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遍三秦大地从三秦游网开始>> | 三秦游首页 | 意见反馈 | 天气预报 | 网站投稿 | 上传图片 | 资源搜索 |
为推进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建设,近日,宣城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决定》和《宣城市实施文化旅游产业八大工程三年行动计划》,将文化旅游产业定位为战略型新兴产业,并列为全市主导产业之一,将2014年确定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提升年”,将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在肯定成绩、抢抓机遇的同时,宣城市委、市政府深刻意识到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不足。一是资源整合力度不足。全市在区域统筹和一体化发展上还有待加强,资源优势没有很好地转化为产品优势;二是基础设施配套滞后。全市在旅游交通、餐饮住宿、信息服务等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上还有所欠缺,市本级辐射能力及区域集散能力不强;三是市场主体较弱。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缺乏强有力的政策支撑,缺乏具有市场影响力的龙头型景区和大型旅游集团,旅游产业链尚不完善。四是旅游宣传营销需进一步加强。城市知名度和影响力尚不足;五是体制机制约束仍未破除。旅游行业管理及行政管理中仍然存在一些制约发展的因素,创新与改革力度仍需加强。
为全力推进文化旅游八大工程建设,努力将宣城打造成为国际旅游目的地城市,宣城将围绕以下五个方面,狠抓“文化旅游发展提升年”各项任务落实,坚决做到“两个力争、两个确保”,力争2014年全年接待国内外游客突破18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增幅达18%。力争创成2至3家4A级以上景区。确保市旅游局牵头和参与的各大重点项目按计划推进。确保旅游营销宣传取得新突破,旅游知名度和影响力有较大提升。
加强政府主导,统筹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围绕文化旅游八大工程,进一步强化对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领导,充分发挥文化旅游产业领导组和文化旅游发展提升年活动指挥部的统筹协调功能,积极整合资源,结合各地实际,统一规划,整体开发,分区建设。加强对文化旅游八大工程的统筹,避免分头规划带来的重复规划和不协调,搞好八大工程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的衔接,在城市总规和土地利用规划修编中充分考虑八大工程建设及发展需要,为八大工程的后续建设和推进创造有利条件。积极争取国家、省相关政策及资金支持,修订《宣城市旅游发展专项资金管理使用办法》,重点加强市文化旅游发展资金对八大工程的支持与倾斜,为全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的氛围。
加强项目调度,全力推进八大工程建设。出台《宣城市文化旅游发展提升年考核奖励办法》,加强对重点项目的调度,将文化旅游纳入对各县市区和市直相关单位的年度目标管理绩效考核,实施奖惩。以敬亭山宛溪河诗山宛水品质提升工程、扬子鳄旅游开发工程及南部乡村旅游聚集区建设为核心,着力做大做强市本级,构建以市本级为龙头、县市区联动发展新格局。全面启动128个文化旅游重点建设项目,突出抓好30个重大项目建设。开工建设敬亭山环山南路,做好环山北路建设前期工作,启动中华诗歌文化博览园、敬亭诗径、敬亭山游客集散服务中心建设。完成电视塔重新选址及规划。加快推进敬亭山配套设施提升项目,建设石涛纪念馆、双广路、广教寺停车场、太白茶艺馆及林场民俗风情村,启动宛溪河文化景观带建设;启动大桃花潭景区提升改造项目,加快推进大桃花潭景区环境整治和旅游配套项目建设;建设青龙湾周塘游客接待中心和旅游码头,加快推进青龙湾起步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启动并完成文景路、桐梓岗路、夏渡路、文梅路等中国鳄鱼湖周边道路建设,启动扬子鳄景区入口基础设施配套项目;完成圣俞路二期,完成中国宣纸传习基地宣纸博物馆建设,争创中国书法城,继续推进文房四宝及书画交易中心建设,开通文房四宝电视频道;启动谢眺楼重建,启动宣城市博物馆新馆、广教寺双塔保护区环境整治项目建设,完成梅溪公园梅氏文化主题公园改造;启动中心城市府衙街区改造工程、水东古镇综合整治工程,实施黄田古建筑群文物保护试点样板工程;启动全市乡村旅游区域交通提升工程及旅游交通标识系统建设,结合美好乡村建设及“三线四边”整治,着力加强乡村旅游重点地区环境及村容村貌整治,完善垃圾处理、给排水、停车场等基础设施建设,依托资源打造15大乡村旅游聚集区。
加强政策扶持,壮大市场主体。积极改善文化旅游发展环境,以抓工业的理念抓好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加大文化旅游招商引资力度,研究出台更加优惠的文化旅游产业扶持政策,在土地、金融、税收、营销、人才培养及资金支持上为文化旅游产业量身打造一套扶持方案。培育壮大恩龙、航佳等本土旅游企业。编制八大工程重点项目招商手册,开展多种形式的招商活动,深化与安徽省旅游集团等有实力的大企业、大集团合作,吸引境内外知名旅游企业集团参与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和产业整合,打造龙头型景区。以旅游创建为抓手,改造提升现有景区,丰富景区文化内涵,完善景区功能配套,提升景区品位。引导和推动文化旅游企业优化资产组合,通过资产重组、品牌输出、连锁经营、股票上市等渠道做大做强。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文化旅游业发展,鼓励旅游新业态发展,提高购物、娱乐在文化旅游产业中的比重,完善并拉长文化旅游产业链。积极拓宽融资渠道,加大对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金融支持,推动政府性投融资平台积极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提供融资担保服务,并对其进行定期考核。积极推进景区门票经营权质押、林权质押、土地租赁权质押等新型融资方式。
加强宣传营销,打造山水诗乡多彩宣城。制定《全市2014年旅游宣传营销重点工作安排计划》,围绕“山水诗乡,多彩宣城”,着力打造文化旅游品牌,构建市县两级、全域一体的旅游营销网络,加强与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南京都市圈内外部市场营销及旅游合作,形成旅游行政管理部门、行业协会、高端媒体和重点企业全面联动的营销机制。围绕重点客源市场,整合各类营销资源,全面创新文化旅游营销模式,构建立体化、全方位的文化旅游宣传营销体系。组织举办“三月三”敬亭山民俗旅游月系列活动,召开长三角、珠三角及东北地区旅游专场推介会,积极开拓国际市场,针对不同人群和不同地区游客的消费特征,以人为本,创新营销手段,加快智慧旅游建设,有效整合人员推销、广告宣传、网络营销、活动营销、节庆营销等多种营销方式,提高市场营销效果。积极推进《文房四宝品牌提升三年行动计划》的实施,以“中国文房四宝之乡”为主题,积极整合旅游、文化、外宣等部门的宣传资金和渠道,形成多渠道、多层次的宣传促销网络,着力提升城市知名度与影响力。
加强改革创新,破除体制机制制约。以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建设为契机,加快推进旅游体制机制改革,逐步明晰和强化旅游主管部门的职能,使旅游主管部门能更好地应对旅游与文化、农业、林业、体育等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趋势,增加旅游主管部门在旅游产业发展中的综合协调能力。鼓励并引导行业协会建设,加强行业自律,将部分行业职能从旅游管理部门的日常管理中剥离出去,减少对旅游市场经营主体的直接干预,强化法律规范、政策指导、规划控制、市场监管、环境营造和公共服务等核心职能。以敬亭山、鳄鱼湖为试点探索推进旅游景区管理体制改革,理顺景区经营管理体制。建立旅游联合执法机制,加强对景区安全及旅游环境的监督检查。成立宣城旅游学校,建立旅游人才培训基地,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的素质及服务水平,培养一批精通旅游、热爱旅游的乡镇基层管理人员。探索以新形势下导游薪酬机制改革为重点的长效管理机制,增强导游队伍的稳定性。探索推进以旅游为引导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完善利益分配机制,合理分配地方政府、文化旅游企业、文化旅游相关产业及旅游地居民之间的利益。
宣城市文化旅游产业八大工程:
一、敬亭山宛溪河诗山宛水品质提升工程。工程包括两个部分,一是敬亭山文化旅游度假区建设,度假区规划范围约45平方公里。按照“一心四区”布局,打造“天下诗山、国际慢城”,结合现代人们生态游憩、休闲养生、文化娱乐、旅游体验等方面的需求,完善敬亭山的旅游功能,提升敬亭山的文化品质。重点建设中华诗歌文化博览园、敬亭诗径、小谢慢城、茶香小镇、敬亭湿地,推进广教寺、敬亭山游客集散服务中心、敬亭山环山南北路、水阳江拦水坝等项目建设,力争用3年时间达到国家5A级景区标准,建成高品质文化旅游度假区;二是宛溪河历史文化带建设,规划范围约167公顷,通过统筹周边区域,形成“一河贯穿,山水文脉;两轴三片,一主三副;绿永商文,四带交织”的空间结构,强化城市历史文化视廊文脉和宛溪河绿脉的贯通。重点启动宛溪河二期工程改造,重建谢朓楼,建设府衙文化区、澄江路文化商业街、凤凰山及响山公园节点建设,将宛溪河打造成承载老城记忆的活力岸线和象征新时代的时尚舞台。
二、大桃花潭景区开发建设工程。依托桃花潭、査济两个国家4A级景区,及其周边丰富的自然和人文资源,整合打造大桃花潭景区。重点推进“两点一线(桃花潭—查济)、两路一桥(建设泾青公路、太平湖公路、新桃花潭大桥)、两岸一带(桃花潭东西两岸、青弋江水上风光带)”建设。在桃花潭核心景区推进环境改造提升、景点建设、夜景亮化等深度保护开发工程;加快推进桃花潭畔文化艺术中心二期项目;继续完善溪口—桃花潭—查济旅游路线环境提升工程;在查济核心景区加快实施古街(巷)道、游步道、车行道修复改造、古建筑修缮保护、步行街改造提升、各类管线地埋、饮水工程、农民新村工程及环境改造提升工程等。力争三年内将大桃花潭景区打造成国家5A级景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皖南古村落世界文化遗产地。
三、青龙湾生态旅游示范工程。依托青龙湾便捷的区位条件和优美的山水风光,围绕“徽韵山水、龙隐福地”的形象定位,以山水观光、文化展示为基础,以养生度假为核心,重点建设周塘游客中心、旅游码头等一批基础项目,加快景区道路改造提升,启动建设鱼乐天地主题游乐岛、禅茶文化养生园两大主题岛,形成与市场配套的接待服务能力和特色休闲业态的聚集,创建4A级景区,争创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建设集文化体验、商务会议、户外运动、生态人居为一体的综合性养生度假旅游目的地。
四、扬子鳄旅游开发工程。围绕“中国扬子鳄之乡”品牌,在原中国鳄鱼湖景区基础上,结合旅游六要素对景区进行全面改造,完善旅游功能配套,拉长旅游消费产业链。近期在原中国鳄鱼湖景区基础上,结合夏渡森林公园、欢乐王国、野生动物园等项目,扩大景区规模,提升景区品质,将中国鳄鱼湖打造成为国家4A级景区。远期结合宛陵湖景区、文房四宝产业园、飞鸿现代农业产业园、中国少年儿童书画旅游度假区、小城故事、金梅岭等周边旅游项目,将其打造成为宣城南部文化旅游聚集区。
五、文房四宝城市品牌提升工程。围绕“中国文房四宝之乡”品牌,依据《文房四宝之乡城市品牌提升三年(2013-2015)行动计划》,强化文房四宝相关元素整合和城市品牌包装,着力实施“十个一”(“一园、一基地、一中心、一剧、一节、一带、一馆、一雕塑群、一城、一频道”)项目,完成文房四宝产业园一期重点项目建设,建成中国宣纸传习基地,成立国家宣纸及文房用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完成文房四宝题材电视连续剧拍摄和播出,办好文房四宝文化旅游节,大力支持宣砚产品开发,打造宣城笔墨纸砚产业带,建成中国文房四宝博物馆,建成若干处文房四宝题材雕塑群(广场),创成中国书法城,开办文房四宝电视频道,推动文房四宝及相关产业加快发展,不断提升文房四宝之乡知名度和美誉度。
六、历史名人诗画开发工程。进一步挖掘历史名人诗画等文化资源,大力推动市本级文化旅游项目建设,重点推进市博物馆(新馆)、中国文房四宝博物馆、市美术馆“三馆合一”建设工程,将“宣城历史名人馆”纳入其中;建设石涛纪念馆;改造提升广教寺双塔周边环境,建成遗址公园;在府山广场恢复建设“府衙”,内设宣城名宦馆;打造沿宛溪河文化景观带;将梅溪公园打造为梅氏文化主题公园;在宛陵湖景区及已经建成的城市建设项目和景区景点中植入文化元素;在重要景点和节点建设宣城名人塑像。全面提升城市文化内涵。
七、古建筑古遗址保护利用工程。以古建筑、古遗址、古村落为载体,对市域范围内19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17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7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4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等,在保护的前提下做到合理、永续利用,实施中心城市府衙街区改造工程、宣州窑文化园、徽杭古道低碳休闲户外拓展基地、查济绘画研究实践基地、旌德徽文化交流体验基地、梅渚休闲古镇、太极洞国家地质公园和河沥溪小溪口古街区等项目建设,以展示皖南地区古代营造文化为主线,努力建设成主题鲜明、环境优美、产品丰富、市场发育良好、产业拉动力大、综合效益好的生态型人文旅游目的地。
八、美好乡村休闲养生旅游开发工程。以“美好乡村”为依托,以“休闲养生”为引领,以“纸上江南•水墨原乡”为核心理念,兼顾“当地居民”与“游客”双重需求,不断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积极推进旅游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打造15个乡村旅游聚集区。全市力争创建4个旅游强县、20个最佳旅游乡镇、40个优秀旅游乡镇、60个旅游示范村、200个三星级以上农家乐。将宣城打造成为最具中国文化特质与休闲养生特性的国家级乡村旅游目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