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遍三秦大地从三秦游网开始>> | 三秦游首页 | 意见反馈 | 天气预报 | 网站投稿 | 上传图片 | 资源搜索 |
作为思想文化的火种,文艺作品如何反映人民的心声?作为时代前进的号角,文艺工作如何引领社会的进步?习总书记10月15日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对文艺的时代命题作出了掷地有声的回答。“引领时代风气,文艺不能迷失价值方向;塑造民族之魂,文艺不能远离人民生活。”总书记的讲话犹如春风化雨,既让人觉得亲切温煦,又使人精神一振。
总书记深刻分析了文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中的重要作用,精辟阐述了文艺“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方向,明确提出了文艺弘扬“中国精神”的历史使命,为新时代条件下的文艺工作划定了基本遵循、为文艺工作者标注了价值航标。如果说72年前的延安文艺工作座谈会开启了人民文艺的新纪元,那么,72年后的今天,习总书记主持召开的文艺工作座谈会则是新时期文艺工作的指路明灯,必将引领文艺工作实现新跨越。
通过认真学习,结合日常工作,我们形成了三点体会:
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泉,也是文艺创作的永恒主题。“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总书记深刻阐述了文艺与人民的关系,重申文艺创作的人民取向,定位文艺发展的人民坐标,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那么文艺的价值取向和主心骨在哪里?在于人民。首先,人民需要文艺,文艺是人民生活的精神食粮。其次,文艺需要人民,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人民既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历史的见证者;既是历史的“剧中人”,也是历史的“剧作者”。第三,热爱人民才能创作出好作品。总书记强调:“对人民,要爱得真挚、爱得彻底、爱得持久。”著名诗人艾青曾深情地说:“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有炙热的爱,才能写出优秀的作品,才能经得起时间和人民的检验。
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必须多出精品力作。艺术创作是一种艰苦、繁重的脑力劳动。每一部优秀作品的创作过程,都是艺术家超越自我、求新探索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仅需要胆略、信心、毅力和激情,需要智慧和进取精神,还需要生活的体验和积累。因此,文艺创作必须尊重艺术规律,克服急躁情绪,防止急功近利,按规律办事;要有“十年磨一剑”的思想准备,沉下身、稳住神、静下心,在实践和生活中汲取营养、获得体验、挖掘素材,表现人民群众鲜活的思想和真实的情感,努力追求和实现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的统一,真正做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
文艺要接地气,要靠内容和表演来打动人,而不能靠规模、舞美、灯光等来赚吆喝。文艺作品是为社会和大众服务的,任何时候都要提倡节俭、避免铺张,不能因为经济发展了,就唯恐演出规模不大、参演人数不多、舞台效果不震撼。文艺院团要不断推出自己能“排得起、演得起”,老百姓也能“看得起”的优秀剧目。那种为吸引观众眼球而刻意营造的大场面、大制作,如果没有相应的内容和艺术水准来支撑,就只能是徒有其表的空壳子,最终必然会被观众和市场抛弃。
学习贯彻总书记的讲话,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排演群众和市场接受、艺术内容好、能走出去的剧目,这样才能接地气,得到广大群众的认可和喜欢。一方面,要通过不断推陈出新,使老戏出新意,经典更精彩;另一方面,要紧跟时代变化,编排演出能吸引人打动人、能触动观众深度情感、能适应新一代观众欣赏口味的现实题材新剧目,让新戏深入人心。省戏曲研究院近年来推出的现代戏“三部曲”既叫好又叫座,享誉全国,很受欢迎,看后令人感动。其中,《西京故事》以城镇化为背景,揭示了农村人进城后与城市社会之间的矛盾碰撞,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转型期的社会变迁和人物命运,内涵深刻,深入人心,观众都能从剧中找到自己的影子,从而一次次被打动,忍不住感动落泪;许多大学生看后也纷纷叫好,感到深受教育和启迪。该剧之所以能成功,就在于内容好、接地气,能够触动观众鄙恶向善的深层感情。换句话说,文艺作品只要动人心、沁人腑,就自会迸发出强劲的生命活力。
习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对文艺界寄托了无限希望,也为我们增添了加快文化强省建设的信心和力量。国家的强盛,离不开文化的支撑;民族的复兴,必然伴随着文化的繁荣。“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当前,我省文化建设正处于加快发展的重要时期。作为文化大省,我们有基础、有潜力、也有条件在文艺创作上多出成果、大放异彩,实现文化强省的建设目标!为此,我们一定要认真贯彻落实习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加倍努力工作,为建设文化强省和实现我省文艺大发展大繁荣贡献力量。
(作者单位:省政府办公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