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遍三秦大地从三秦游网开始>> | 三秦游首页 | 意见反馈 | 天气预报 | 网站投稿 | 上传图片 | 资源搜索 |
“安康丝绸”是安康市六大主导产业之一,但是近几年全市蚕桑产业出现严重下滑萎缩现象。最近通过大量走访调查,发现既有养蚕比较效益下降、劳动力紧缺、桑园减少等客观原因,也有政府放任自流等主观原因,值得深思。笔者以为,应理直气壮地让“安康丝绸”成为“安康特色”。
产业萎缩原因多多
蚕桑产业是安康市传统优势产业,但受各种因素影响,不少蚕农毁桑弃养,蚕桑产业严重下滑萎缩。今年全市计划发种23万张,截至上半年仅发种5万张左右。
经调查,安康市蚕桑产业下滑萎缩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客观上,工业化、城市化和陕南避灾扶贫搬迁快速推进,带来了养蚕要素价格上升、比较效益下降、劳动力紧缺、桑园面积减少等问题。主观上,市上取消对发放蚕种考核后,地方党政的注意力转移了,甚至采取了放任自流的态度。
比较效益下降:随着第二、三产业就业机会增多,养蚕的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利润不断下降。很多人认为养蚕不如外出打工挣钱多。
劳动力紧缺:养蚕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农村劳动力大量外出务工,留在家里的大都是“38.99.61部队”(妇女、老人、儿童),很难请到人。
土地撂荒、建设用地等导致桑园退化减少:全市土地复种指数减少,土地撂荒现象严重,导致桑园退化产业萎缩。一些高效桑园,因建厂、建房、修路而毁弃。
政府扶持力度不够:除了省上茧丝绸专项资金每年安排500万元左右外,市上没有专项资金扶持。
市场缺乏竞争:蚕茧经营市场尚未全部放开,存在价格垄断、压级压价现象。蚕桑专业合作社,存在运行不规范、服务不到位等问题。
养蚕优势得天独厚
自然环境优越,养蚕历史悠久。无论过去还是现在,安康都是全国生产优质原料茧的最佳适宜区之一。
产业基础较好,仍居主导地位。全市育苗栽桑、制种养蚕、烘茧缫丝、印染织绸的产业格局已经形成。桑园面积和产茧量分别占全省80%和90%以上。蚕桑产业既是传统的,又是多元的;桑叶是蚕的饲料,桑树是生态农业。蚕桑产业辐射面广、带动作用强、从业人员多,产业优势突出。
养蚕仍是农民增收重要门路。虽然外出务工是全市农民最大经济来源,但不是所有农民都适合、都愿意外出务工,不少中老年人、妇女更适合养蚕,同时也能照料家中老人、小孩、病人。农民对养蚕的感情依然浓厚。
服务体系健全。市上有蚕桑产业发展中心,县区有蚕桑技术推广站,镇上有农业技术综合服务站,全市有各类蚕桑技术人员330人。
资源综合利用潜力大。全市已形成“桑—菜”、“桑—禽”、“桑枝食用菌”等桑园立体种养模式,产业链条不断延伸。
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养蚕、蚕桑疫病综合防治等新技术得到普及应用,鲜茧干燥技术全面推广,缫丝污水循环利用深入推进,基本上实现了污水“零排放”。
国家政策环境有利。古丝绸之路已申遗成功。目前91.9%是限制和禁止开发区域,而蚕桑产业属于生态农业,正好符合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规划要求。加之国家第二轮退耕还林政策即将启动实施,桑树属于经济林,可以享受退耕还林补助。这些都为安康蚕桑产业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
顺势而为引导扶持
着力培育职业蚕农,稳定发展强村大户。像对待生猪、茶叶产业一样给予蚕桑产业引导和扶持,以蚕桑家庭农场为主体,着力培育职业蚕农和强村大户,走强村大户带动、专业化生产的道路。鼓励桑园和土地经营权流转,实行规模化建园,专业化生产,延长产业链条,增加蚕桑产业附加值。
壮大龙头企业,转变发展方式。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努力形成产业集团,改变企业单打独斗、小、散、乱、弱的局面。允许跨区域自由收购蚕茧,发展“订单农业”。把分散的蚕农集中起来,成立专业合作社,并提供技术指导、蚕茧收烘、贷款担保等服务,形成利益共同体,增强市场竞争力。
加大技术推广服务力度。积极建立以“科研+推广+企业+基地”的科技创新体系,支持建立校企结合的茧丝绸人才综合培训和实践基地。推行蚕桑生产技术升级,建设高效丰产桑园。提高桑园管理机械化程度,减轻劳动强度,提高生产效率。
建立科学的考核制度。将重点县区、重点镇蚕桑产业发展,纳入年度目标考核内容。上下形成合力,支持蚕桑产业稳定发展。
做大做强安康丝绸品牌。做好丝绸文化遗产保护,提升安康丝绸文化品位,搞好丝绸文化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