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遍三秦大地从三秦游网开始>> | 三秦游首页 | 意见反馈 | 天气预报 | 网站投稿 | 上传图片 | 资源搜索 |
原生态的藏舞表演 李妮 摄
中国文化传媒网陕西频道讯(记者 李妮) “我有一个梦,美丽的中国梦,人人都奉献,大家心相通……”1月3日晚,根据陕西作家吴克敬同名报告文学《七彩哈达》创作的秦腔音乐剧《七彩哈达》在西安易俗大剧院首演,获得了现场观众的一片叫好,而故事原型“西安最美女孩熊宁”的壮举也首次以舞台剧的形式展现在古城人民的眼前。
“80后”演绎“80后”的故事正能量感动观众
“西安最美女孩”熊宁的故事曾经感动了很多人,她为了公益事业而牺牲的精神更赢得了西安和藏区百姓的爱戴。陕西作家吴克敬根据其事迹采写了报告文学《七彩哈达》。日前,周至县秦腔剧团又以这部报告文学为素材,创作了秦腔音乐剧《七彩哈达》。
秦腔音乐剧《七彩哈达》由西安秦腔剧院艺术总监何红星导演,陕西省戏曲研究院青年编剧蒋演根据吴克敬同名报告文学创作,周至县秦腔剧团担纲演出。
剧中的原型熊宁是“80后”,而主演这个角色的演员杨静也是“80后”,是周至剧团的当家花旦。此外,故事中其他人物的扮演者,也大多是朝气蓬勃的“80后”或“90后”,使得整部戏处处洋溢着青春的色彩。
3日晚,这部充满青春色彩的秦腔音乐剧在易俗大剧院与观众见面,赢得了现场观众的阵阵掌声,而来自年轻观众的好评更是鼓励了所有的演职人员。
数年前发生在古城与藏区的故事,现在在舞台上重现,把年轻人对于社会现实的不解、对于理想的追求,以及在追求理想与面对现实时的迷茫和困惑完整却巧妙的展现在两个小时的演出中。为安抚流浪儿将身份从“姐姐”变成“妈妈”,拒绝恩人“把过期食品用作公益”却把自己全部积蓄拿来报恩,面对亲人不解社会偏见却继续公益……在一幕幕的故事重现中,人们看到了“80后”身上暗藏的巨大正能量。
摇滚加入秦腔音乐剧 藏族元素为舞台增色
“在人间在天边,寻找温暖的火焰;在心里在眼前,追逐真挚的笑脸。七彩哈达把善良的人儿相连,幸福的种子扎根在你我的心田……”剧中,或淳朴或时尚,或悠远或动感的歌声时常响起,让剧目很容易就引起现场观众的共鸣。
秦腔音乐剧《七彩哈达》与以往传统秦腔剧目不同,其音乐表现力非常丰富,不但编曲时尚,乐器上的使用也与传统秦腔有很大的不同,交响乐中的木管、铜管等西洋乐器,也都使用在了秦腔乐队中。
音乐剧刚一开场,来自西安摇滚歌手王建房演唱的歌曲《我有一个中国梦》,将摇滚乐的形式跟秦腔融合在一起,加上动感时尚、热情洋溢的健美操表演,把新一代年轻人心中的“中国梦”用歌舞的方式展现出来。
该剧作曲、陕西省戏曲研究院作曲家郭全民表示,原创秦腔音乐剧是一种全新的尝试,作曲工作量很大,剧中有不少独奏段落都使用了丰富的配器。另外,剧中有大段情节讲述女主角在青海玉树帮助受灾群众,为此音乐中加入了很多藏族民歌元素。
据导演何红星介绍,作为讲述的当代故事的舞台剧,为了体现时尚感,先后将摇滚、多媒体、藏族元素等都运用起来,音乐的多元化强化了该剧的青春气息。
记者在现场也感受到,多媒体技术制作的舞台布景配合着,将大雁塔广场音乐喷泉、古城街景、天山雪莲、藏区的蓝天白云、哈达飘飞、狂风暴雪等场景先后展现出来,而观众也随着剧情和剧景的变幻为之动容。
熊蓓蓓看望藏区爱心助人的菩萨奶奶,同喝纯净的天山雪水 李妮 摄
赠人玫瑰留余香,体会了助人自快乐
“赠人玫瑰留余香,体会了助人自快乐。”在剧中,美丽的80后西安女孩熊蓓蓓不仅用实际行动参与公益,也用这句话引导周围的朋友们参与公益。
虽然她是一个80后,一个独生子女,一个生活优越的城市女孩,可她对于身边弱势群体的关注和对慈善公益事业的执着追求,纠正了当今社会对独生子女和80后的偏见,传递出追求中国梦的强大社会正能量。
熊蓓蓓偶遇流浪儿石蛋蛋,心灵受到震动,反思人生,投身公益慈善活动。她到福利院当志愿者,而且鼓励身边人和自己一起为孤儿们当“节日妈妈”,也带动身边一位无所事事的“阔太太”投身公益。她利用自家的紫罗兰时装店“义卖三天”,与朋友们为偏远贫困地区捐款。“赠人玫瑰留余香,体会了助人自快乐”,她的行为带动了一大批青年志愿者。
曾经热心慈善的企业家曹贵林,因食品质量问题被工商局查封,想利用慈善事业和熊蓓蓓的影响挽救危局,被严词回绝后与熊蓓蓓翻脸,拂袖而去。熊蓓蓓却拿出自己的全部积蓄帮他度过难关。
熊蓓蓓到藏区当志愿者,见到了默默助人的菩萨奶奶,精神境界得到了提升。她把奶奶接到西安看病,曹贵林大为感动,他向熊蓓蓓承认了自己的错误,并决心追随熊蓓蓓为慈善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姑妈为盖房来借钱,想挪用善款,熊蓓蓓没有答应,姑妈恼羞成怒,讥讽她贪图名利、忘恩负义、脑子有病,宁肯帮别人也不帮自家人。爸爸也因社会压力,苦苦哀求蓓蓓放弃慈善事业,过自己的小日子。社会的偏见、亲人的误解,让熊蓓蓓陷入了极大的痛苦——这社会究竟哪里出了错?人生的路该怎么走?
经过痛苦的反思,熊蓓蓓毅然踏上了甘于奉献自己、热心公益事业的追梦之路。然而,在一个狂风暴雪的日子里,她却不幸倒在了为灾区运送物资的途中……
她的事迹感动了社会,她的精神感染了更多的人。
陕西首个“挑战”秦腔音乐剧的基层剧团
在采访时,周至县剧团团长孙多祥告诉记者:“2012年的时候,吴克敬老师跟我们提议把这个故事改编成秦腔剧,在传播熊宁爱心公益行动的同时,以舞台剧的形式改善当今社会浮躁、无爱心、自私心理。”
从2012年提出这一设想之后,周至县委县政府、县文广局联合周至县剧团,多次召开创作研讨会,讨论剧本、剧情及舞台元素等细节。
2013年之后,剧团又在陕西省文化厅、省艺术研究所的帮助下,对剧本、剧情以及音乐剧的呈现方式进行了多次修改和完善,创排期间又召开了两次大型的创作研讨会。期间,陕西省艺术研究所所长丁科民为剧本的文字进行了多次严格的论证和“把关”。
在各方的协助之下,周至县剧团从全团130余人的演出队伍中,精挑细选了70余人,于2013年4月份开始了这一新创舞台剧的排练工作。“有演出了,排练就停下了,演出完毕了赶紧拉回来参加排练,演员们也是相当的辛苦。”孙多祥表示。
以“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精,以质取胜”为创作理念的周至县剧团,一向被媒体誉为“接地气、合胃口”的基层文艺团体。此番创作《七彩哈达》,该剧团也是经历了重重考验。作为陕西首个“挑战”秦腔音乐剧这一新兴舞台剧的基层剧团,团长又是如何看待和管理的呢?
“我们的理念就是‘人无我有,人有我新’,而为了不断赢得各年龄段观众对于秦腔的喜爱和追捧,就必须不断创作出新的剧目和演出形式。不创新就会被社会淘汰,这也是当前基层剧团发展的困境所在。”孙多祥告诉记者。
据了解,截止目前,周至县剧团的演出“邀约函”已经从2013年横跨到2014年的5月份,已经确定的演出场次超过200场。仅从元旦到春节期间的演出,已经排到了正月十九,而演员们只能初三就上台演出了,足可见观众对该剧团的认可和肯定。
据悉,1月3日至1月5日在易俗大剧院的三场演出,仅作为该剧目的首次亮相。此后,该剧目有望在听取各界意见和建议后,进行深入的“精雕细琢”,作为剧团参与2014年第七届陕西省艺术节的参赛剧目亮相艺术节。而期间,《七彩哈达》作者吴克敬在观看完整体演出后,有望与剧团及相关机构共同为该剧的改进提出宝贵意见。
志愿者与藏区群众悼念熊蓓蓓,带泪呼喊“美丽的女孩你何时还归来” 李妮 摄
演出结束后,观众的掌声久久不能平息 李妮 摄
西安市及周至县相关领导慰问演职人员,并合影留念 李妮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