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遍三秦大地从三秦游网开始>> | 三秦游首页 | 意见反馈 | 天气预报 | 网站投稿 | 上传图片 | 资源搜索 |
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要注重体制机制创新,关键是要整合用好各类公共文体设施和服务资源。在最大程度盘活现有公共文化资源上,公共文化设施、社会主体参与和人才队伍建设是不可忽视的三个方面
近日召开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七次会议强调,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制度设计,要注重体制机制创新,关键是要整合用好各类公共文体设施和服务资源,做到物尽其用、人尽其才。笔者认为,要最大程度盘活现有公共文化资源,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效率和质量,公共文化设施、社会主体参与和人才队伍建设是不可忽视的三个方面。
一是要创新公共文化设施运营模式,推动资源的整合利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强调“体系化”,这就要求将过去分属不同部门和单位管辖的公共文化设施和场所进行整合利用、集约开发,倡导各地区围绕提高文化设施利用率积极探索、大胆实践。
目前,我国文化系统内部所管辖的文化设施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发挥了重大作用,但是仍然有很多文化资源未能充分释放活力。如工会、妇联、科协、共青团等组织的文化活动设施和场所属于行业管理,并不在文化部门管辖范围之列。如果通过一定的制度创新,将这些领域的公共文化资源更好地实现共享,那就会有效缓解文化资源不足带来的多种困扰。又如,高等院校的图书馆、博物馆等场所,在不影响服务师生的前提下,应该尽可能与所在辖区的公共文化服务进行一体化结合,这样既能够有效地降低闲置率,又能够很好地满足周边居民的文化需求,实现公共文化服务对普通百姓的文化关照。
因此,在保证隶属不变、产权不变的条件下,应尽可能将游离在文化部门管辖之外的公共文化服务资源纳入国家统一管理、统一调配的机制中,享受统一的政府补贴,并纳入到政府公共文化服务采购中去。通过创新运营模式,有效地盘活存在于人们生活周边的各种文化资源,给予体系化的管理和维护,为群众提供更好更多的公共文化服务。
二是要积极引入社会主体参与,促进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共同发展。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不断增长且日益多元化,如何更好地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显得尤为重要。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明确指出,“鼓励社会力量、社会资本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随着企业和民间组织参与文化事务的能力和愿望不断提高,各界正在积极探索具体可行的办法。
比如,随着移动互联技术的进步和网络终端的普及,传统网吧单纯依靠上网服务的经营模式已经走到了十字路口。于是,很多网吧通过与咖啡、音乐、书吧、饮食等服务结合,使之具有了娱乐休闲、商务洽谈、高科技体验等新功能,变身为综合型文化服务场所。在这一转型中,诸多文化便民的服务也被纳入进来。在网吧上座率较低的时段,有关部门可借用其场所开设中老年上网技能培训、青少年网络教育课堂、数字化文化资源阅览等服务。这不仅有利于改变人们对网吧的偏见,还可以提高网吧的经营收入。
所以说,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坚持政府引导和市场手段双管齐下,不仅有助于降低服务成本,提高服务效率,更有助于推动公共文化建设和文化产业的相互融合,相互补充,相互促进。
三是要促进文化志愿者队伍建设,特别是要发挥好在校大学生的作用。在我国的公共文化服务人才队伍中,除了专门从事社会工作的工作人员外,还有一群人十分抢眼,那就是文化志愿者。在志愿者队伍的建设中,应当充分释放在校大学生这一重要人力资源的作用。目前,我国有近3000万在校大学生,他们的文化素质较高,能较好地胜任各类服务工作,是文化志愿者队伍的中坚力量。
对大学生而言,在政府和社会组织的指导下,深入到社区和乡村进行文化服务,既可以增加阅历、认知生活、了解社会,也是播种知识、传播文化、奉献爱心的有益尝试;对国家而言,单一依靠专职文化工作者队伍难以适应公共文化服务工作的全方位开展,通过发挥大中专学生的人力资源优势,能够减少冗余编制、缓解人力资源不足。因此,充分挖掘和发挥包括在校大中专学生等各方面人力资源的作用,引导他们参与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中,有利于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供重要人才保障。
综合来看,文化设施场馆的整合利用、社会主体的多元进入、志愿者队伍的参与,都要求加快体制机制创新,打破现有的制度藩篱,为公共文化服务的运行提供有力制度支撑。
(原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范周 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