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遍三秦大地从三秦游网开始>> | 三秦游首页 | 意见反馈 | 天气预报 | 网站投稿 | 上传图片 | 资源搜索 |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指出,“促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协调推进”。城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过程,目前我国正处于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实际城镇化率已超过51%。与此同时,我国耕地面积不断减少,粮食消耗不断增加。为了保障粮食安全,我国的城镇化不能是简单的去农村化,而应该更加注重发展农业生产,在实现农业现代化、不断提高农业生产率的基础上逐步完成城镇化。
因此加强农村职业教育工作一项不容忽视的重大问题,必须下功夫加以解决。首先,稀缺的土地应该由高素质的新型农民来耕种,才能发挥其最大效益,而培养高素质的新型农民正是农村职业教育的根本目标;其次,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建设急需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人才,农村职业教育不仅可以培养出这样的人才,还可以通过这样的人才将先进的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可见,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对促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协调发展、实现“四化同步”具有重大意义。
城镇化是人口不断向城镇转移,第二、第三产业不断向城镇集聚,从而使城镇数量增加,城镇规模扩大的一种历史过程。解决城镇化农村职业教育问题,有利于农业实现规模经营和广泛使用先进农业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农产品商品率,从而实现农业现代化,提高农民收入。
第一,在教育目标的建设上,要尽快纠正“离农化”倾向。首先,可以在义务教育阶段开设有关乡土文化的课程,适当安排农业技能教育,培养农村学生对土地、对农村和农业的感情;其次,通过免除学费、提供奖学金和助学金、半工半读等方式,鼓励那些完成义务教育、未能继续升学的农村青年进入职业技术学校,接受农业知识技能的教育和培训,培养出真正愿意扎根于农村、有能力服务“三农”的新型职业农民,为农业现代化建设贮备力量。
第二,在教育内容的设置上,要不断优化课程结构。农村职业教育的内容设置,应在大农业观的指导下,以区域经济结构特征为依据,与当地农业农村发展实际相结合,优化课程结构,增强课程的适应性和实用性。首先,随着农业功能拓展、农业产业链条延伸和农业产业化升级,产生了大批农业产业化组织带头人、农业产业工人和信息员、植保员、防疫员、沼气工等大批技术服务性岗位。因此,农村职业教育要围绕农业生产实际,在传统涉农专业的基础上完善专业体系,培养出具备动手能力和综合知识运用能力的应用型农业科技人才。其次,我国农业生产规模、方式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出现了种植大户、养殖大户、农机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这对农民提出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掌握种植技术,更要形成市场化的经营管理理念。因此,农村职业教育还应该开设相关课程,提高农业劳动者的经营管理能力,培养出适应市场经济的应用型农业管理人才。
第三,在教育手段上,要积极探索新模式和新途径。除了必要的学历教育外,还应该以务农青年、返乡农民工和新生劳动力为重点对象,面向各年龄层次的求学者,全面开展农村继续教育和培训。首先,积极探索田间学校、送教下乡等行之有效的农民教育培训模式,把学校办到农户家里,把课堂搬到田间地头,使农民不离家门、不离土地、不影响生产就能够系统的学习知识。其次,大力发展广播、电视、网络等远程教育途径,充分利用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等单位的资源优势,满足农民主动学习的需求。
总之,通过对城镇化农村职业教育新模式和新途径探索,积极有效建立起终身职业教育体系,让那些真正在农业生产一线、有迫切需求的农民能够随时拥有受教育的机会,才会带动社会经济快速有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