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遍三秦大地从三秦游网开始>> | 三秦游首页 | 意见反馈 | 天气预报 | 网站投稿 | 上传图片 | 资源搜索 |
原标题:让“深入生活”成为文艺工作新常态
左起超
据报道,自11月中旬中宣部等五部门决定在全国文艺战线广泛开展“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活动以来,中央和各地一大批文艺工作者深入基层一线调研和服务,受到群众好评。“深入生活”,本来就是我党文艺工作坚持“二为”方向、“双百”方针的题中之意,如今又在全国开展主题实践活动,笔者认为,应让它成为新形势下文艺工作的新常态。
当前,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经济社会发生了巨大变革。受一些不良风气的影响,少数文艺工作者与基层群众的联系不那么密切了,为群众服务的作风不那么扎实了,生产作品的格调和品位也没那么高了,这些直接影响到文艺事业的健康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鲜明指出,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既点破了文艺质量不高的根本病因,也指明了繁荣文艺事业的根本方向。新形势下,文艺工作必须展现新风貌,长期不懈地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笔者认为,对于开封的文艺工作者来说,应努力形成“三个”新常态。
形成“创”文化的新常态。创作是文艺工作的中心环节。近年,我市文艺工作者创作的长篇抒情史诗《开封颂》、音乐剧《焦裕禄》等一批优秀作品和旅游演艺节目,都源于对开封历史文化和人民生活的深刻感知。当前,开封正在全力以赴打好“五大攻坚战”,各项重要工作和生动实践,既需要文艺作品的热情讴歌和鼓舞,也为文艺创作提供了丰富的源头活水。各级文化部门应结合主题实践活动,建立健全调研采风、作品征集、评优奖励等制度,定期组织文艺工作者带着任务下去,鼓励他们下到基层一线,与老百姓交朋友,体验群众生产生活,挖掘开封的老传说、老故事、老民俗,观察研究群众中的新情况、新情绪、新期盼,运用具有古都风格和群众喜欢的语言样式,不断创作出有筋骨、有厚度、有特色的精品力作。
形成“送”文化的新常态。“深入生活”就要把更多更好的文艺作品送到群众心坎上。各级文化部门一方面要指导基层建好用好文化广场、综合文化站、农家书屋等公共文化基础设施,拓展市县(区)图书馆、博物馆、艺术馆的免费开放服务功能。另一方面要大力提升文化惠民工程的质量,广泛开展“文化进万家”、“送欢乐下基层”等活动,定期组织文艺团体和艺术家深入社区、乡村、企业、校园等,克服各种困难送上高质量的文艺作品,采取政府投资、院团承担、群众评议的方式,逐年提高“舞台艺术送农民”、“政府采购公益演出”、“农村电影放映工程”、“社区公益电影”等公益文化服务的场次和覆盖面。不论酷暑寒冬,不论偏远村落,不论男女老少,只要有群众生产生活的地方,就要能看到文艺工作者倾情表演的身影,和群众共同分享喜闻乐见的新作品、好节目。
形成“种”文化的新常态。“深入生活”还要像种子一样在基层生根发芽。要建立“结对子、种文化”机制,市直各文艺单位应充分发挥资源优势、人才优势,与基层文艺单位开展共建共享活动,通过教学帮带,大力培养基层文化活动的骨干和带头人,增强基层文化的自我发展能力,实现从“输血”到“造血”的良性循环。要继续办好“欢乐周末”广场文化活动,通过“教你一招”、“教学互动”等实在管用的方法,培养和带动越来越多的群众参与到文化活动中。要结合特色文化基地创建活动,把人才和资金引到乡镇,帮助他们整理和挖掘文化资源,大力发展乡土文化、特色产品和生态旅游,与开封古都文化旅游连成一体,使基层取得文化发展和旅游效益的双丰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