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遍三秦大地从三秦游网开始>> | 三秦游首页 | 意见反馈 | 天气预报 | 网站投稿 | 上传图片 | 资源搜索 |
西部网讯(陕西广播电视台《今日点击》)陕西省的渭北旱原,常年干旱少雨,上世纪70年代以前,这里的老百姓种植的小麦,亩产不过五十公斤,一家人十几亩地全部种小麦还不够吃,但现在,小麦品种改良了,亩产提高到450公斤,而带来这样变化的人,竟然是一个不会说老陕话的广东人,这个人名叫梁增基,是我国著名旱区小麦育种专家。
麦田守望者:小麦育种专家扎根渭北旱原
12月8日,渭北旱原上的武县刚刚下过一场小雪,气温降到了零下7度,81岁的老人梁增基,吃过早饭,穿上厚厚的衣服,要到田野里去转转,这是梁老多年来的老习惯。
小麦育种专家梁增基:79岁以前都是骑着自行车去,现在这个骨增生,年龄大了就骑不成了,就是打出租车。
距离县城五公里外的这片试验田,是梁增基的旱地小麦育种实验基地,薄薄的积雪下面,是让他牵挂的心肝宝贝。
梁增基:他的抗冻性好着呢,如果抗冻性不好就黄,生长就不旺,生长不旺就是抗冻性好着呢。
这个小麦品种是梁增基今年刚刚培育的新品种——长航一号,是经过航天飞船,上过太空而培育的新品种,其特点是不怕冻,不怕旱,不怕锈病,这是梁老专门为渭北旱原地区培育的品种,让人们难以想象的是,这个品种是他72岁以后用了9年时间培育出来的,在小麦育种方面,梁老从来没有退休这一说。
梁增基:这个工作不能停止,要进行下去才能解决以后的问题。
1961年,27岁的广东茂名青年梁增基从西北农业大学毕业,被分配到了长武县农技站,那时候的渭北旱原,耕地大部分种植小麦,但冻灾,锈病时常发生,小麦亩产不过30多公斤。梁增基不仅吃不饱肚子,为了防冻,半夜都没法睡觉。
梁增基:容易受冻就要防霜,半夜吆喝起床,起床抱柴去,点火烟熏,靠冒得烟来防霜的,觉都睡不安宁。
为了让自己填饱肚子,睡个好觉,也为了旱原上的老乡们有白面馍吃,学农的梁增基自然想到了要让小麦增产,而增产最好的办法就是改良品种。
梁增基:关中品种不抗冻,北京品种不抗锈病,你引来了减产也严重,所以要解决一个好的品种问题,我就自己搞育种,首先要解决抗冻的问题和抗锈病的问题。
要搞抗冻抗病的小麦新品种,当时的条件是要啥没啥,必须白手起家,没有育种材料,梁增基就写信向省市的科研单位要,没有试验田就问农场借,没劳力,就自己干,一年四季,梁增基就在麦田和农技站的土坯房里搞实验。
梁增基:当时农技站就一排土坯房,都是破破烂烂的房,窗门也是烂的,风一吹呱啦呱啦响的,一到冬天就冷的很。
无论是数九寒天冰雪覆盖下的试验田,还是在烈日下麦浪翻滚的大田里,当地百姓都能看到这个说着“洋话”的广东青年的身影。在麦田里,一株株地查看、挑选、记录,优中选优,精中选精,种一年,选一年,这样的循环往复,至少培育7年才能稳定成型,试种后才能成功。
梁增基:一般来说最多也就1%左右,苗要一个一个看,籽粒要一个一个看。
大面积的试验田,几十个品种,成千上万的麦穗,每一穗都要亲自查看,在麦田里梁增基一呆就是一整天。
长武县农牧局原副局长张俊兴:没有这种吃苦精神,没有这种毅力,这事是从事不成的干不好的。
从1961年到1971年,用了十年时间,梁增基成功培育出了能够抗冻抗锈的小麦品种。那一年,渭北旱原上的小麦亩产量第一次从50公斤提高到了100公斤。但梁增基却说,这成果的大家的。
梁增基:把品种培育出来,但培育出来群众要用,所以增产是大家共同努力的,不是我一个人的事。
53年育成7个小麦品种 渭北旱原成第二故乡
从27岁到81岁,梁增基用了53年时间育成了7个小麦品种,这在全国县级农业科研院所是绝无仅有的。他的小麦品种不仅改变了渭北旱原小麦的种植模式,而且成功解决了旱地小麦的锈、冻、倒、旱、筋五大难题。这些品种实实在在地解决了旱原地带老百姓的吃饭问题。
不仅是张万福,现在整个长武县的10.5万亩旱地小麦,全部种植的是梁老培育的品种,平均每亩增产350公斤,而这些品种已经被推广到全国各地旱原地区,解决号几百万农民的吃饭问题。
长武县农业局农技中心主任曹群虎:他所育品种推广到陕西、河南、甘肃、山东等好多地区,推广面积达到九千多万亩,增产粮食25亿公斤以上,增加产值40亿元以上。
梁增基培育的小麦品种不仅增产增收,最重要的是抗锈病,阻断了小麦锈病的南北传播通道,受到了业界极高的评价。虽然成就卓著,劳苦功高,但梁老仍然居住在50平方米的安居房内,一台老式彩电,一组老式沙发,衣柜、书柜都是上世纪80年代留下来的,三两个小木凳朴朴实实地摆在客厅。如果不是墙上挂满各种全国、省、市获奖合影照片,你很难把这个家与为社会贡献40亿财富、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陕西省突出贡献专家联系起来。
梁增基:你搞的太好又有什么用,也就是好看点,我要好看干什么,无所谓的,能过得去就行了。
梁老的老伴说,老梁完全可以不那样拮据,他完全可以把卖小麦种子的钱拿来贴补家用。但他把这些钱当做自己的科研经费,都投进去,搞了研究。组织上发的奖金,他一分钱也舍不得花,一次次地捐了出去。近年来,他以个人名义共向社会各界捐款达166000多元。其中大部分用于资助困难学生。
梁增基:如果有些娃娃考上学了上不起学,我也是很同情的。
从广东茂名到陕西渭北旱原,身处他乡53年,当年风华正茂的青年已成了81岁的耄耋老人。但他乡是故乡,50多年里梁老仅回过广东老家三次。就连老母亲病故,也因为在外出差考察,没能见上老母亲最后一面。他把一辈子的心血和感情都倾注在了渭北旱原,倾注在了这里的小麦育种上,虽然年事已高,但他依然带着弟子们奔走在麦田里。
梁增基:在渭北旱原能够继续搞出自己的品种来,因为品种用了十来年就退化了。
如今,已经81岁高龄的梁增基,仍然坚持每天工作,渭北旱原上的麦田里,仍能经常见到他清瘦、矍铄的身影,梁老说,只要自己还健在一天,就要为小麦育种忙活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