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徐霞客游线标志地认证工作正式启动。专家团队将在3年内对400年前徐霞客游历过的代表地进行考察认证,形成一条徐霞客游线,然后申遗,并希望在申遗的过程中推动对徐霞客游线文化遗存的挖掘和保护。
作为中国第一“驴友”,徐霞客成为中国旅游“形象代言人”自然当之无愧,而将《徐霞客游记》开篇日定为中国旅游日也无可厚非。倘若旅游相关部门要针对徐霞客的旅游线路进行开发,也可算是一桩丰富旅游资源的好事。抑或有志者要对徐霞客一生游历之路进行文化考察,那更是一种精神掘古,值得提倡。
然而,把《徐霞客游记》能带来的所有好处揉在一起,捏碎,重新整合,再以“申遗”的面目示人之后,整个事情就变了味。不仅显不出美好,还让人觉得怪诞,更经不起推敲。套用现在流行的一句短小精悍的否定性评语,“这不科学”。
要说历史名人在山河大海间留下了开拓性的足迹,那么郑和下西洋、鉴真东渡的路线也可以申遗;要说一段艰险旅程铸就了传世典籍,那么法显西行、玄奘取经的路线也可以申遗;要说几十年专注于某项学科进行系列探索彰显了人文精神,那么郦道元考察水文,甚至李时珍尝遍百草的路线,是不是都可以申遗?
也许受丝绸之路、大运河申遗的启发,徐霞客游线申遗的推动者认为以“路线”为脉络穿起整个宏大图谱是个时髦而且高大上的构想。但是形式可以模仿,本质无法复制,精神气质层面的东西,学不好就成了东施。丝路联结长安、河西走廊乃至地中海各国,那一条条实在的路以及沿途风景遗迹,是古代中西经济和文化交流的见证者;大运河纵贯南北,沟通五大水系,不同河段及沿线区域,是中国工农业经济发展的参与者。一个古往,一个今来,都沧桑了时光,雕琢了岁月。
虽然徐霞客游线也可以由一个个具体的地点连接而成,但对于今天来说不外乎就是一条古代旅行发烧友走过的旅游路线。然而徐霞客旅行的意义实际上更在于科考,从文化层面上讲,他留给我们的是地理学成就,而这种成就必须置于特定的时空。今天,我们旅行大多不会选择基本依靠徒步跋涉去历险,我们更有各种现代技术手段,来克服地理考察过程中的困难。将徐霞客游线置于今天,线路本身已经难以和文化神髓挂钩。我想,所谓“不科学”,应该正在于此。
另外,假若徐霞客游线申遗成功,到时一路飙升的门票一定会影响到那些“穷游”的“当代徐霞客”。这就连游历本身都难以保障,还谈什么游线之外的文化内涵?
编辑:秦人
关键词:正文及列表页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