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遍三秦大地从三秦游网开始>> | 三秦游首页 | 意见反馈 | 天气预报 | 网站投稿 | 上传图片 | 资源搜索 |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中心自2001年编撰出版的第十二本“中国文化产业蓝皮书”——《文化蓝皮书: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2014)》,近日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该报告的分析有了新的着眼点。
蓝皮书指出,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围绕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这一基点,就加快完善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推动经济更有效率、更加公平、可持续发展等重大问题做出了全面战略部署。《决定》对文化的改革发展着墨不多,但通篇贯穿的市场化改革思路,为下一阶段文化的改革与发展抹上了浓重的底色。
该报告分析提出,《决定》的改革思路对于文化产业来说,相当于“换挡”。自从2000年十五届五中全会提出发展文化产业以来,受到过分依赖产业政策“主导”发展进程、过分依赖投资推高发展速度的影响,也由于文化领域市场开放程度较低的限制,政府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手段比较单一,更多地依赖改革对“存量”潜能的“释放”以及政策对“增量”产能的“促进”,文化产业在保持“高挡位”热运行状态(从2004年到2010年我国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率达到22%以上)的同时,也带来了以行政手段配置资源的种种问题。比如强化行业性和区域性壁垒,阻碍文化资源的流动,导致市场分割和重复建设;又比如价格信号扭曲,导致市场结构不合理,开放度高的部分过度竞争、供大于求,开放不足的部分竞争不足、供不应求。这些都会导致文化市场在低水平基础上迅速从短缺走向过剩,发展变得不可持续。
此外,报告还指出,所谓“换挡”就是将发展的基础和动力从政府转向市场,并将发展的速度降下来,将发展重点转向转型升级。转换动力机制需要进一步厘清市场和政府的关系,根据市场配置资源的需要全面深化改革,而降低发展速度则是在新的发展基础上使产业发展“回归常态”。
十多年以来,文化产业发展总体上相当于“铺摊子”,现在要将重点转向“上档次”。蓝皮书建议,“换挡”期将是一个转型期,不能单纯将其理解为发展速度的“放缓”,而是要通过动力机制的转换,确立新的发展坐标,发现新的发展机遇。
文化资本 看轻无形资产投资
蓝皮书指出,受文化投资政策红利和文化产业发展形势的影响,资本近几年加快进入文化产业。剔除2012年文化产业重新分类引起的统计口径不一的影响,文化产业的投资规模从2008年的9390.73亿元增长至2012年的19576.68亿元,5年间实现产业投资规模翻番,投资规模年均增幅达20%。在文化投资的持续推进下,2012年我国文化产业法人单位实现增加值18071亿元,同比增长25.4%,占GDP的比重达到3.48%,对GDP的贡献率达到5.5%。但是,2012年我国文化产业投资同比增长28.01%,其中固定资产投资增幅为39.33%,无形资产投资增幅为3.82%。无形资产的投资比重由2008年的54.81%下降至2012年的39.11%。
报告分析认为,从历年文化投资趋势来看,公共财政资金实现政府职能主导文化公共产品投资,拉动了文化艺术服务和文化休闲娱乐服务行业的固定资产投资,同时,以规模较大的固定资产投资为主的文化地产、文化旅游项目成为文化产业投资的热点行业,促使文化产业的固定资产投资所占比重较大,增长速度较快。而文化产业的无形资产没有得到社会的广泛重视和认可,并且无形资产投资与资本的对接渠道、手段比较缺乏,投资经验积累也较少,导致无形资产投资规模的增幅相对于固定资产投资较为迟滞,资本倾向于文化产业固定资产投资。
内容提供依然是最薄弱环节
报告分析认为,从目前情况看,我国文化产业最为薄弱的环节依然是内容提供,而在内容提供环节居于绝对主导地位的国有文化企业,尽管已经转企改制,但离现代企业制度建立还有较大差距。另外,从资产分布看,我国文化产业各类别中存在“一枝独大”的情况——文化生产服务类别占据了整个文化产业资产的1/3。从资产合计比重分布来看,文化生产服务类别比重最大,达到33.99%;而文化内容生产、文化传播渠道、生产性文化服务、文化装备制造、文化消费终端制造都低于平均值16.01%,并围绕10%上下波动幅度不大。作为文化产业的“核心”部分,文化内容生产类别的净资产收益率是六大类别中最低的,而文化传播渠道类别则排名第二,这表明文化再生产内部的结构性差异较大。如果对文化内容生产类别做进一步考察,问题更为突出。从文化内容生产类别内部来讲,工艺美术品占有绝大比重,以营业收入为例,整个文化内容生产类别的营业收入为8482.46亿元,其中工艺美术品的营业收入为6646.31亿元,占总收入的78.35%,占了一半以上。
对小微文化企业服务有
缺失
蓝皮书分析指出,事实上,我们的宏观经济管理部门还没有为这个新兴产业的发展做好规划,没有为向这个具有若干新的经济特性的新兴产业提供必要而特别的公共服务做好准备。例如,大型传媒企业的做大做强依赖于原创端海量小微企业的创新活动,这是现代文化产业的重要特点,而我们的国家统计系统因能力有限,仅关注了“规模以上”文化企业的发展,无法将这个在文化产业中最具活力的部分纳入“法眼”。这些年来经常谈论的文化产业发展中的产权交易难、投资贷款难等问题,也都与相关服务机制的缺失有关。至于很多地区领导片面追求文化产业在“GDP”中的占比,则更是将文化产业纳入工业化评价系统,不利于文化产业发展。市场的发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涉及很多具体机制甚至是技术性的设计,我们需要从文化产业发展的实际出发,从文化企业的日常运行需要出发,不断发现、解决具体问题,不断完善市场环境。
互联网信息传输成投资
核心
蓝皮书指出,文化信息传输服务行业分为两大领域,即广播电视提供配套支持的广电传输服务(含有线广播电视传输服务、无线广播电视传输服务和卫星传输服务)、互联网新兴技术为载体的互联网信息传输领域(含2012年重新分类后的其他电信服务文化部分)。2012年文化信息传输服务行业投资规模为583.24亿元,其中传播渠道固定资产投资450.05亿元,无形资产投资133.18亿元;与2011年相比,总投资规模出现快速增长。互联网信息传输领域是文化信息传输服务行业的重要核心,具有高度的开放性,新事物、新技术、新商业模式不断涌现,使得该领域的投资规模和营业收入均居行业重要地位。
-专家观点
让市场资源配置支持内容原创
张晓明(《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2014)》主编之一)
从现在文化产业发展方式上来讲,我们由简单量的增长走向质的提升,要把相当于铺摊子的发展模式推向上档次的新的发展阶段。要从打通原创环节入手,以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为中心,理顺文化产业的价值链。产业要转型,这个市场很多领域已经相对饱和,这时候要看到文化产业发展的不平衡、价值链的不平衡,实际上文化产业发展最大的问题就是复制能力相对过剩,但是原创明显不足。这时候我们特别需要做的是,让市场对资源配置的作用逐步能够支配内容的原创,在内容生产领域如何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作用。
实际上我们的文化市场有很多方面是不适应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的,包括财务会计制度、税收制度,这些方面有很多传统的市场化管理制度,它只是适应工业化时期的发展需要,并没有做好接纳文化产业这样一个新兴的第三产业或新兴服务业发展的要求。这里面我们经常谈到的,像银行贷款、投资融资等都属于这样的问题,涉及文化企业的一系列财会制度,一些基本的制度设计和安排可能都需要改革。
不要仅关注传统文化领域
齐勇锋(中国传媒大学文化发展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
文化和相关产业融合这方面,今后真正大的空间在哪里?在跟相关产业的融合。我们可以说在前十年就该关注这个问题了。企业的眼光是哪里有盈利就往哪里走,我们现在的问题在哪里?突出的问题在于,搞文化的人只关注到传统文化领域,对相关领域关注非常不够,而现在我们很多产业都走不动了,出现了产业发展的停滞、放缓,所以需要用文化来引领,需要用文化来提升,而这块儿能出来很大的利润空间和产业规模。
互联网引导文化产业变革
尹鸿(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常务副院长)
整个数字媒体行业在高速增长,如30%、40%的速度,甚至有的部分项目是100%以上的速度增长。变革,我同意几点:一是转制的变革,二是转型的变革。今年的两大引导,一个是资本引导,第二个是互联网引导。今年很多重大并购都是由互联网企业发动,是在自由并购的市场上,但互联网做不到的事情是进入不了我们还有门槛的行业。未来的文化企业就是两种企业,一种是互联网企业,一种是跟互联网结合在一起的企业,这个趋势已经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