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遍三秦大地从三秦游网开始>> | 三秦游首页 | 意见反馈 | 天气预报 | 网站投稿 | 上传图片 | 资源搜索 |
西部网讯 (陕西广播电视台《今日点击》记者 崔晓羽 贺亚洲)经济发展的目的是改善和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今年以来,我省把改善民生作为重中之重,加大财政的投入,努力实现着“学有所教、老有所养、病有所医、住有其所、劳有所得”的民生目标。
志丹县金丁镇拐沟村
这里是志丹县金丁镇拐沟村,全村23户人家。两年前,50岁的袁百技和妻子就住这里,靠种三亩地生活。这几孔窑洞是他们家最值钱的家当。
袁百技:“老鼠洞多得很,大雨洪期的时候,上面下大雨,雨水一下顺着老鼠洞喷出来,全家人不得安宁。”
由于山大沟深,家中经济困难,袁百技的三个孩子都在外打工,不愿意回来。2011年3月,陕北白于山区扶贫移民搬迁工程启动,袁百技成了延安地区当年1.56万移民搬迁群众之一,从偏远的小山村搬迁到了志丹县金丁镇胡新庄社区,政府免费为搬迁群众提供宅基地,水电气三通,道路也规划平整好了。
记者:“这门口就是公路?”
袁百技的妻子:“门口就是公路,车直接坐到门口。”
胡新庄社区是志丹县2011年按照统筹城乡构建美丽乡村的要求,整合周边4个行政村和新建移民搬迁点组成的,有常住人口860户,其中搬迁户221户。为了让搬迁的群众“搬得来、稳得住、能致富”,志丹县在建设移民社区时就配套建设了产业园区,让村民们在家门口就能打工赚钱。
志丹县老区扶贫开发办公室白惠昌:“我们县把贫困山区的群众搬出来,从县城讲,我们建了四大园区和两个物流园区,从重点镇和社区来讲,我们建了十六条苹果产业带和养殖园区,和社区周边的大棚菜种植,目的就是为了把整个偏远山区的贫困人群搬出来能过得好,有活干,能致富。”
如今,袁百技和妻子在社区对面承包了三个大棚,每个大棚每年只需要交500元的租金。记者看到,老袁家的大棚蔬菜打理得井井有条,再过两天,第一茬西红柿就要上市了。
袁百技:“一个棚下来能收入三万块钱。”
记者:“这样的话一年的收入就将近十万块,比你们以前住在山里头呢?”
袁百技:“能强十倍,十几倍。”
记者:“能强十几倍啊?”
袁百技:“我2011年家里的收入才是七千块钱。”
移民搬迁是省委省政府确定的一项重大民生工程,自2011年启动以来,全省三年累计投入441.03亿元,实施搬迁28.6万户、111万人,其中贫困人口17.5万户、68.8万人。据了解,通过移民搬迁,我省陕南、陕北的城镇化率分别提高4.8和2.7个百分点,走出了一条以移民搬迁为抓手,跳出农村抓扶贫,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的新路子。
延安医疗集团总医院延长分院
65岁的肖艺贵是延长县安沟乡折村人,今年9月,老人在苹果地里干活的时候,不慎从梯子上摔了下来。家里人赶紧把他送到延安医疗集团总医院延长分院就诊。
患者肖艺贵:“掉到地上腰就不行了,整个起不来了。”
经过诊断,肖艺贵被确诊为:腰一、二椎体爆裂骨折,必须手术治疗。
延安医疗集团总医院延长分院骨科主任马强:“他这个手术最难的一点就是他的椎弓根内固定,打钉子的时候难度比较大,如果这个有什么意外,就可以直接造成患者瘫痪,重的就直接损伤血管危及到生命。”
虽然手术难度大,但骨科主任马强却胸有成竹。因为今年年初,延长县医院已经被延安医疗集团总医院全面托管,有了三甲医院经验丰富的专家教授做后盾,马强向总医院汇报患者情况之后,手术那天,总医院专门派了一位骨科专家到现场指导。
延安医疗集团总医院延长分院骨科主任马强:“给我们现场指导,随时可以上来纠正我的错误。所以这台手术有百分之百的把握。”
在总医院专家的指导下,这台延长县医院历史上第一例腰椎骨折手术成功完成了。这样的托管模式,不仅让住院患者不出县城就享受到了优质医疗资源,而且,使医生也有了成长的平台,更减少了患者看病住院的花销。在延安,像肖艺贵一样不出县城就可享受到三甲医院优质医疗资源的有很多,这主要得益于2013年12月延安医疗集团的组建。据了解,延安医疗集团首批有志丹、洛川、延长和延安市二院四所医院被纳入。医疗集团成立后,总医院对各分院实行一体化管理,使得更多的基层群众受益。
延安市医疗集团副理事长郝建东:“我们县级医院的所有权依然是县政府,它保持原来对县医院的财政投入和地方的一些监管都是不变的,我们现在的这些所有的县级医院的干部职工,特别是在编职工的工资,全额由财政承担。”
据了解,今年1——8月份,中央财政和省财政投入卫生计生共计74.63亿元。目前,我省医疗救助“一站式”服务县级覆盖率达100%,60岁以上农村居民基础养老金由月均55元提高到60元。使老百姓在养老、看病等方面实实在在地得到了实惠。基本实现了城镇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新农合等“全民医保”。记者从省财政厅了解到:从2011年开始,我省对民生的投入逐年增大,截至今年8月,我省财政民生支出累计达到9861.53亿元。民生政策的覆盖面越来越宽,实实在在让广大群众感受和享受到了发展改革带来的实惠。
陕西省社科院副院长石英:“的的确确今年以来,我感觉到我们的民生工程应该说投入大、实效显,就是说我们的投入实际上是在经济下行压力增大,财政增收压力比较大的情况下,仍然保证了两个百分之八十用于民生。更重要的方向非常明晰,就是补短保底惠民生,让老百姓要得到实实在在的实惠。我们的民生由过去的可以说广覆盖转向了提质量,而且尤其是我们的方向对准的是民生工程的一些短板,老百姓最头疼的一些问题,民生当中最困难的一些问题,加大了力度,这样取得了一个非常显著的效果。”
如今,通过政府财政民生的大投入,群众受益和得到实惠越来越多,而在财政民生投入逐年加大的基础上,我省还加快了民生预算制度化建设步伐,率先在全国试编了民生工程中期预算,使民生问题的解决由临时性、分散性向系统化、长期化安排转变,一系列重大民生问题有了制度化层面的保障,民生政策的覆盖面也越来越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