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遍三秦大地从三秦游网开始>> 三秦游首页 | 意见反馈 | 天气预报 | 网站投稿 | 上传图片 | 资源搜索
2014陕西旅游年票网上订购
您现在的位置:三秦游网>>艺术人文>>正文

百余专家聚首第二届两岸文化发展论坛

2014-12-10 15:17:00  来源:光明日报  进入论坛

 

增进文化交流合作 推动两岸和平发展

 

——第二届两岸文化发展论坛发言摘要

近日,第二届两岸文化发展论坛在福建师范大学举行。本次论坛由福建师范大学、中华文化联谊会、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战略文化促进会台湾研究中心、福建省闽南文化发展基金会、福建社会科学院、台湾世新大学、台湾铭传大学、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协同创新中心、海峡两岸文化发展协同创新中心共同主办。两岸文化教育界150多位专家学者围绕“两岸文化发展合力之探求”这一中心议题,开展广泛而深入的研讨。今摘登部分专家发言要点,以飨读者。

 

新形势下两岸文化交流合作的意义及作用

海峡两岸关系协会副会长 孙亚夫

两岸各领域包括文化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是两岸关系改善和发展的产物,也是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1987年11月,长达38年之久的两岸同胞隔绝状态结束后,两岸文化交流合作逐步发展起来。特别是2008年5月两岸关系实现重大转折、开创和平发展新局面以来,两岸文化交流合作取得很大发展。20多年来,两岸文化交流合作对推进两岸关系产生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当前,努力巩固和深化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有必要对继续开展两岸文化交流合作的意义和作用加深认识。

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强大动力,是两岸同胞的团结奋斗。两岸同胞同属中华民族,都受中华文化哺育,是血脉相连的命运共同体,是一家人。习近平总书记倡导“两岸一家亲”的理念,鼓励两岸同胞齐心协力持续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两岸一家亲”的理念是两岸同胞共同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精神源泉。两岸文化交流合作对于巩固和增强这一理念具有独特的作用。文化的内在灵魂是人的基本价值、基本行为准则,最大特质是以无形的观念影响有形的存在,回答的最重要、最根本的问题是“我是谁”“我们是谁”。人们是用祖先、语言、历史、价值来界定和标示自己的文化归属,而文化认同又带动或推动着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因此,文化对人的思想感情的影响是直接、深刻、久远的。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灿烂辉煌,是中华民族的血脉,是两岸同胞的精神纽带和共同财富。因此,共同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是两岸文化交流合作的主线。当前,开展两岸文化交流合作,要更加注重倡导“两岸一家亲”的理念,巩固和深化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文化基础,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提供更坚实有力的精神支撑、更蓬勃旺盛的生机活力、更丰富多彩的人文内涵。

期待今后两岸的文化交流合作能够发挥如下几方面的作用:

发挥发扬光大中华文化的作用。在两岸文化交流合作中共同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汇集两岸同胞的聪明才智,创造出新的文化精品,为中华文化宝库增添新的精神财富。

发挥文以化人的教化作用。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是,批驳“台独”分裂势力割断两岸历史和文化联系、制造两岸同胞对立的论调。“台独”分裂势力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到2008年的10多年间在台湾极力推动“去中国化”,对台湾社会意识尤其是年轻一代的思想造成了十分恶劣的影响,而且贻害至今。而两岸文化交流合作能够发挥拨乱反正、正本清源的作用。

发挥扩大和深化文化认同的作用。台湾同胞有着明确的中华民族认同、中华文化认同。要巩固和增强这一最基本、最深厚的认同,在此基础上,通过两岸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交流,逐步解决两岸政治分歧问题,解决台湾社会中某些层次、方面的问题,进而全面扩大和深化民族及文化认同。

发挥推进两岸文化交流合作机制化和制度化的作用。2008年5月以来,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制度化建设逐步推进,提升了两岸关系发展的水平。在文化领域,要继续为商签两岸文化交流协议积累共识、创造条件,推动两岸文化交流合作走向机制化、制度化,提升两岸文化关系发展水平。

发挥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作用。经过几代人不屈不挠、艰苦卓绝的奋斗,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已经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民族复兴离不开文化复兴,也必将促进文化复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然伴随中华文化的繁荣兴盛。不断推动两岸文化交流合作,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推动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必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宝贵的贡献。

从反服贸学运看两岸文化协议

台湾佛光大学教授 谢大宁

我以为两岸长期对立关系并不是两岸成为异己关系的关键因素,台湾其实是在认同上出了问题,当人们逐渐不再接受中国认同了,两岸也就渐渐成了异己关系。认同问题才是两岸关系深水区的核心问题。这些年来两岸在民族的、文化的认同上,正在快速地断裂之中,而且越是年轻人,断裂的速度与程度就越快、越彻底。坦白说,这现象确实是严峻的。这现象的成因和两岸的长期隔绝有关,也和台湾政治宣传对大陆的长期妖魔化和前些时期铺天盖地的去中国化有关。台湾所存在的认同断裂的现象,才是两岸所谓深水区的核心,而文化认同的问题当然也只能通过文化的手段来解决,这也就证实了两岸文化协议的重要性。

解决文化认同问题的基本原则是什么呢?交流与互惠可以解决文化认同断裂的问题吗?我以为如果真的想要解决认同问题,没有“参与”是不可能的,参与就是解决文化认同的最基本原则,“参与”是两岸文化协议的真正关键词。关于参与,我以为有一个方向也许是值得思考的,那就是在大陆的整个价值重建的过程中,如果能够让两岸充分合作,也许会收到事半功倍之效果。当台湾愿意从这里开始参与整个中国梦的缔造过程时,也许整个认同的断裂就可以开始找到自我疗愈之方了。然而不管怎么说,要想真正把这件事做大,做得更持久,还是必须思考签署两岸文化协议。

两岸文化协议应以建立两岸文化共同体为其核心内容。两岸毕竟分隔了这么久,如果它没有一个磨合的过程,不可能平顺地过渡到统一。所以我们认为,所谓的两岸和平发展时期,它非常需要有一个指导性的构想,而这个构想就是所谓的统合。我们的构想就是两岸能够在现有的运作机制之外,建立一个由两岸官方出面或授权的机制,来处理特定的两岸共同事务。在这样的机制中,两岸是平等的,而它所提出的决策也能够通过两岸的官方获得履行。这样一来,两岸就可以在这机制中来学习如何彼此相处,并且透过这样的机制来建立彼此的重叠认同。基于这样的构想,如果我们要推动两岸文化协议,就应该要比较高屋建瓴式地朝向建立文化共同体的方向规划,由两岸的文化官员或获得授权人士,来一起推动涉及两岸的文化工作,这也许才是我们对历史负责的做法。

两岸海洋文化资源的保护与研究

海峡两岸文化发展协同创新中心副主任 谢必震

海洋文化资源,就是关于“人”与“海”互动留下来的物质或非物质的产物。保护好海洋文化资源,开发利用这些资源,对于深化和巩固两岸和平发展的文化基础,促进两岸文化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两岸“海洋文化资源”内容丰富,诸如:历代的针路簿、相关的航海地图、造船记述、方志中的航海资料、相关的航海档案文献、航海纪事、航海生活、航海组织、航海管理、航海遗迹、海神信仰等。两岸“海洋文化资源”的保护与研究最基本的工作,就是对上述资源进行收集、整理。与此同时,还必须加强两岸关于海洋相关学科的建设与交流,譬如海洋文学、海洋史学的发展,这是“海洋文化资源”得以利用与保护的最佳途径。

以目前两岸的关系与氛围,两岸共同建构“海洋问题合作机制”,增强海洋互信,可以作为两岸开创历史新页的起点与试点。这种合作机制包括生物资源的评估、保育、采捕、营销;海洋环境保护;海洋科学研究;海洋公园区域之设置;海运交通安全;海难救助;打击海上走私与贩毒;非生物资源的探勘、开发与管理等。

如今基本实现了两岸实质“三通”,在两岸关系上取得了历史性突破;2009年4月26日,两会签署了三项协议(《海峡两岸金融合作协议》《海峡两岸空运补充协议》《海峡两岸共同打击犯罪及司法互助协议》);2009年12月两会又签署了三项协议(《海峡两岸渔船船员劳务合作协议》《海峡两岸农产品检疫检验合作协议》《海峡两岸标准计量检验认证合作协议》)。应该说,这些协议的签订和实施是两岸政治互信、要求合作、共同发展的产物,已给两岸人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益和好处,符合两岸人民的意愿。由此可见,两岸“海洋文化资源”共同利用与保护,必将促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文化基础,也必将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过程中得以实现。

 

中华文化优良传统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合力

两岸文化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王耀华

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进程中,继承中华文化优良传统,使它成为两岸合力的精神支柱,应当成为我们的共识。

以“和而不同”的原则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中华民族一向看重和谐,崇尚中道,提倡“和而不同”。数千年来,中华民族用“和而不同”的理念,正确处理了民族关系、宗教关系、文化流派关系,尊重、承认和包容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宗教、不同的文化流派。当今,“和而不同”的原则也可以用来处理两岸关系。两岸同属一个中国,两岸同胞是血脉相连的命运共同体。维护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携手共建和谐幸福家园,实现民族繁荣富强,就是两岸同胞的大“同”。其他的“异”,如两岸不同的意识形态,人生观、价值观有差异,实行不同的社会制度,这些都可以留下来。事实证明,用和平方式处理两岸关系,最符合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是通向未来的一条正确道路。

以“贵仁崇礼”作为两岸民众伦理道德的共同准则。中华民族有“贵仁崇礼”的文化传统。孔子说:“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孔子提倡“爱人”“泛爱众”,强调推己及人。孔子把“礼”与“仁”联系起来,他说:“克己复礼为仁。”提倡以仁率礼,仁是内容,礼是形式,内容决定形式。今天,两岸同胞应当坚持“贵仁崇礼”的伦理道德规范,培养全体中华民族成为有崇高精神境界、尊礼“爱人”的公民,构建文明、和谐、安定、稳定的社会秩序。

“天人协调”是两岸人民共同追求的理想境界。中国古代哲学中,对于人应当如何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问题,《易传》提出了“天人协调”学说,主张调节自然规律的作用,协助自然的变化,“裁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提出“与天地合德”的人格理想,既开导自然的变化,又适应自然的变化。这种追求天人协调的观点,对于两岸炎黄子孙在新时代处理人与自然关系,具有深刻的积极意义。我们应当既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又充分把握自然的客观规律,做到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以达到天人协调的理想境界。

 

两岸文化的传统与现代

台北艺术大学名誉教授 邱坤良

两岸历经半世纪隔离,如今重新接触,不管是中国大陆强调的中华文化,或台湾凸显的本土意识,“当代”的台湾与“改变中”的大陆,正以加倍速度进入前所未有的两岸交流新纪元。

文化是人民生活的总合呈现,两岸政经体制不同,大陆文化与台湾文化虽同源同种,却面貌殊异。文化交流作为两岸相互往来的重要项目,从官方带动到民间具体推进,文化交流始终扮演着和善大使的角色。

20年来的两岸艺文交流有变有不变,有常态的交流模式,也有随大环境改变的部分。整体而言,两岸文教交流的范围、项目与实质内容,均逐年提升,几遍及所有类别,从学术逐渐扩充到艺文、科技、体育、大众传播与文物、民俗技艺、宗教等多项专业范畴,交流内容亦趋多元与深入。

在两岸逐步走向和解的大前提下,艺文交流不可避免,也难以禁止。然而,交流虽有正当性与必要性,但很难无视政治因素与民众情绪,尤其是两岸长期对立所形成的既定印象,并不容易立即消弭,双方的交流仍然充满不确定性。最近几年随着中国大陆经济快速发展,对与“文化”相关的政策与经营管理屡有阐述,而两岸交流的政治、社会与文化的生态环境也有明显变迁。不过,台湾两个主要政党的两岸政策不同,导致双方艺文交流呈现明显的差异性。此所以两岸交流进行20余年,双方因为意识形态与政治立场的差异性仍然存在,连带影响两岸艺文交流。

台湾以中华文化为主元素,原住民文化与来自荷兰、日本和现代欧美的文化因子也同样深入台湾底层,形塑台湾当代文化。在处理两岸文化交流的态度上,两岸皆应了解台湾文化经验的复杂性。

 

两岸影视合制之展望

台湾世新大学副校长 陈清河

目前两岸影视产业合作可走合制之路。合制不应是一条单纯扩张市场、获取资金的路径。其真正目的,在于借由合制之过程,同时进行影视相关产业之上下游整合,并与合制截长补短,运用两岸合制之结盟达成双赢之考虑。合制为两岸影视的未来走向提供了一个可行的方向,然合制仍需奠基在两岸影视产业内部整体的经济规模及分工整合之上。

目前两岸影视产业交流的推展还是有待两岸对于相关影视产业活动的放宽,应将两岸合制节目视为境内节目,可不受黄金时段不得播出境外节目的限制;并允许两岸卫星媒体有条件地落地,两岸都开放一样数量的卫星频道让民众收看;还要制作符合两岸观众期待的节目,可从无涉及政治敏感的节目先合作,台湾要制作大陆市场能接受的节目,大陆媒体也要顾及台湾民众的兴趣。

为求健全的两岸影视合作的模式及避免未来合作上的不必要纠纷,确保双方合作利益及相关权益归属,应探询和确认两岸合制合资之电视剧与电影的营销机制,包括海内外之营销通路、影视通路的对价关系、行政规范的对等、播放与映演管道以及营销资金相互挹注等。借由两岸合拍或合资,有利中国的文化输出。

在未来的合作模式上,台湾应采取“影视产业外销”之政策,积极收纳大陆资金,并健全自身产业体质,以“时装剧”作为主要合作题材,全力拓展台湾影视产业之海外市场。在此一目标下,建立产业化(即制度化)的影视节目生产模式是最重要的要点。在进行两岸合制合拍之政策时,如何整合相关资源、推动外销补助、规划整体业务,将是合制合拍类型影视节目生产产业化最重要的考虑。

就目前日渐频繁的两岸影视产业交流趋势看来,现在重新思考两岸影视政策换文、协商的气氛正合时宜。假如ECFA架构尚远,有关影视产业建议部分,则可先行磋商。

 

两岸文化交流的同中之异

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 贾磊磊

大陆与台湾有着共同的文化始祖,共同的文字语言。然而,两岸之间并不因为这些文化的交流就可以畅通无阻了。虽然我们使用的是同一种文字,但现在大陆书写汉字用的是简体,台湾用的却是繁体。同一种文字语言,使用的却不是同一种书写方式和印刷文字。在经济全球化的语境中,两岸之间不能用一种通行的语言符号系统表达与传播我们的思想,那么,势必在国际上会造成中华文化的两个版本。这不仅会对双方的交流造成人为障碍,而且还会对中华文化的对外传播造成附加的隔阂。

中华文化作为两岸共同拥有的一种文化资源,它的有效传播、特别是国际化传播必须通过一种双方能够共享的符号体系才能够实现。在今天,尽管通过汉字进行文化交流的难度较高,所需要的时间相对较长,但对于那些真正想了解中国文化的外国人,文字依然是可供他们选择的可靠路径。现在的问题是:人们在台湾与在大陆得到的文化历史可能是两个不尽相同的版本,更不用说那些并不了解两岸历史的人,他们对中华文化的认知可能会产生更多偏差了。所以,两岸应当尽快改变汉字符号在两岸文化传播中的差异化表达,消除在同一种语言体系中的不同书写方式,打破两岸乃至在国际文化交流间的技术壁垒,这对于加强两岸的文化交流与合作都是非常迫切的事情。

进而言之,由于两岸之间不同的文字书写方式,我们对于西方语言的翻译,也出现了两个不同的汉语表达方式。尤其是对于西方经典文化的译著,常常不能在一个共享的学术框架、一个统一的语言标准下进行。现在,两岸之间的文化交往日益频繁,各个院校之间的互访也不断增加,可是,双方在讨论一个共同命题的时候,使用的却是两套学术语汇。这种各说各话的现状在客观上对两岸的学术与文化交流造成了不必要的技术性障碍。要想解决这种问题,最有效的方式是可以组织两岸的学者共同编著一部具有权威性、专业性的汉译词典工具书,来整合我们对于外来语的翻译与学术表达。

我们经历了共同的历史,可是,我们却没有共同的历史学,哪怕是对1911年以前的历史,也没有一部能够获得两方共同认可的历史教科书。我们使用的是同一种语言,可是,我们却没有一部通用的汉语词典及英汉词典,使我们的语言在国际交往中形成两个不同的体系,对内对外都不能够通用。两岸之间的文化交流尽管这些年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绩,可是,距“两岸一家亲”的愿景尚有诸多的坎坷要跨越。这要靠两岸人士携手并肩,共同迈进。特别是此次海峡文化发展论坛建立的学术对话机制,更应当在双方的文化交流与合作中起到化解屏障、消除隔阂、铺设道路、架设桥梁的积极作用,为海峡两岸文化的协同发展、共同繁荣作出贡献。

 

 

 

 

 

 

 

 


编辑:秦人
发表/查看评论     
陕西精品特产 陕西高端特产礼品
陕西旅游票务网 让休闲旅游便宜起来
 
相关链接
 
三秦概况 | 网站简介 | 联系我们 | 网站投稿 | 友情链接 | 意见反馈 | 信息纠错 | 推广合作 | 合作伙伴
Copyright@2010-2014 三秦游网(陕西文化旅游网)
WWW.SANQINYO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