷为主,兼烧细瓷,生产规模逐年缩小,邢瓷的烧制技艺近乎失传。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临城县工业和文物部门对邢瓷烧制工艺进行了系统、科学的研究,使部分失传的技术得到了初步的恢复。目前,邢窑的恢复和传承主要分布在临城县及邢台市,代表性企业有河北邢瓷瓷业有限公司、临城邢州窑陶瓷艺术展览有限公司、邢台市邢窑研究所等企业。
研究结果表明,邢窑唐代细白瓷胎料是由窑址附近所产的一种紫红色的高岭土(当地人称之为“红砂石”)为主配制而成。红砂石为半软质高岭土,收缩小,塑性中等,铁元素含量一般在0.5%以下,主要产于内丘县东北岭、北大冯和临城县祁村、石固一代。而粗瓷和宋金时的灰白瓷则是采用了一种叫做灰矸子的半软质瓷土和轻矸土配制而成,属一元系配方。一般经过反复淘洗捏练可使用。釉料使用的是富含CaO、MgO的釉土或石灰石,与石英和高岭土配制而成。薄胎细白瓷是在普通细白瓷基础上,胎釉中都大量引入高钾原料以及釉中掺入一定量石英的结果,并对器物的胎体进行了刻意的减薄加工,使其达到了透光的效果,是制瓷工艺不断改进的结晶。可以看出邢窑隋代白瓷的发展集中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智慧与创新精神,开创了我国使用碱钙釉的先河,是我国陶瓷工艺史上的伟大创举。
邢窑制品的成型方法主要是用快轮拉坯,也有经过模制或堆帖工艺的。从器物炫纹来看,其旋削技术非常娴熟,产品的足、腹、肩、口的加工都有固定的模式,精工细作,一丝不苟。邢窑制品无论是平式器皿,还是立式器物,大都内外施釉,施釉方法多为浸釉或荡釉。而带彩器物则采用点、画、涂等手法施釉,如唐三彩器等。
迄今为止,在邢窑遗址上已发现27座窑炉,大部分为北朝时期的陶窑。邢窑白瓷在唐代陶瓷中,烧成温度是最高的。经过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测试,瓷体的正烧温度达1450摄氏度,是已知我国古代烧成温度最高的瓷器产品。邢窑白瓷,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研究邢窑白瓷文化,恢复邢窑白瓷技艺,做大做强邢白瓷文化产业是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
对于陶瓷人来讲,拯救、传承邢窑传统技艺,保护中华民族民间文化遗产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张志忠作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邢窑烧造技艺的主要传承人,先后在临城县第一瓷厂美术组、临城县邢瓷研制小组、河北省邢窑研究组从事邢窑的恢复研究工作,参加了多次陶瓷工艺技术培训。1983年至1987年担任河北省邢窑研究组工艺技术课题组组长,主持完成了18种邢窑白瓷的仿制,对古代陶瓷的原料配制、成型、烧成,传统的拉坯、立坯工艺有较熟练的技术。作品多次在省级和国家级陶瓷评比或博览会上获奖。发表了《邢窑工艺技术研究》《邢窑隋唐细白瓷研究》《邢窑装烧方法研究》《邢窑隋代透影白瓷》和《邢窑装饰初探》等专业论文20余篇。参加的“研窑恢复研究”项目曾获河北省轻工业科技一等奖,并出版了《千年邢窑》和《邢窑研究》《中国邢窑》等多部专著,被誉为“邢窑研究第一人”。
(作者:河北省临城县教文广新体局 胡广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