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遍三秦大地从三秦游网开始>> | 三秦游首页 | 意见反馈 | 天气预报 | 网站投稿 | 上传图片 | 资源搜索 |
忙完了一天的农活,天黑下来,老何匆匆地吃过晚饭,照例走进房间把灯亮起,坐在桌前一字一字地写起来。这晚他写的是“农耕实用技艺”,是他“乡村文化风俗实录”系列资料的一部分。
我认识的老何名叫何玉富,今年61岁,是福建省光泽县止马镇岛石村大坑自然村的一位老农民。他面色黧黑,高瘦身材,斑白头发,平时站在那里都好像是在思索什么,让人一看到就知道是个生活经历丰富的人。最近几次见他,他总是说起自己在编一套叫做“乡村文化风俗实录”的书,为的就是要留住乡村文化的记忆。
乡村文化的“活百科”
老何在大坑村乃至止马镇都是名人,因为他懂得多,会得多,就像乡村文化的“活百科”。
小时因为兄弟姐妹多,家里贫困,老何只读了三年半书就辍学了。那年他才11岁,就跟父亲学做农活。老何的父亲是个远近闻名的能人,会种地,会写毛笔字,会打算盘算账,会中草药治病,懂农村所有的婚丧喜事风俗。因为天性好学,老何从小耳濡目染,从父亲身上学到了不少东西。17岁那年,他在生产队当了会计和记工员。19岁去当兵,在部队里他开阔了视野,参加了文化培训班,三年的军队生涯让他在文化和各方面素质提高了很多。回来后村里小学没有老师,村领导找到他,让他去教了三年书。
老何家住在村里最偏僻的大坑自然村,家有4亩田,分成77块,都是巴掌大的田块,但他很用心,懂得结合传统和现代科学来种地,做得一手好农活,所以收成不比人家差。为了补贴家用,老何除了平时忙田里的农活,闲时还做豆腐、做酒、做粉干卖,有时还替人杀猪,榨油。因为会做油漆工、会织布、会看草医、会唱山歌、会讲故事、会编家谱,以及做各种土产生意,因此村里人有事都喜欢找他。至于婚丧嫁娶,更是少不了老何的主持。如今走进村子,就能发现大部分人家门口的对联也都是出自老何的手笔。提起农村百工,老何总是会自豪地说一句:没有啥是我不会的。
把实践凝成经验
“不仅要会做,还要能总结经验,做到最好”是老何一贯的做事原则。因此,在几十年的人生经历中,他注重观察,注重交流,注重思考,积累了不少乡村文化技艺的知识。如他从犁田、播种、育秧、施肥、中耕等都很有讲究,田种得比人家好。特别是二十四节气用得滚瓜烂熟,老何认为古人总结的二十四节气歌很有科学道理,他一一揣摩,根据当地实际,得出自己的见解来安排农活。“清明没有雪,谷雨没有霜”,当地确是这样的天气,种什么可以早筹划。“立夏种籽播,秋收谷打箩”,告诉人们抓紧播种,到收成时就产量高。“夏至栽禾,不够鸡磨”,是说大田迟了节气移栽,收成就会很少。“寒露前三天没得割,后三天割不完”,说是节气前三天谷子还不够饱满,后三天多了几天太阳晒就成熟饱满了,就要抓紧时间收割。老何总结的这些,解释起来都非常有道理。
除了种田的道理,其他的农活和生活经验老何也很有一套。他讲起古老的舂米、榨油技术,一一讲解其中的要领,让人感到处处有学问。就连农家每天吃的“捞饭”,他也从饭甑底部制作、捞米时间、火候掌握,最后关键用竹筷捅底透气蒸熟等,来讲其中的“诀窍”。还有做腊肉、包文子、打糍粑、擂擂茶、制仙草糕等,他都能做能说。他很会讲古,可以一口气讲几十个民间故事和笑话。比如“韩何姓不成亲的由来”、“荷村村名的来历”、“岛石村的官帽石”、“光泽耕牛为什么不用绳”等。还有山歌对唱,他小时跟叔叔做农活时学的是当地汉族歌谣的一类,他可以唱得比较完整和传统。办婚丧喜事的各种风俗是民间一代代传下来的,有很多讲究,老何不但知道流程,还能说出缘由。还有草药治蛇伤、治烫伤等,他也有自己独特的方法。
留住乡村文化的记忆
近些年来,农村发展变化很大,许多传统的农业生产和生活方式在改变。而古老的乡村文化技艺,特别是农耕生产技艺,传统手工艺、小吃制作技艺,还有口耳相传的东西,更是在不知不觉中渐渐消亡。这种变化让老何感到很是可惜。他总是叨念:“传统的技艺是农村几千年传下的宝贵财富,是人们生产生活必不可少的东西,也是乡村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是乡村人记忆的乡愁,不应当让它消失,应当有人总结,继承下来。”
于是,为了留下这些传统,老何开始凭着记忆记录。为了便于分类,他把内容分为传统农耕实用技艺、手工技艺、民间故事、汉族歌谣、小吃制作、风俗习惯等,一类一个本子,作为“乡村文化风俗实录”系列。老何说,这是个大工程,所以他的做法是列出要写的目录,然后一天写一点。他告诉我,现在他已经写完了民间故事部分,正在写农耕实用技艺,全部写下来会有上百篇。
有些技艺因为长久不用已经被淡忘了,或记得不那么清楚,老何便不断地回忆,或者去找一些村里的老人一起探讨,让大家帮助充实完善。还有些比如榨油、棕衣制作等技艺,虽然现在已经很少看到,但老何还是会去了解。一些旧的风车、石磨、石臼、箩筐和饭甑、勾桶、火笼等农村生产生活用具,老何也完整地保留在家里。他说,等以后有机会了,就搞个农耕生产和农用生活用具的展览室,唤起人们乡村文化的记忆。
老何总是说,自己虽然文化不高,但现在每天仍然坚持看书看报来充实自己。写的东西也许粗糙,但他会坚持写下来。现在,他白天劳动,晚上写作,就连外出做工时也不放下。如今,他写山歌、民间故事、乡间人文风俗等文章已有近百篇发表在县报上。老何说:“我做这些不为别的,只是希望能让这些乡村文化记忆中的乡愁复活,守护和传承好这些乡村文化独有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