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遍三秦大地从三秦游网开始>> | 三秦游首页 | 意见反馈 | 天气预报 | 网站投稿 | 上传图片 | 资源搜索 |
焕发土地新活力迎来美好新生活
——榆阳区赵家峁村土地入股兴农致富纪实
初冬的榆阳山区寒气逼人,但余兴庄办事处赵家峁村村民张春相的心却十分火热。只见他不停地穿梭在塑料大棚里,一会儿忙着采摘成熟的彩椒,一会儿又来到草莓棚锄草,“往年天太冷,没办法在外边打工,就只能闲着。一年到头全家总共攒一万多元,紧张得很啊,今年就大不一样了。”张春相兴奋地说。
今年,赵家峁村建起了农业专业合作社,村民们以自己的土地作价入股,发展起了设施蔬菜水果产业,村民们都为合作社打工,既能挣工资还能分红。“今年,我一个人就能挣三四万。不用出门打工就赚钱了,而且地还是自己的地,这种做法挺好的,我支持。”张春相和村民们收入都有了提升,预计全村人均纯收入8000多元。
立于山头上,昔日属于164户农家的多种农作物交错种植的土地,如今被统一规划种植的蔬菜、水果大棚所占据,成片成带,生长茂盛,产业规模效应正在显现,沉睡的土地正在焕发出新的活力。
基础设施大变样 群贤汇聚谋发展
赵家峁村是典型的黄土丘陵沟壑地貌,完全靠天吃饭,贫瘠的土地一年到头也产不出多少粮食。为了生活,全村约有三分之二的人外出打工,只留下老弱病幼在没有期盼的日子里过生活。
“周边的村子都在修路,大家和我都很羡慕,可实在拿不出钱来。”该村原村支书赵德华介绍,2012年前,村里人均纯收入只有3000多元,是名副其实的贫困村,村里连一条像样的水泥路都没有,稍微下点雨就没法走。
外出谋生的赵家峁人不乏成功者,赵德华找到了其中一位张社平寻求帮助。张社平二话没说,拿出45万元帮助村里修好了通村油路。“张社平是个热心人,他亲自来找我,商议怎么才能让大家致富。”赵德华说。
余兴庄办事处副书记左林飞是该村现任的带片干部,参与并见证了村子的巨变。他说,在张社平的带动下,村里外出的能人纷纷慷慨解囊,两年的时间里共投资80多万元,建起一座桥梁,新修了村委会阵地,成立了红白理事会,全村基础设施建设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村子要发展,没有好班子不行。”左林飞说。看到张社平的热心和能力,村民们都很信任他,于是2013年,在全体村民代表大会上选举他为新一任村支书,赵德华担任副书记。为了让村子能尽快发展起来,村委会专门成立了一个议事小组,邀请村里有威望、眼界宽、作风正派的村民担任,议事小组经常聚在一起商讨致富路子,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一心一意搞发展。
“看到家乡人生活水平仍停留在20年前就心急,现在有人带头,我也要出份力。”外出能人张春来就是议事小组的一员。
土地入股模式新 产业发展劲头足
赵家峁村土地分散在山峁之间,支离破碎,严重制约农业和农村发展。“这些小块的地,再怎么种也不可能致富,咱要干就要整合起来干。”张社平的话道出了土地流转谋发展的路子。
怎么整合呢?怎么能让村民从土地上获得收益呢?经过村委会和议事小组多次商讨,将土地作价入股这一在榆阳区乃至全市都新颖的模式被确定下来。村里成立榆阳区红雨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和榆阳区金润园农业专业合作社,农民以每亩土地每年100元的价格入股,一次性流转十年,有能力的还可以现金入股。最终,全村村民都加入了合作社,成为股东,合作社发展基金430万元,流转土地960亩,以“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发展。
合作社成立后,村里邀请北京的规划公司和区水利局进行产业规划,设计了新农村建设、设施农业区、高标准农田和生态经济区四个板块。作为产业核心,村里整合土地,将几座山头推平,集中连片,建设设施农业区。建设期间,村民们都在工地上打工,一天工资100元,于是,很多人都不外出打工了。“几乎每个人都在这里打工挣钱,忙的时候还得雇人呢。”张春相说。
如今,村里的设施农业区的面积已达到300亩,其中露天葡萄100亩,油桃50亩,从山西引进防冻核桃50亩,有33个日光温室和拱棚,主要种植油桃、樱桃、香瓜等时令水果,一个棚今年可收入6万多元。此外,还建有养殖区,计划一期养羊2000只。
“今年的葡萄产量特别好,市果业办的领导夸赞说最好的葡萄在赵家峁,其它水果也很畅销。”左林飞说,今后,时令水果销售不主要依靠市场,而是依托榆阳区杏树红叶文化旅游,发展大棚采摘旅游,经济效益会更好。
“做梦都没想到,咱这土地能种出这些好东西,我入股的土地和钱肯定不会打了水漂。”正在大棚里劳作的村民刘宏伟乐呵呵地说,自己年龄大了,以前打工都没有好去处,如今有了合作社,既能干活还能照顾家,再也没有后顾之忧了。
“土地入股的模式是符合国家政策的,事实证明,赵家峁村的模式有利于产业发展。”据左林飞介绍,自从实行新的模式发展以来,赵家峁村人人有事干,人人干劲足,精神面貌焕然一新,预计明年就可实现分红,村民脱贫致富指日可待。
先兴产业后建房 幸福生活比蜜甜
在设施农业区的山坡下,赵家峁人还居住在20多年前的砖窑或者土窑里,人畜不分离,环境条件差;而山坡上,一座座二层小楼已经拔地而起,这里就是赵家峁村的新居。
“有了产业支撑,我们才能将山下的人搬上来住,不然农民也待不住啊。”左林飞告诉记者,正是有这样的认识,当产业发展起来后,2013年,村里通过京津风沙源二期治理项目生态移民工程,采取国家补贴,农民自筹5-7万元的形式,根据每户人口比例,建设144平方米和176平方米两种户型新居,其余工程费用全部由张社平出资。
“期盼着能早点住到新房。”这是采访中,所有村民的心声。据了解,该村新居建设还专门规划了养殖区,设计了门前庭院,预计明年7月份交房,户户有份。
未来,赵家峁村还打算用3—5年的时间规划建设高标准农田,达到人均不低于2亩,最终实现高标准农田近2000亩。生态经济区建设也明显加快,全村1500多亩杏林,红叶飘动煞是好看,“我们还在山上栽植了枫树、松树、杏树和其他很多树种,秋季来看,七彩斑斓,我们称为七彩树。”左林飞指着不远处的山头介绍道。
虽然此时处于冬季,无法重现七彩树的美好,但记者相信,春回大地,赵家峁村人的生活也会像七彩树一样,越来越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