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遍三秦大地从三秦游网开始>> | 三秦游首页 | 意见反馈 | 天气预报 | 网站投稿 | 上传图片 | 资源搜索 |
心理拓展训练
歌咏比赛
腰鼓社团
机器人社团
钢琴课
近年来,随着榆林区域中心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特别是鼓励农民工进城、15年免费教育等政策的实施,使得榆林城区人口数量急剧增加。10多年前,榆林城区常住人口不足20万人,目前已增长至70余万人,城区学校数量不足、布点不合理、标准化程度低等问题凸显,特别是“上学难”和“大班额”等问题,成为群众最为关心的问题,也成为困扰榆林教育良性发展的突出问题。
为了适应榆林区域中心城市发展的需求,有效缓解城区教育资源的供需矛盾,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榆林市委、市政府大手笔实施“百亿教育强市工程”,全面启动榆林城区学校建设项目。“十二五”期间,在榆林城区新建、改扩建42所中小学、幼儿园,2011年全市教育工作会议后又调整为45所,建设总投资约41.66亿元,其中计算土地市场价值总投资约116.9亿元。45所学校全部建成投用后,将新增学位62520个,其中高中18390个、初中11700个、小学27660个、幼儿园4770个。
45个项目将投入使用
5年时间建设45所中小学和幼儿园,这在榆林教育史上前所未有,这项工程也是近年来全市财政投入最大、集中建设学校数量最多、项目建设进度最快、直接受益面最大的一项实实在在的惠民工程,更是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加快建设教育强市步伐、推进榆林教育现代化的重大举措。
截至目前,45个项目全部开工建设,34个已投入使用,其中新建学校28所,改扩建学校6所,累计为榆林城区新增教学班912个,新增学位42090个。新建的学校均按照或高于省级标准化学校的建设要求,配齐了教学和生活设施设备。剩余的11个项目,当前主体完工6个,5个项目正在建设阶段,预计2015年秋季以后全部投入使用。
科学规划合理布点
“十一五”期间,榆林新建了实验小学和高新区一小,迁建了榆林中学,增设了市十中、十一中。通过改制设立了市八中、实验中学、育才中学共8所中小学。同时,市区两级财政每年出资5000万元,新建了7所中小学。“十一五”末,榆林城区学校数量增加至小学22所、初中7所、高中9所、幼儿园2所。但城市人口的急剧增长,使榆林城区出现了部分学校班额严重超大、优质学校择校就读压力大、城区教育资源供不应求等突出矛盾。
进入“十二五”后,榆林市坚持大手笔规划、高起点运作,先后印发了《关于加快建设教育强市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决定》《关于进一步加大教育投入的意见》《关于印发榆林城区学校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等6个重要文件,明确了榆林城区学校建设的时间表和路线图。
目前,榆林城区较过去增加了10所幼儿园、14所小学、4所中学。规划新建的学校覆盖了榆林主城区、东沙片区、西沙片区、南郊片区、高新区、西南新区及中心商务区,纵横交错的学校布局,实现了学校建设与城市发展相适应、学校建设为城市发展服务的目标,解决了群众“就近入学”的需求。
确保工程顺利实施
一下子要建这么多学校,最难之处在于落实建设用地。榆林市委、市政府多次召开协调会,在人口集中、交通便利的中心区域和黄金地段,落实建设用地2224.64亩,其中2011年落实545.21亩、2012年落实686.75亩、2013年落实992.68亩。45个建设项目中,除去7个改扩建项目,其余38个新建项目按市场价估算,土地价值总额达78.86亿元。市、县(区)统筹兼顾,采取国有土地划拨、统征统管的办法,实际支付征地补偿费3.58亿元,节约资金75.28亿元,从根本上解决了“征地难”的问题。
有了土地,接下来就是建设资金的问题。榆林市委、市政府积极发挥公共财政的保障和促进作用,概算投资116.9亿元(榆阳区46.29亿元,横山县5.15亿元,高新区30.82亿元,市财政34.67亿元),集中用于榆林城区学校建设。该项工程的投资,相当于“十一五”期间全市教育事业投入的三分之二。即便是在去年以来,榆林经济形势非常严峻的情况下,各级、各部门也本着目标不变、标准不降、力度不减的思路,优先保障建设资金,确保了工程建设的顺利实施。
完善措施实现教育公平
学校建好了,教育公平是群众最为关心的问题。今年秋季,榆林城区小学新生入学实现了重大变革,按照“面试、就近、划片”的原则,通过网上预约的方式报名,对非城区户籍适龄儿童进行电子摇号派位,派位由系统随机选出的适龄儿童家长进行操作,最大限度地保障了公平、公正,保证每一个孩子都有学上,保障适龄儿童公平、公正地接受义务教育。同时,“大班额”问题也得到了有效缓解,由过去的平均班额70至80人,降至目前的50人左右,最大限度地实现了教育公平。
8月17日,在电子摇号派位现场,家长代表刘小军说:“今年这个办法太好了,我是来榆林打工的,以前还担心孩子念书成问题,像今年这样公平、公开,我们就不用求人,孩子也能上学,而且是在家门口上学,真是太好了,希望好政策能一直实行下去。”
今年秋季,榆林市已逐步开始实行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制度。城区新建学校校长通过竞聘上岗,同时鼓励城区优质学校中层领导和副校级领导,竞聘担任新建学校校级领导,采取新老学校划片结盟的办法,将优质学校的部分教学骨干,交流到新建学校和其他薄弱学校任教,全力提升新建学校教学水平,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均衡发展。
榆阳区教育局局长刘巨广说,今年榆阳区跨校交流的教师达到58人,其中有7人由城区学校交流到农村学校。未来几年,这一数字还会进一步增加,在教育资源的不断扩充下,相信榆林城区教育的公益性、普惠性将更加凸现。
硬件一流突出特色教学
随着榆林城区学校建设进展速度的不断加快,各学校的配套设施都迈开了现代化步伐,办学特色日益突出。
11月14日,记者参观了我市新投入使用的几所学校,学校的硬件设施一流,走在了全省前列。在高新区五小,当天下午恰逢课外活动日,记者看到,操场上孩子们列队跟着老师学习打腰鼓;音乐教室里,班里每位同学人手一架电子琴,跟着老师学习弹奏曲目;校园电视台演播室灯光明亮,学生主持人在老师的指导下朗读;发明室内,同学们两三人为一组,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物理实验,探寻灯泡发光的秘密;在隔壁的另一间教室里,四五个同学围在一张桌子上拼接机器人模型;舞蹈教室内,学生们身着整齐的舞蹈服,站在大镜子前练习基本功……
此外,每所学校基本都拥有塑胶操场、室内体育馆。有的学校根据教育教学特色,还配备有不同的教学设施,高新五小和高新完全中学都有专业的心理健康老师,高新完全中学还配备了标准化的游泳池……
榆林高新区教育局局长刘鑫全说,除了硬件设施建设外,高新区还立足长远,打造“五高五新”的高新教育模式,即规划高起点、建设高标准、办学高品位、发展高目标、教育高质量,发展新思路、课堂新模式、教育新形象、管理新体制、工作新气象。
榆林市教育局副局长樊小兵表示,下一阶段,榆林市还将不断加快教育强市步伐,根据城区学校建设的时间表和路线图,立足榆林建设百万人口区域中心城市的战略部署,按照“双高双普”的总要求,一方面加快标准化学校建设步伐,逐步缩小校际硬件差距;另一方面利用好现有政策,科学规划、合理布点,特别是要加强公办幼儿园的建设,以此形成榆林城区学校建设的长效机制,真正把好事抓实、把实事抓好,最大限度地实现教育公平,让更多的老百姓享受到优质的教育。
文/本报记者刘予涵图/本报记者庄晨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