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遍三秦大地从三秦游网开始>> 三秦游首页 | 意见反馈 | 天气预报 | 网站投稿 | 上传图片 | 资源搜索
2014陕西旅游年票网上订购
您现在的位置:三秦游网>>旅游资讯>>正文

李毓芳:阿房宫没建成 《史记》中写得很清楚

2014-4-23 9:56:00  来源:天津日报  进入论坛
    李毓芳:阿房宫没建成 《史记》中写得很清楚

李毓芳

我国著名古代都城考古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阿房宫考古队队长。1943年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考古系。在古代都城遗址断代等方面多有建树,关于阿房宫遗址考古使她蜚声海内外。近来,又发现并挖掘秦汉时期世界上最长的古桥遗址——厨城门大桥,引起世人极大关注。出版的主要著作有:《汉杜陵陵园遗址》《汉长安城未央宫》《汉长安城桂宫》《西汉十一陵》《陵寝史话》等。

印象:生来就是干考古的命

来自陕西西安的最新消息,于1995年破土动工、2000年正式运营的原阿房宫景区将被拆除。因为该景区大部分位于正在规划建设的“阿房宫考古遗址公园”的建设控制地带,为保护这一重要遗址,原人造“景区”被拆除理所当然。阿房宫再次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

去年,国家文物局批准了《阿房宫遗址保护规划》,规划将以阿房宫遗址的文物保护为核心,建立一个全方位展现秦文化及秦代历史风貌的国家级考古遗址公园和城市中央森林公园。

“阿房宫考古遗址公园”的规划基础是确定阿房宫遗址范围,而阿房宫遗址范围的最终确定,则是阿房宫考古队历时6年艰苦野外作业的考古成果。前不久,记者专程采访了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阿房宫考古队队长李毓芳。

她给人的第一印象是:精神、干练、快人快语,说话大嗓门儿,哪像70岁的人呀?几十年跑野外,风霜雪雨的拍打,人倒显得年轻。她说话快、走路快、反应快、思维快,到大学讲座,大学生提问题多快?学生刚闭嘴,她的回答就顶上了,还不打锛儿,就这么快。

北京人倒有天津人的性格。原来,李教授是咱天津卫的儿媳妇。老伴儿刘庆柱是天津人,俩人在北京大学考古系是同班同学,毕业后同在考古所工作,结为“考古夫妻”。丈夫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博士生导师,曾任考古研究所所长多年,还是阿房宫考古队顾问,对阿房宫考古也十分熟悉。

李毓芳常年在西安,去年下半年,她只回北京3天,汇报工作,完事立马回西安。过年了,老两口才回到北京。不等过完正月十五就回西安。干嘛这么着急?她说,工地开工啦,我得赶紧回去,这个空档,车票好买啊!

70岁了,还常年工作奔波在考古一线,实在是令人敬佩。

她说她生来就是干考古的命。他们那一届干考古的学生中,她是唯一的女生。没办法,就乐意出野外,有瘾!她做了几十年古代都城考古,多有建树。让她名震四海的是阿房宫考古,因为她颠覆了人们的“传统认识”,冲破重重阻力,显示了勇敢的科学精神。

关于阿房宫,有许多文献记载,正史、野史、传说,还有许多文学描写。李毓芳说,我们搞考古的,就是直接面对考古实证。要以考古资料为准,不能以文献为准。文献是后人写的,考古资料才是原始的记录。考古就是重证据,眼见为实,就是还阿房宫的本来面目。

这话说着轻松,做起来实在太难。不论酷暑严寒,在荒郊野外,一个探方一个探方地做,挖出史上最长的探沟……经过6年艰苦的野外工作,在前殿遗址夯土台基上面,东、西、北三面墙里都没有发现秦代文化层和秦代宫殿建筑遗迹。又在北到渭河、南到昆明池北岸、西边到封河,135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寻找阿房宫遗址,没有发现与阿房宫前殿同时期的建筑。原来说的秦始皇上天台、烽火台、磁石门等,经过考古工作,都不是与阿房宫前殿遗址同时代的建筑。上天台,只是一个高台建筑群,战国时建的,沿用到汉代。传统上的宫里能有烽火台吗?它根本就不是烽火台。磁石门就更不对了,它是个宫殿建筑的形式,根本就不是门,更不是“安检门”。

根据考古实证,李毓芳得出结论:阿房宫前殿遗址,就是两千多年以前秦始皇想要修建的阿房宫遗址。阿房宫没建成,在土台子上没有发现火烧的痕迹——红烧土。项羽火烧的是咸阳宫,而不是阿房宫。

说项羽没有烧阿房宫,不仅在百姓中反响强烈,在考古界也引起震动。之后全国文物工作会议在广州举行。当时有两个专家说没发现火烧痕迹,是因为农民平整土地时,把红烧土给拉跑了。有人说了这样的话,李毓芳睡不着觉了,血压也升高了。

她说,因为他们是长辈,我尊重他们,但他们脱离考古一线时间太长了,离实践太远,说出来的话不合乎常理。我尊重长辈但绝不迷信权威。我不怕你是谁,真理只有一个。

她所面临的压力和困难远不止这些。比如,西安以前曾搞过一次阿房宫遗址考古,他们得出的结论是10.84平方公里。李毓芳得出的结论是2.4平方公里。她写出阿房宫考古报告报上去了。当地有的领导看到了,说这阿房宫考古,怎么把阿房宫给搞没了?下面的工作人员迫于压力,建议李老师能不能“修改”一下?她把考古报告发给考古网,只提了一个要求:一个字也别改。结果,只改了俩标点,全文发表。

这就是李毓芳的性格。

在有些人看来,这可能有点儿“不近人情”。但她唯一忠诚的就是科学,是真理。

她在台湾辅仁大学讲座时,有个学生提问:您考古得出这个结论,得到谁承认了?她说我不管谁承认,我只知道我是通过调查、钻探、考古,实事求是得出的结论。至于改不改历史教科书,那不是我管的事。

让她深感欣慰的是,中国社科院历史所编辑出版的最新历史书《中国通史读本》已经采用关于阿房宫没建成、没被烧的结论。国家文物局已经通过了“关于阿房宫遗址的保护规划”。确定了遗址范围,才能确定保护范围嘛。这等于国家正式承认了她的考古成果。正在规划建设的阿房宫遗址公园,仅土台子上面的拆迁就涉及4个村子,台子外边还有呢,这是个不小的工程。“人造景观”被拆除理所当然,能够还阿房宫本来面目,我们觉得,多年的付出,值了!

关于阿房宫的读音

记者:我们上中学或读古典文学的时候,老师教的发音是阿(e)房宫,您为何主张读阿(a)房宫?

李毓芳:陕西是块神奇的土地,不仅地下文物遗存丰富,而且,在民间也是保留中国古代文化比较多的地方,当地人说话,秦调秦腔,保留了很多古汉语的读音和语法习惯。比如,站直了,他们叫“站端”;快跑,他们叫“跑快”;环城路叫“绕城路”……

在阿房宫遗址东北边一公里的地方,有一个村子叫阿房宫村,这是在宋代以后出现的村子,当地人的发音叫阿(a)房宫村,简称阿房村,不说阿(e)房村。而且,旁、方、房,在西周和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读音,属同音字。我想,这种民间口头语言的世代相传,是有根有据的,显示了古代汉语读音的生命力,应该入乡随俗,跟着陕西的农民叫阿(a)房宫。所以,我一直叫阿(a)房宫。至于读者采用哪种读音,自便吧。我只是说出自己的见解,这是我的责任和义务。

为什么说阿房宫没建成

记者:您得出阿房宫没建成的结论,有充分的考古实证,但我想请您用通俗的语言,告诉读者为什么说阿房宫没建成?

李毓芳:先给读者普及一点儿考古知识吧。古代建房子跟现在不一样,现在是先围一圈儿墙,在墙里盖房子。但是在战国、秦朝是先建主殿,然后再建配殿、宫城,最后再建整个大城。秦始皇为什么要建阿房宫?当时他嫌咸阳城太挤、太小,要在“渭河以南上林苑”建阿房宫。为什么选这儿?上林苑在战国时期就是国家公园呀,面积非常大,后来汉武帝又给扩大了,有2000平方公里,风景也优美。在阿房宫没有修建以前,渭河以南整个一大片地方已经有了很多建筑,这些建筑是上林苑的一部分。秦始皇在上林苑里面找了一个高地,向西南发展,欲建阿房宫。

记者:我明白考古队为什么先从阿房宫前殿遗址开始工作了,前殿是第一个建的嘛。那阿房宫为什么没建成呢?

李毓芳:因为时间太短啊!秦始皇35年始建阿房宫,37年他就猝死途中。修阿房宫的35万人都调去修骊山陵墓了。秦二世在公元前209年4月重修阿房宫,之后陈胜吴广起义,第三年秦二世就自杀了,满打满算不过4年时间,以当时的生产力水平没有建成宫殿是可以理解的。

司马迁的《史记》不愧是“史家之绝唱”,写得很清楚:“先建前殿阿房”。司马迁就住在汉长安城,离这个土台子很近,骑马半小时,他完全可能到阿房宫去看看。所以他记载:“阿房宫未成,成,欲更择令名名之。作宫阿房,故天下谓之阿房宫。”他说阿房宫没有建成,如果建成了还要起一个美好的名字,因为没有建成,而在“阿房”这儿建的,所以天下人称阿房宫。《汉书·五行志》里写:“复起阿房,未成而亡。”也是真实的记录。

实证为本,考古调查非常重要

记者:阿房宫没建成,火烧就没有可能了。但是,杜牧在《阿房宫赋》中“楚人一炬,可怜焦土”的描绘深入人心,怎么会没烧呢?

李毓芳:大家的心情可以理解,但是,考古以实证为本。在土台子上我没有发现火烧的痕迹呀。没有红烧土,怎么能说项羽火烧了阿房宫?考古实证表明,项羽火烧的是咸阳宫,而不是阿房宫。许多人说我给项羽平反了。我们在咸阳发掘宫殿,在一、二、三号宫殿建筑遗址发现全部被火烧了,墙被烧成黑色的,柱子的灰都是黑的,土坯烧成跟砖似的,瓦片都烧红了,那是被项羽的大火烧的。“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项羽进咸阳搞的是“三光”烧光、抢光、杀光。

记者:您说项羽没烧阿房宫,不仅在百姓中反响强烈,在考古界也引起震动,有专家质疑,说红烧土被农民平整土地给拉跑了……

李毓芳:我手里有充分的考古证据,心里有根。实证为本,考古调查也非常重要!我回来就赶紧访查,谁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农业学大寨”的时候是生产队长?找到两个,聚驾庄一个,赵家堡村一个。正好央视“发现之旅”来拍电视,他们就把当时的情况说了。平整土地,没往下边拉土。只是从北边平高垫低,往台子的南部垫了垫。另外在土台子西边刚拉了两车土,西安市就来人了,说这里的土不能动,要保护。从那以后,就再没有动过土。这是最重要的人证。再说,农民怎么可能只把秦代的红烧土拉走,而它上面汉代堆积层的土和瓦片不动呢?

当时,我们所考古科技中心副主任到台子上取了土样,拿回北京的实验室做分析。结果,没有发现被火烧过的证据,也就是说台子没有被火烧过。我的心就非常踏实了。后来,考古圈儿里再没人质疑这个问题了。

面对压力坚守科学精神和勇气

记者:您说考古就是要还原历史本来面目,但这个“还原”太难了,有来自方方面面的压力,讲真话也不容易呀。

李毓芳:我老伴儿刘庆柱在一篇文章中写道:考古学的使命就是尊重历史事实,通过考古科学研究成果,还历史以原貌,恢复我们真实的、科学的“历史记忆”,纠正不正确、不准确的“人类记忆”。这是我们共同的观点。但纠正这些东西,太难了。比如,当地有一处所谓的阿房宫景观,里面有大量火烧阿房宫的“资料”与“情景”。开始,“老板”对我们非常热情,说别住农民的房子,住我这里吧,条件好。我们当然没去。结论一出来,没发现火烧痕迹,他态度立马变了,冰火两重天,说影响他生意了……

记者:听说来自“业内”的压力也不小?

李毓芳:起初,当地文物部门的一些人也不相信。说哪儿哪儿还有土台子呢,我把这些都挖完了,在135平方公里的范围内,没发现与阿房宫同时期的建筑。我们挖的最长的探沟62米长、4米宽,这在中国考古史上,可能是最长的探沟了。像这样的探沟,挖了几十条,还有高密度的洛阳铲钻探,20厘米一个探眼,做得相当精细了,就怕有所遗漏。阿房宫考古报告报上去了。当地有的领导看到了,说这阿房宫考古队,怎么把阿房宫给搞没了?

西安以前曾搞过一次阿房宫遗址考古工作,他们得出的结论是10.84平方公里。我得出的结论是2.4平方公里,这差远了!下面的人很为难,说李老师这个稿子得改。要把肯定、清晰、明确的结论改成模糊的。他们顶不住压力。你说,我能不生气吗?我血压能不高吗?你爱怎么改就怎么改吧。我把原稿给考古网发去了,说你们不能给我改一个字。他们只改了两个标点符号就发了。

知错必改,理所当然。可是,要改也难。就说博物馆里的那个玉杯吧,是战国上林苑的东西,不是阿房宫遗物。阿房宫没建成,怎么会有玉杯呢?大殿还没建成,先弄个玉杯摆上,那可能吗?玉杯出土的位置跟阿房宫一点儿关系都没有。我为这个着急上火,明明不是阿房宫的东西,已经证实了的,怎么还不把解说词改过来?我跟阿房宫没冤没仇,我凭什么跟它过不去?我得出什么样的结论也不影响我的工资。但是,我们要尊重实证、尊重科学嘛!

野外考古以苦为乐上了瘾

记者:您这么大年纪了,放着北京舒适的家不呆,常年跑野外,图什么呀?

李毓芳:跟你说实话吧,图过瘾!几十年干考古,上瘾了。苦是苦,但苦中有乐,其乐无穷。我在家坐不住,就爱往野外跑。一是愿意过考古的瘾;二是我不乐意做饭。租农民的房子住,请当地人做饭,我就爱吃农家饭。萝卜大白菜,特好吃。我身体这么健康,与长期在工地有很大关系,空气好,饭菜香,污染少呀。一天要走很多路,也是锻炼。

其实,我有一条伤腿,左腿半月板撕裂。一到冬天腿就冒凉气,弄个皮护膝,一瘸一拐跑工地。做西汉帝陵调查时,每天爬坡上塬,腿累得不能打弯儿,得抡着腿上床。我一到工地就来精神,看到有老农,跟他们聊天,一听他们说话的声音腔调,哎哟,感觉那个亲切啊!考古就是我的幸福,能到考古工地去,就是我最大的快乐!

记者:我有体会,西安的冬天很冷,听说那里还经常停电?

李毓芳:遭遇停电,我在农村几十年,都习惯了。原先是浇水浇地停电多,要保证农业用电。后来,用电量大了,老是掉闸。一停电,我们用的电暖气就冰凉,租农民的房子,不敢生火呀,怕把人家屋子熏黑了。那个冷呀,寒气往骨头缝儿里钻。点着蜡烛,围着大棉被坐在床上。一个星期停两次电,就算正常。这次回北京之前,又停两次电。有时修得快点儿,有时就很慢,夜里12点也不来电。冻得人躺不下,只能围着被子坐着。

记者:为了考古,您一个女同志常年出野外,能行吗?

李毓芳:有人认为女同志干不了野外考古。我偏要让他们看看,我干了几十年,而且干得挺好。那些年我住过牲口棚,住过农民的柴草房,弄得身上都是跳蚤。我还亲眼看见过老鼠怎么偷鸡蛋呢!那个年代吃什么?哪有菜呀?挖点儿野菜,挖点儿农民的苜蓿,咸菜就饽饽,我都快成“王宝钏”了。粮食定量不够吃的,肚子里没有油水呀,就买肉联厂的汤油,是有问题的猪肉在大锅里熬的油,现在想起来都要吐,可那时是美味儿!一次买一塑料桶,能吃半年。

最对不起女儿和家人

记者:您在古代都城考古方面,屡有重大发现,建树颇多,这些业绩的取得,您最感激的人是谁?

李毓芳:我最反感说套话。说实话,我最感恩的人就是家里的亲人。没有他们的付出和支持,哪有我和老伴儿的成果?我这辈子,最对不起的人就是女儿。我女儿1970年出生,刚生下来搁在我母亲家,为了继续跑野外,我就吃回奶药回奶。其实我也心疼,女儿没吃过母亲一口奶,这个决心也不好下呀!刚生完孩子,我就要求做绝育手术。医生说那不行,不给我做。我女儿很自立很懂事,她上学、工作、谈恋爱、结婚,都没让我们操心。她生小孩儿,我得好好表现表现。我头天先住到在北大的同学家,她家离医院近呀,第二天一大早,我到医院了。女儿看见我特别激动,您这么早就来了,她剖腹产,我得给她坐镇呀。尽母亲的义务,我的感觉很幸福。

我非常感恩家人的帮助和支持,感谢两边的老人,都没让我们照顾,主要靠兄弟姐妹替我们尽孝。我们能做的,就是尽力给予他们经济上的最大支持吧。我们抽空就到天津去,两个弟弟和弟媳为我们家付出太多了,我们对他们感恩不尽……


编辑:秦人
关键词:李毓芳:阿房宫没建成 《史记》中写得很清楚 
发表/查看评论   
陕西精品特产 陕西高端特产礼品
陕西旅游票务网 让休闲旅游便宜起来
相关链接
 
三秦概况 | 网站简介 | 联系我们 | 网站投稿 | 友情链接 | 意见反馈 | 信息纠错 | 推广合作 | 合作伙伴
Copyright@2010-2014 三秦游网(陕西文化旅游网)
WWW.SANQINYO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