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遍三秦大地从三秦游网开始>> | 三秦游首页 | 意见反馈 | 天气预报 | 网站投稿 | 上传图片 | 资源搜索 |
题记:2014年12月12日下午,当西部网记者即将结束采访的时候,传来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正式通水的消息。连续几天来,记者走访了作为中线工程重要水源地的陕西省安康市的多个部门和区县,深入了解了安康人在守护这一江清水中的所作所想。
西部网推出《因为这一江清水》系列报道,希望能够为大家讲述因为这一江清水,他们的努力和付出,以及在这个过程中对水源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刻思考和生动实践。
第一篇:《因为这一江清水:没钱没地也要完成的“死命令”》
第二篇:《因为这一江清水:安康下出 “腾笼换鸟”的好棋》
第三篇:《因为这一江清水:水出了问题就摘“河长”的帽子》
西部网讯(记者 陈嘉伟 彭芬 熊惠玲 韦海)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12月12日下午,在石泉县城西北方向,饶峰河水平缓汇入汉江。此时,300多公里外的丹江口水库闸口开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正式通水。
在安康市石泉县,像饶峰河这样的大小河沟有400多条,河网密度每平方公里1.14公里,在错落的河网中居住着近20万人口。
尽管随着陕西“避灾扶贫搬迁工程”的推进,远山深山的居民陆续搬离,但是近山零散聚居的村落并不鲜见。“这里每一条沟道的水最后都要汇入汉江,哪里管不好都不行。但是群众得生活,要让他们护水,也要让他们把日子过好。”县环保局的胡昌德如是对记者说。
让流动的水自己变干净
杨柳社区地处城乡结合部的浅山丘陵,后沟和鲁家沟两条汉江的二级支流流经这里。杨晓勇一家在这里居住了几十年,他指着自家院墙边的河沟告诉记者,“我小的时候,这里的水干净的很,我们都在水里耍过,后来连洗抹布都嫌脏,臭的不行。”
让老杨欣喜的是,这两年,水突然又变干净了。
石泉县在治理这样的小流域上有着自己的办法。沿着老杨家门口的坡道而上,尽管在冬日,仍然可以想见春风吹来后的图景,四周山坡上桃树、茶树、樱桃、枇杷错落成林,谷道之中池塘、耕田、湿地层叠有序。
然而,这并不是一处简单的农场田庄,“我们对坡地进行了改造,土壤从粗到细分了很多层,池塘、湿地,包括这些经济林带其实都是为了过滤和净化水质。”胡昌德向记者揭开此中深意,这是石泉县在小流域治理中,建设的“水保生态清洁示范区”。
化肥里的氮、磷、钾,在土壤里是农作物的宝,但当它通过径流进入水体后,就成了水的污染源,这在环保领域被称作“面源污染”。因为水源地集中在西部山区, “面源污染”也成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面临的最大挑战。
“水从这里一层层流下来,实际上每一层都经过了土壤和植被的过滤,基本上能够实现自身‘净化’。”在胡昌德看来,这样的办法不用大兴土木再造生态,针对流域里零散居住地的“面源污染”是很实用的。
丹江口水库1/3的来水源自安康,而这121亿立方米的水就藏在许许多多的山谷河沟中,正如胡昌德所说,哪里管不好都不行。就在不久前,“杨柳水保生态清洁示范区”刚刚通过评审验收,这里正成为水源地小流域整治和 “面源污染”治理的“教科书”。
要护水也要养民
和胡昌德不同,杨柳社区的社区主任朱嗣刚更看重示范园将要带来的实惠。“园区现在搞招商,农民的土地可以流转给企业,或者自己搞一些农家乐,在家门口就把钱挣了。”
朱嗣刚的想法没有错,按照示范园区的规划,清洁产品、采摘观光、乡村旅游的确将成为未来的创收点,仅保证农户增收,又实现以园养园。
“我们已经引进了200多万的企业投资,到明年,这里正式开园迎客,到时候你们再来,又是一番景象了。”胡昌德正期待着,流出清水的同时,流进来让农民增收的财富。
村民李芝烈已经把自家的5亩地全部流转给园区的企业,每年近3000元的土地流转费就超过以前种玉米、土豆的收入,“自己再来园区干点儿活儿,一年又能收入1万多元。”悄然发生的变化,李芝烈看在眼里、乐在心里。
不能遗忘每一片山林水土,更不能遗忘这里的人。
石泉县作为汉江入境安康的第一站,花力气治理了水土流失面积525平方公里,使受保护地区占全县面积的88.7%以上。全县11个镇全部达到省、市级以上生态镇建设标准,汉江石泉段水质一直保持在国家饮用水二级标准以上。
与此同时,绿色能源、生态旅游、丝绸服装、富硒食品已经成为县域经济的主导产业,被悉心保护着的山林水土,正以新的方式养育着守护它们的人。
无论是“腾笼换鸟”的飞地经济,还是一票否决的河长制,安康想了很多办法为保一江清水永续北上。即使没钱没地、即使限制开发,但其实没有更多的抱怨,所有人都明白,守山护水也是为了家乡更富更美。
请继续关注西部网系列报道《因为这一江清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