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遍三秦大地从三秦游网开始>> | 三秦游首页 | 意见反馈 | 天气预报 | 网站投稿 | 上传图片 | 资源搜索 |
编者按:2012年1月,富平县被农业部认定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2013年5月,再次被农业部、财政部等部门认定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农业改革与建设试点示范区。两年多来,富平先行先试,积极破解制约现代农业发展的瓶颈,在规模经营、资金项目整合、融资创新、保险服务等方面均取得了新突破,为全市乃至中西部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了可复制、可借鉴、可推广的“样本”。
生产经营规模小、投入分散、融资难、保险发展滞后等问题,是制约现代农业发展的瓶颈。作为全国21个农业改革与建设试点示范区,富平县先行先试,以特色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为抓手,以适度规模化经营为途径,以培育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为关键,以发展优质高效、生态安全为方向,以促进农民增收为目标,综合运用财政、金融等手段,培育形成了一批粮食种植大户和家庭农场,部分新型经营主体实现了无抵押贷款,政策性保险覆盖面大幅提升,项目资金整合使用机制初步形成。探索出了一条促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新路。
土地流转
一样的土地,不一样的收获
36年前,冒着坐牢的风险,安徽小岗村的村民私自承包土地经营,由此拉开了我国农村土地承包到户的序幕。然而,当初谁也无法想到,36年后的今天,在城镇化大潮的推动下,有的农民又选择回到土地集中的“老路”上来。但是,与之前农村公社“吃大锅饭”不同的是,这次通过土地流转方式而形成的“集中”却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大势所趋。
“发展现代农业,必须牵住土地流转这个‘牛鼻子’”。富平县农业局局长杨新房说,推行土地流转是现代农业的基础,牵住了土地流转这个“牛鼻子”,就找到了推进现代农业的“金钥匙”,才能为建立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的农业经营新体系奠定基础。
为顺应生产力发展和群众需求,富平县不断探索土地流转新方式,加快土地流转,通过宣传引导、典型示范、行政组织、政策激励等方法,引导分散经营向适度规模经营转变。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采取流转、租赁、返租倒包、托管等方式,使土地向优势产业聚集。建立了县级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在留古、南社、城关等镇建立了土地流转指导服务站。截至目前,富平县粮食规模化经营面积已达19万亩,占75万亩粮食总面积的25%,种植业适度规模经营比重达到40%以上,畜牧业适度规模化养殖达到70%以上。
“让土地向大户手中集中,发展现代农业,能使土地发挥出最大的效益、让老百姓得到更多的实惠。”富平县齐村镇涝池村村主任李金贵说,近年来虽然国家对粮食种植提供了收购保护价,但随着人工成本和农药化肥成本的增加,分散小规模的经营方式已无法让农民盈利。因此,实行土地流转后,农民既可以从出租的土地中获得租金,又能从土地上解放出来,外出打工或经商增加收入。种粮大户由于规模化经营,利润可观,土地流转自然就受到了大多数农民的欢迎。
“以前在家种几亩地,累死累活的一年下来也挣不了几个钱。现在把土地流转出去了,每年按时给租金得一份儿钱,去给种粮大户打工挣一份儿钱,现在领着‘双薪’呢。”富平县宫里镇农民王彩云高兴地说。
富平县宫里镇桥南村村民张军奎告诉记者,去年他流转了200多亩土地种植小麦,今年小麦收成较好,亩产达到1000多斤,按照协议价以每斤1.43元卖给陕富面业,纯利润有七八万元。
培养新型经营主体
让农民当起了“甩手掌柜”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烈日当空的正午,农民仍然在田里艰辛劳动的景象在唐代诗人李绅笔下,成为了流传至今的千古名句。而如今,这样的景象在富平悄然发生着变化,专业合作社、种植大户、家庭农场、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采用机械化“一条龙”的种田方式,让农民当起了“甩手掌柜”。
如何调动主体的积极性,让他们唱主角?富平县不断加大专业合作社、种植大户、家庭农场、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力度,出台奖励政策,鼓励新型经营主体自筹资金改善农业基础设施条件,出台《家庭农场认定管理办法》,对家庭农场的申报、认定和扶持进行规范。逐步改变过去“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的传统农业经营模式,形成了以龙头企业带动、合作社组织、种植大户和家庭农场为主要特点的多种生产经营主体共生的现代农业发展格局。
“新型经营主体加上农业社会化服务,是构建农业经营体系,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核心路径。”富平县农业局副局长成稳敦说,富平县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核心内容,就是大力扶持农民合作社、种植大户、家庭农场、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积极构建“龙头企业+合作社+种养大户”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由龙头企业、合作社为农民提供种植养殖社会化服务,带动农民发展适度规模种植养殖业,实现农业的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发展,提升农业效益。同时建立了九大农机专业合作社、九大植保专业合作社、水利设施管护新机制的新型社会化服务体系框架。
富平县科农果业专业合作社,是一家专门为种植大户提供服务的合作社。2013年合作社集中连片流转土地10430亩,按照农户流转原价发包给百亩以上种植大户,通过统一品种布局、统一技术管理、统一农资使用、统一病虫防治、统一机械操作、最终订单收购,完成了从种到收到销的全程社会化服务。
“以前种七八亩地,把人累得不行,现在300多亩地,一个人就能轻松经营。”富平县王寮镇南董村的王东运说,去年他承包了科农300多亩土地种植小麦,缴纳了每亩800元的土地承包费后,由合作社组织专人耕种、管护,他就成了“甩手掌柜”。由于管护专业,今年小麦亩均增产200斤左右,加上投入上每亩节省的100元,以及良种回收时每斤多出市场价的一毛钱,光夏粮今年一亩地净落400元,300亩地就是12万元。
富平县科农果业专业合作社理事长仵继刚说,合作社通过大集团采购,主要挣的是农资差价。直接从厂家大批量采购农资,省去了中间环节,可以有20%左右的利润。将这个利润的50%左右让利给大户,大户会自觉自愿使用合作社提供的农资,从而实现“双赢”。流转的土地越多,加盟的大户越多,合作社的利润也越丰厚。
截至目前,富平县有50亩以上的种植大户800多户,200亩以上的合作社、家庭农场等130多户。
整合项目资金
让多个渠道进水,一个龙头放水
农业设施装备、农田水利等公共建设、奖励补贴……每一项都意味着大量的资金投入,钱从哪儿来?
“过去,涉农资金使用存在建设规划不统一、自我设计、各自为战的现象,就像拳头打在一堆棉花上,发不出力,使不上劲,做不了功,难以发挥建设资金和建设设施合力效应。而现在整合涉农项目资金集中打捆投向农业园区后,园区的道路、水、电等基础设施迅速跟了上来”。杨新房说。
为推动涉农项目由零星分散、重复低效向整合捆绑、集成高效的新机制转变,富平县探索建立了以资金整合使用为重点的财政支持新方式,按照“统一规划、部门联动、项目捆绑、资源整合”的思路,制定出台了《富平县涉农项目资金整合方案》,明确了整合范围和资金使用方向,每年先后整合农村道路、农网改造等项目资金2亿元,用于现代农业园区、特色农业产业基地、高标准农田建设、节水灌溉、土地平整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县财政还每年列支30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扶持现代果业生产、现代畜牧示范区等各类现代农业园区配套建设。
在农业资金投入使用上,富平县探索形成了财政支农资金“先建后补、多建多补、不建不补”的扶持机制,推行业主先建后补,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本投入到现代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中来。
2013年至2014年,市、县财政共列支3000多万元,用于各类园区、现代畜牧示范区建设,建成省级现代农业园区3个,市级3个,县级10个,新建奶山羊规模养殖场40个。列支200万元改革试点补助资金,建设城关绿泽生态农业公司生产基地、南社柿柿发合作社设施农业基地、到贤红提葡萄标准化示范园。整合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资金4392万元,建设王寮镇2500亩、流曲镇5000亩“订单农业”样板田,齐村镇3万亩高标准农田。
创新投融资机制
破解经营主体融资难
不用任何实物抵押,富平县的段继生、范武全、刘胜利等5个种粮大户仅凭手上的“粮食订单”,每人就从富平县邮政储蓄银行贷到了农业融资贷款20万元。
农业生产实现规模化经营后,摆在合作社和种养大户面前的头等大事就是资金问题,缺乏有效抵押融资成为合作社和种养大户扩大规模、继续投资的“拦路虎”。
为破解融资难瓶颈,富平县农业局、金融办及县内金融机构集思广益,群策群力,积极协调多家县域金融机构,设计出了符合“订单农业”发展的信用结构协议模式融资方案,即“专项基金担保、四方协议约束、银行放大授信”的订单农业融资新模式,成功破解了农业生产无抵押、无担保的融资难题。
正在推行的“订单农业质押贷款”是以“订单农业”生产为基础,通过金融合作协议、订单粮食收购合同、订单农业贷款四方协议、订单农业贷款反担保双方协议等信用结构文件进行约定,政府以农业改革与建设试点补助资金设立担保基金,邮储银行按1:10比例向从事订单农业生产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发放信用贷款的融资模式。
不久前,富平县科农果业专业合作社理事长仵继纲,从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富平县支行获得了300万元的贷款,用于解决土地集中流转资金。“订单质押贷款”就像及时雨一样,解决了他们的燃眉之急。
由县政府牵头,利用订单农业产业链上各个主体间的关联进行金融支持,既能有效防范借贷风险,又能确保各方权益。如果银行贷款出现不良达到30天,根据《金融合作协议》,县邮储银行从农业局担保基金专户扣除违约金额,并由农业局将专业合作社或种植大户的资产及土地经营权予以处置,偿还担保基金。这种相互制衡的贷款融资模式,能够有效保障银行贷款不受损失,加工企业的货源、产品质量得以保证,合作社通过开展服务获得效益,农户通过优质优价、统一服务,节约成本,实现增收,达到银行、企业、合作社、农户四方共赢。
富平县本着“重点突破,全面实施”的原则,还将该模式逐步推广到了规模养殖、百万只奶山羊示范区建设,以及设施蔬菜生产、果树种植、瓜果菜加工销售等农业生产领域。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富平县支行借鉴粮食“订单农业”模式,开展了“订单乳业”融资业务,向产业转型区从事奶畜生产的规模企业、家庭牧场发放保证类贷款。与订单农业融资模式不同的是,新的模式突破了订单农业融资模式的政府基金担保方式,引进了乳品加工龙头企业共同设立担保基金,由老庙镇政府、富平金牛乳业有限公司分别提供300万元、700万元保证金进行担保,用300万元财政资金撬动了1亿元银行贷款。目前,已为北部山区石灰窑、花炮产业转型新建的6户养殖企业发放首批贷款280万元,县域内的养殖企业发放贷款1200多万元。
在推行“订单农业”融资模式的同时,富平县还先后与陕西省农业产业化担保公司、邮储银行富平县支行、富平东亚村镇银行、富平瑞康小额贷款公司等机构开展合作,实施多元化信贷融资,扶持产业化龙头企业经营周转、各类经营主体生产基地建设、畜牧规模养殖场建设和农民创业。
作为现代农业融资模式的有效补充,富平县创新开展了“一卡通”担保贷款业务,以惠民补贴卡作为抵押,采取“一次核定,随用随贷,余额控制,周转使用”的办法,突破传统农户贷款的常规,解决农户贷款担保难、融资难的问题。目前通过惠民“一卡通”担保,已为全县3878户群众贷款9819万元。为扩大贷款担保范围,富平县农业局还与陕西省农业产业化融资担保有限公司签订《合作协议》,由陕西省农业厅和石羊集团分别出资1亿元和1.1亿元共同出资设立担保公司,解决农业贷款抵押难、担保难等问题,目前已为富平县陕富面业公司、红星乳业公司担保融资3500万元。富平县农业发展银行通过政策性贷款为红星乳业公司首期建设融资4900万元,经营周转融资3630万元。陕西农业产业化融资担保公司还通过抵押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林权证、农机具、养殖设施、动物活体等担保物,尝试解决农业贷款抵押、担保难问题,已向陕富面业公司首期融资2000万元。
通过探索定单质押、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惠民补贴卡抵押等方式,拓宽了信贷融资渠道,融资难问题有了明显改观。
涉农保险
为农户撑起“保护伞”
都说农业靠天吃饭,遇到天灾就血本无归。这一直也是农业发展主体担忧的难题。如何降低农业生产风险?是富平县农业改革试点工作的又一重大课题。
“农业保险让我真正感觉到搞农业产业有保障。”富平县留古镇高塘村瓜果种植大户刘天利说,去年他种的68亩甜瓜,眼看就要收获了,却被突如其来的大风瞬间摧毁。灾情发生第二天,县农业局、镇领导和保险公司就来进行灾害评估,不到一周就赔付了大棚的损失6万元。
农业保险,无疑是为农业发展主体打上了一支强心针,也成为探索建立农业风险防范新机制的重点内容。2013年以来,富平县全面开展涉农政策性保险创新试点工作,与中航安盟财产保险公司、中华联合财产保险公司进行战略合作,对订单农业经营主体、设施农业规模经营户等加大财政补贴力度,探索建立政府补贴、经营户自缴、保险公司共同承担风险的“三三制”农业保险模式,完善风险共担机制,提高涉农保险参保率。
中航安盟财产保险公司富平县支公司顾问董宏斌说,作为农业改革建设试点县,富平在今年开始大规模推广农业保险承保工作,采取政府推动,企业运作的模式。起初,群众不了解政策性保险的性质,多少有一些抵触情绪,但看到部分群众受灾,很快就拿到赔偿金后,开始认识到农业保险的重要性,纷纷主动要求参保,全县农业保险推广工作初见成效。
“虽然小麦受灾减产,但我收入没受影响”。富平县留古镇贺兰村村民赵广学说,他在保险公司业务人员的动员下,去年为自己的6.5亩小麦投了保险,每亩地交了3.75元。由于刮大风,小麦受灾减产,向保险公司报案后,很快就有工作人员来定损,一周内就把216元的理赔金打到了我的一卡通上,虽然赔偿金不多,但还是弥补了我的小麦受灾减产的损失。
2013年富平县农业保险参保面积达70万亩,其中粮食订单农业补助保费15万元,设施瓜菜补助保费10.8万元,累计理赔金额260万元,全县涉农政策性保险投保率稳步提升。
富平县还探索农业保险与信贷结合机制,未参与涉农保险的经营主体在信贷融资时不予支持,有效提高了农业保险的保障水平和化解农业生产经营风险的能力。2014年全县设施农业保险面积扩大到5000多亩,苹果果业保险也正在落实之中。
订单农业
让农产品不仅卖得掉,而且卖得好
订单农业能够有效地减少种植的盲目性,较好地解决了让农民头疼的卖难以及增产不增收等问题,是帮助农民化解生产风险,实现增产增收目标的一种农业生产新模式。
从去年秋播开始,富平大力推广陕富粮食“订单农业”模式,以国家级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陕西陕富面业公司为依托,以科农果业专业合作社、富秦星农机专业合作社等合作组织为桥梁,按照“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种粮大户、家庭农场)”模式,实施优质专用小麦订单生产和良种繁殖,企业与合作社签订产品收购合同,合作社与生产户签订生产订单。龙头企业通过开发高端产品增加效益,合作社通过开展全程社会化服务增效,农户通过增产、优质优价和节本增效实现增收。让具有人脉和技术、农机优势的合作社发挥“桥梁”和组织者的作用,下连千家万户的农户,上连农业龙头企业,通过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将三者紧密地连结在一起,实现三赢。
“‘订单农业’让我吃了‘定心丸’,没有了后顾之忧”。富平县齐村镇涝池村村民高生军说,以前,他只种了自家的3亩多地,去年加入富平县富秦星农机专业合作社的订单农业后,又流转了30亩地种粮食。按照和富秦星签订的合同,他种的小麦由富秦星统一收购后交给陕富面业,有了“订单农业”,他不再为卖粮而发愁了。
富平县富秦星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宋景西说,我们隔壁就是陕富面业集团,光这个厂一天的加工量就是500吨。以前面粉厂门口排队送粮的车都是河南的,现在我们直接送过去,光运输成本就能节省不少。
事实上,订单农业还保障了当地农户的种粮积极性。据调查,订单种植高筋小麦比种植普通小麦每亩增收100元左右。而且一年两料庄稼,由合作社统一服务节省的农机、农资费,又是将近百元。短短两年时间,光富秦星农机专业合作社接手的订单农业就由4000亩扩大到现在的2万亩。
为调动“订单农业”的积极性,富平县还在订单推广区实施了涉农补贴、政策性保险全覆盖。优先配套建设高标准农田,分别在齐村、王寮建立订单农业示范区5000亩。对农机、植保、培肥等服务体系,给予资金补助,配备服务设施设备。对从事订单产品收储、烘干、晾晒等基础设施建设的给予奖补,对收购加工企业给予信贷贴息。投资50万元建立了优质小麦良繁基地1000亩,为大面积推广奠定种源基础。
同时,随着电子商务飞速发展,作为农产品生产大县,富平县还积极探索电子商务销售平台。红星乳业、洋阳柿饼先后建立了产品销售网站,同时注册了天猫销售网店;吉星合作社注册开通了西安卖菜网及微信公众销售平台,产品销售额不断上升。天牧公司等企业通过展会,把农产品销到了北京、上海、武汉等一线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