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遍三秦大地从三秦游网开始>> | 三秦游首页 | 意见反馈 | 天气预报 | 网站投稿 | 上传图片 | 资源搜索 |
金秋十月,白于山区层林尽染,硕果累累,瓜果飘香。行走在白于山区的乡村道路上,映入眼帘的是广袤的田野和丰收的景象,金黄的玉米、饱满的谷穗……玉米收割机的轰鸣声和群众收获时的欢笑声,成为秋收的主旋律;在温室大棚和农户家中,处处可见长势喜人的蔬菜和堆满院子的谷物。收获的果实被送进农家入仓,村民们脸上挂着笑容,幸福的憧憬涌上心田……
10月27日至30日,记者走进靖边、定边部分白于山区村庄,切实感受到深秋季节村民收获时的喜悦之情!
抱着金灿灿的谷穗,丰收的喜悦挂在脸上。
王天铃帮女儿收获地里的萝卜。
农忙时劳作的夫妻二人。
大型玉米收割机作业忙。
“金蛋蛋”让山区群众露出笑脸。
感受着农忙闲暇时的悠然。
66岁的王金芳帮儿子采摘香菇。
在白于山区,收购市场处处可看到村民忙碌的身影。
家家户户收秋忙
在靖边县席麻湾乡羊圈湾村宽阔的平地上,74岁的田根芳老人手中挥舞着“木锨”在扬场,麻子中的灰尘等杂质在风的助力下飘了出去,不一会儿场上便堆起了干净的麻子。虽然天气有了一丝凉意,但依然挡不住老人秋收的喜悦。田根芳虽年纪较大,但还是心疼儿子田怀斌秋收太忙,便主动承担起了打场的任务。对干了一辈子农活的老人来说,扬场是信手拈来的农事。“村里收割的农机具变化很大,原来一人每天能收一亩地庄稼,现在机器一天就能收几十亩,加之植树造林使这里的风沙减少了,吃水也方便了,户户有了自己的水井。”闲余时间,田根芳聊起了村里的变化。
同样,在靖边县镇靖乡芦西村的一处庄稼地里,59岁的王天铃正帮着女儿收地里的萝卜。在冰凉的土地上,王天铃一坐就是两个多小时,身边堆起了一堆堆的萝卜。今年是萝卜的丰收年,每亩可产9000斤左右,由于女儿还有大棚的活要干,所以两亩的萝卜就由她来帮忙了。“每年五谷杂粮和萝卜能收入2万元,加上两个蔬菜大棚的收入,年收入可达10多万元。虽然秋收很忙,但看着儿女们的生活一天比一天好,再苦再累也值!”王天铃笑着说。
在芦西村一个种植黄瓜的大棚里,王天铃的女婿白宇龙介绍,集中建设的13座日光温室大棚分属6户村民,2009年建成,主要种植葡萄和蔬菜,这是芦西村两三户有大棚种植经验的农户带动起来的,农户每个大棚投资2万元,其余资金由政府补贴。村里不再是一片望不到边的农田,而是点缀着温室大棚的美丽乡村。
农机收割效率高
行走在定边县杨井镇的路上,听见田间传来机器的轰鸣声,走近一看,原来是大型玉米收割机正在收获成熟的玉米。昔日靠人力收秋的白于山区群众,现在是收割机在田间任意驰骋。
刘渠村现年54岁的马占富家种了20多亩玉米,儿女们常年在外务工,只有秋收时才都回来帮忙,但今年有了大型收割机,老两口和工人们只需把收割好的玉米装袋就行了,既省时又省力。“去年靠人力收玉米,每人每天只能收一亩地的玉米,加上砍秸秆、搬运等农活,成了收获中的‘烦恼’,所有的玉米收割要忙上一个星期左右。今年有了农机作业,让原本需要3人7天完成的工作量,现在只需两个小时就可完成。收好的玉米通过三轮车直接运回家,儿子们也不用专门回来帮忙了。”马占富说。
记者在玉米地看到,一台大型玉米收割机正在玉米地里来回穿梭,不一会儿,一片片成熟的玉米秸秆就被整成了平地,金黄色的玉米从机器一侧倒了出来,装进了一旁打开的口袋里,至此,收获玉米才基本完成。随着农业机械的推广,村民们有了更多的时间去享受生活,用当地的一句话说,就是“再不用整天被绑在这庄稼地里”。
帮助马占富收割玉米的是来自定边县红柳沟镇的赵永贤。忙完自家农活后,赵永贤干起了给别人收割玉米的“营生”。“购买农机共花了29万元,自己付了21万元,其余全部来自国家的补助。”赵永贤笑呵呵地说,帮别人收割玉米按每亩70元的费用收取,每天可收割60余亩,农忙时生意能持续一个多月,按照这样计算,只要两年就能将购买农机的成本收回。
三兄弟的“蘑菇梦”
凭着食用菌栽植技艺,李明虎和弟弟李明龙、李明雷一起培育蘑菇,经过4年的摸索和实践,让食用菌走出了新市场。
在靖边县席麻湾乡大沟村农村食用菌标准化栽培示范园大棚里,66岁的王金芳正在采摘成熟的香菇。当天,这些食用菌将运往靖边县城的批发市场,每斤可卖到8元左右。老人一边干活,一边讲起兄弟三人创业的过程,脸上露出幸福的笑容。老人说,由于三儿子李明雷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任教,主要研究食用菌等菌类,这为家里发展大棚蘑菇提供了技术保障。后来大儿子李明虎、二儿子李明龙便开始栽植蘑菇,日子一天比一天红火,心情也舒畅了。
李明虎三兄弟经营的大棚发展了,全家也富裕了,但他们没有忘记乡亲们,成立了专业合作社,采取“统一菌株、统一制袋、统一出菇、统一加工”的管理模式推广到周边农户,进行食用菌标准化栽培与示范。
秋天,是一个收获的季节。在白于山区的采访中,我们不仅感受到田间地头群众的喜悦心情,更听到温室大棚里传出的朗朗笑声。白于山区群众的幸福生活,就挂在这一张张笑脸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