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遍三秦大地从三秦游网开始>> | 三秦游首页 | 意见反馈 | 天气预报 | 网站投稿 | 上传图片 | 资源搜索 |
山水之间圆好梦
——湖北旅游扶贫工作纪实
曹巧红
□中国旅游报·第一旅游网驻湖北记者曹巧红
灵秀湖北,青山绿水。武陵山、大别山、秦巴山、幕阜山,莽莽林海美如画,长江、汉江、清江,奔流不息抒豪情。这方美丽的热土养育着6000万荆楚儿女。
然而,过去多年,在这灵山秀水之间,有些古镇和村庄背靠大山,却不能保温饱;村民傍水而居,却要远走异乡。
近年来,这些“穷山恶水”逐渐成为游人如织的旅游景区。交通瓶颈因旅游得以突破,封闭的山村因旅游而开放富美,外出务工的乡亲也回家开起农家乐,苍老的母亲有了儿子的照顾,留守的娃儿有了妈妈的温暖……旅游让脱贫之梦圆在了荆山楚水之间。
高端发力,连片推进,旅游成为扶贫攻坚主战场
2013年5月22日,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武汉黄陂区木兰草原“华锋农家饭”来了一位特殊的客人,这位不吃饭却不断询问饭庄经营情况的客人就是湖北省省长王国生。他轻车简从,走访农户,了解农民生活和农家乐收入情况。当他得知在外务工的彭三先几年前回村依托景区经营农家乐,目前一年收入十多万元时,王国生鼓励他好好干,并要求当地以旅游发展促进新农村建设,延伸旅游产业链,让更多的农民吃上旅游饭,实现增收致富。
“华锋农家饭”是受益于旅游扶贫政策的湖北3.2万户农家乐之一。2009年以来,湖北省财政、发改、人社、住建、农业、旅游等部门联合发力,以“湖北旅游强县、旅游名镇、旅游名村、休闲农业与高星级农家乐”五级系统创建为工作抓手,推动乡村旅游扶贫工作。5年间,湖北共筹集使用资金4.82亿元,打造了一批旅游名镇、名村和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建立农家乐扶持资金3.2亿元,扶持规模以上农家乐3.2万户,直接带动农民就业32万人,受益农户年均增收1800元。
在湖北,以武陵山区、大别山区、秦巴山区、幕阜山区四大片区为代表的“老、少、边、库”区老百姓的脱贫问题,一直是湖北省委、省政府着力解决的重要问题。
美丽的鄂西,占湖北省48%的人口和68%的版图面积,是湖北“老、少、边、穷、库”的聚集区,也是湖北旅游资源最富集的区域。近年来,制约鄂西武陵山区经济发展的交通瓶颈不断突破,沪渝高速、宜万铁路的修通使武陵山“山门大开迎客来”。壮美的自然景观和多彩的民俗文化使其成为湖北继“一江两山”重点旅游区域之后的新的增长极。旅游引擎的带动势如破竹,仅恩施州旅游发展就直接带动贫困地区2万余人、间接带动8万余人就业创业,转移培训近3万人,共减少贫困人口34万余人。2013年,全州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639元,同比增长10.5%,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235元,同比增长14.5%。
在大别山区,每年金秋十月,大别山红色旅游公路罗九(罗田县城到九资河镇)沿线,满是扛着“长枪短炮”的赏叶游客。游客的到来让沿途的徐凤冲、河西畈、九资河等村镇热闹起来,也富裕起来。九资河镇圣人堂村村民肖祖权说,是旅游让他家从最普通的农户变成了当地小有名气的小康之家。他老家本来是在山上,以前靠打工年收入不到两万元。后来看游客越来越多,就索性搬迁下山办起了农家乐,2013年毛收入超过20万元。在大别山这片红色的土地上,像肖祖权这样靠旅游发家致富的农户已多达数万户。
因地制宜,精准施策,旅游成为脱贫致富的金钥匙
一业兴带动百业旺。旅游业是绿色产业,更是综合产业。然而,不同地区有不同的条件,如何让“旅游扶贫”之手在不同的地区都能发挥重要作用呢?湖北探索出了“四型(景区带动、城镇辐射、产业内生、交通引爆)”精准扶贫模式。
把每一个景区,打造成不冒烟的“工厂”。麻城龟峰山景区是一个拥有万亩古杜鹃花海的“无烟工厂”。每年五月,麻城龟峰山景区的杜鹃花海游人如织,深藏山中的龟峰山村,也因为旅游业的发展“绝地反击”,从全市最贫困的村一跃成为全市最富裕的村。从2007年到2014年,该村人均年收入翻了十多倍。依托景区发展,龟峰山村老百姓真正做到了“靠山吃山”。
每修一条旅游公路,就会成为一条富民路。大别山红色旅游公路是一条老区人民的致富路,这条耗资13.89亿元,全长458.65公里的大别山红色旅游公路,连通沿线红色遗迹、绿色生态、禅宗文化三大类型旅游区的38个景点景区及23个乡镇,惠及230多万老区群众。这是2011年以来,湖北省委、省政府加快推进大别山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建设的重要举措。目前,旅游业已成为促进大别山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抓手。大别山区的罗田县,2013年旅游业对GDP的贡献率已达23%。
每创建一个旅游名镇,就是打造一台脱贫大引擎。恩施来凤县百福司镇位于鄂湘渝三省交界之地,土家族、苗族占总人口的85%。2008年以来,百福司镇被列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这片曾经的商贾云集之地,一度因为失去交通优势,成为贫穷落后的代名词。然而,在创建旅游名镇的过程中,该镇发挥保存完好的古镇风貌和优美的自然环境优势,累计综合投入2.4亿元,建成具有特色的旅游景区景点5处、旅游公司2家,随之而起的旅行社、土家特色文艺表演队、大中型购物中心、旅游宾馆饭店农家乐、小饮食服务点、旅游车辆公司等也发展起来。旅游行业就业人员从2011年不足1000人上升到现在的2800人。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11年的3200元增加到现在的6800元,年均增长37%,旅游已成百福司镇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柱产业。
每投资一个旅游项目,就要让旅游成为当地的产业支撑。湖北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投资公司近几年来投资近百亿元,建成了30多个特色旅游项目,每年直接为贫困地区提供税收近亿元,带动20多万人就业。恩施大峡谷的开发,带动当地建起了100多个特色商铺,为600多人提供工作岗位,带动景区周边的营上村成为远近闻名的旅游村、富裕村。咸丰黄金洞的开发,带动麻柳溪村“有机富硒茶”产业和白柚生产基地的建设,全村发展农家乐30多家,人均年收入由1500元增至6000元。
能望山见水,能记住乡愁,荆山楚水圆好梦
“以前每到秋冬,这些乌桕树就要被砍伐一些,成为老百姓做饭取暖的柴火。现在,老百姓自发地保护起田间地头的这些乌桕树,他们知道,正是这片乌桕的红叶吸引了游客,让村庄发生了改变。”革命老区大悟县旅游局局长谈久红介绍,是旅游业的发展留住了乡愁,圆了乡亲们的致富梦。
今年32岁的谭桂英,是一位地地道道的土家幺妹,出生在恩施大峡谷核心景区所在的营上村,中专毕业后一直在外打工。大峡谷景区的开发,将谭桂英吸引回乡当上导游。如今,谭桂英已是恩施大峡谷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导服部的主管,先后荣获恩施州十佳导游、金牌导游,2014年还被湖北省国资委评为五一劳动模范。从普通的打工妹到知名导游,家门口的旅游开发不仅改变了谭桂英的人生,更是改变了全家人的生活状态。
宜昌长阳县土家族自治县龙舟坪镇郑家榜村也是一个山水秀美却贫困闭塞的山村。在村支书郑金鹏的带领下发展旅游,村子富裕起来了,村民们的精神面貌也变好了。空余时间,村里上至70岁老人、下至7岁娃娃都喜欢聚在文化广场上,跳跳土家摆手舞,排练迎接游客的腰鼓。
“是旅游帮我们挖掉了穷根。未来几年,郑家榜村的目标是创建全国乡村旅游扶贫示范村和湖北省旅游名村。”郑金鹏说,蓝图已经绘好,我们有信心实现这个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