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遍三秦大地从三秦游网开始>> | 三秦游首页 | 意见反馈 | 天气预报 | 网站投稿 | 上传图片 | 资源搜索 |
根据《旧唐书》、韩城县志和白居易自撰的《故巩县令白(锽)府君事状》等史籍可知,白居易之先祖白建世代居于韩城,其故居在韩城县临汾乡紫贝里(今东塬上小金盆村西北有白氏祖茔,1958年曾出土白居易曾祖白温的曾孙、玄孙的墓志铭各一合);到了白居易这一代,白家在下邽安家已历三世(白温是白居易的曾祖父)。下邽县后来并入渭南县,同属华州府,华州又并入同州,同州即现在的渭南市,所以说:白居易六世祖都在渭南市,说他的祖籍在渭南市亦不为过。
贞元十九年,白居易参加“拔萃科”考试,入甲等,授秘书省校书郎,白居易将进入长安为官。此时他和母亲弟弟全家尚在父亲曾为官的近两千里外的徐州符离居住,因而决定迁居渭上。对于白居易搬到下邽县的渭河岸边,而未回下邽下邑里的白氏老屋与族人同住。学术界一般认为老屋人多,生活不便,渭上村到长安既近且交通便利,乘船晨出而暮可归,加之下邽县城地区地下有盐碱,水质咸恶,而渭上地区皆甜水之区,等等。这些都可能是原因之一,但据陈西洁副教授考证,认为这其中还另有更深层的原因:白居易父母的婚姻是不合谐的,两人年龄悬殊很大,成婚时其父白季庚四十一岁,而其母年仅十五。白居易的外祖母与白居易的父亲是堂兄妹,她三十丧夫带女儿投奔娘家。在中国封建社会,寡妇一般仍依夫族生活,回娘家称“归宗”,属不得已之举。在外家环境下长大的白居易母亲,一方面遭人轻视,乃至从小失去起码的自主权利。她与居易父亲的婚姻是在违背母女二人意愿的情况下决定的。白居易母亲由于幼年所处的被排挤地位,使她无法从心灵深处对白家产生认同感,与比自己大二十六岁的堂舅结婚对她更是一种伤害。白居易从小虽生活在白氏家族中,但实际上是与母亲和外祖母生活在一起,与她们有着极其深厚的感情。白居易基于对母亲的体贴与理解,基于自己内心深处的细腻情感,因而未回下邑里而选择了南临渭水、东望华山的渭上金氏村。
白居易在下邽前后断续居住达10年之久,而在渭上金氏村居住时间最长,感情最深。据清代岳冠华撰写的渭南县志记载:白居易故居在渭上紫兰村。而且明确指出:墓地离紫兰村不远。金氏和紫兰两村名现已湮没无存,那白居易故居具体应在什么方位泥?据左忠诚老先生考证:白居易先祖墓地现在临渭区(原渭南县)龙背乡北程村,墓地解放后保存尚好,有碑石,有白敏中等人的墓志铭,有多处历史记载,应无疑义。白居易故居金氏(紫兰)村应在墓地之东南靠近渭河的南洼一带,两地大约有三四里之遥,这与白居易哭葬其女所说:“莫言三里地,此别是终天。”远近是一致的。从地势上讲,金氏村即今南洼,地势较低,而北程村白氏墓地是洪义原地势较高。白居易把他的先祖和亲人近10人迁葬于此,墓地和他居住的村庄理应也不会太远。
白居易在下邽县居住时间较长,作品甚丰, 其中诗 132篇, 赋 1篇, 文 8篇, 共 141篇。另有在外地思念故乡、表现诗人对故乡深情的诗文 123篇。白居易将自己的诗文分为四类: 讽谕、闲适、感伤、杂律等,本文着重谈一谈他在罢官丁母忧四年期间的感伤和闲适诗及其在渭南渭河岸边的生活。
第一感伤:母亲去世后, 白居易扶母亲灵柩回到渭上金氏(紫兰)村丁忧, 一直处在深深的悲痛哀伤之中。他写下《慈乌夜啼》一诗: “ 慈乌失其母, 哑哑吐哀音。昼夜不飞去, 经年守故林。夜夜夜半啼, 未尽反哺心。百鸟岂无母?尔独哀怨深。应是母慈重, 使尔悲不任。”这首寓言体的诗, 借咏慈乌抒发深切的思母之情。母亲去世后不久,幼女金銮子又夭折, 他的妻子稍后又离他而去。亲人故去使白居易肝肠寸断, 痛不欲生:“朝哭心所爱, 暮哭心所亲。亲爱零落尽, 安用身独存? ”“衰病四十身,娇痴三岁女。......一朝舍我去,魂影无处所。况念夭化时,呕哑初学语。始知骨肉爱,乃是忧悲聚。”《病中哭金銮子》,《念金銮子》诗二首都蕴含着诗人的挚情。突然而来的变故, 使他在无奈地惊惧中,品饮着天人永诀的痛苦。白居易母亲归葬渭上时,他重新选择墓地把祖父祖母、父亲母亲的灵柩由外地迁回葬埋一处。元和九年又将寄葬在徐州符离的外祖母和小弟金刚奴灵柩迁回祖茔(下邽县义津乡北原),即现在的渭南北程村北。迁葬亲人的劳累,连续葬礼的悲伤氛围,撰写墓志铭和纪念亲人诗文的沉痛,使他的身体很快的衰败下来。他在《隐几》诗中说:“百体如槁木,兀然无所知。方寸如死灰,寂然无所思。”“旧居清渭曲,开门当蔡渡。十年方一还,几欲迷归路。追思昔日行,感伤故游处。插柳作高林,种桃成老树。因惊成人者,尽是旧童孺。试问旧老人,半为绕村墓。......回念念我身,安得不衰暮。”《重到渭上旧居》。在《叹老三首》又写自己道“ 晨兴照清镜, 形影两寂寞。少年辞我去, 白发随梳落。万化成于渐, 渐衰看不觉,前年种核桃, 今岁成老树, 去岁新婴儿, 今年已学步。但惊万物长, 不觉身衰暮。”衰老、病痛、悄然滋生的白发,都在咬噬着白居易的心。“卖我所乘马,典我旧朝衣,尽将沽酒饮,酩酊步行归。名姓日隐晦,形骸日变衰,醉卧黄公肆,人知我是谁。”-- 《晚春沽酒》。白居易几乎到了放浪形骸麻木不仁的地步了。
第二闲适:白居易在渭上金氏(紫兰)村四年丁母忧时,虽有哀痛、疾病、生活清苦的一面。但他远离长安朝廷名利争斗之地,金氏村风景优美,民风淳朴,所以在此,他也过了一段闲适快乐的生活。“渭水如镜色,中有鲤与鲂。偶持一竿竹,悬钓在其傍。”--《渭上偶钓》。“一朝归渭上,泛如不系舟。 ......朝睡足始起,夜酌醉即休。”--《适意》。“晚出看田亩,闲行旁村落。累累绕场稼,啧啧群飞雀。年丰岂独人,禽鸟声亦乐。田翁逢我喜,默起具尊杓。敛手笑相延,社酒有残酌。”--《观稼》。“闲携弟侄辈,同上秋原行。新枣未全赤,晚瓜有馀馨。依依田家叟,设此相逢迎。自我到此村,往来白发生。村中相识久,老幼皆有情。”--《秋游原上》。我们不难看出,作者渭河垂钓的悠然自得,生活随意的自由自在,丰收后农人以及鸟儿的欢乐氛围全都跃然纸上。“平台高数尺,台上结茅茨。东西疏二牖,南北开两扉。东窗对华山,三峰碧参差。南檐当渭水,卧见云帆飞。仰摘枝上果,俯折畦中葵。足以充饥渴,何必慕甘肥。”--《新构亭台示诸弟侄》。“蜀茶寄到但惊新,渭水煎来始觉珍。满瓯似乳堪持玩,况是春深酒渴人。”--《萧员外寄新蜀茶》。“家去省兮百里,每三旬而一入。川有渭兮山有华,淡悠悠其可赏。目白云兮漱清流,其或偃而或仰。门去渭兮百步,常一日而三往。夜分兮扣舷,天无云兮水无烟。迟迟兮明月,日幕兮舟泊,草萋萋兮沙漠漠。习习兮春风,岸柳动兮诸花落。发浩歌以长引,举浊醪而缓酌。春冉冉而其将尽,予何为乎不乐?鸟乐兮云际,鸣嘤嘤兮飞裔裔。鱼乐兮泉底,须拨拨兮尾潎潎。我乐兮圣代,心融融兮神泄泄。乐乎,乐乎,汎于渭兮咏而归,聊逍遥以卒岁。”--《泛渭赋》。“故园渭水上,十载事樵牧。手种榆柳成,荫荫复墙屋,前年当此时,与尔同游瞩,诗书课子弟,农圃资童仆,时物感人情,忆我渭水曲。--《孟夏思渭上旧居寄舍弟》。美哉,细细读来,我们也被感染了--家乡水美景美,能不忆故居--忆我渭水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