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遍三秦大地从三秦游网开始>> | 三秦游首页 | 意见反馈 | 天气预报 | 网站投稿 | 上传图片 | 资源搜索 |
从法门寺地宫中发现的蓝色琉璃
法门寺扩大琉璃器陈列空间 将展示更多域外文物
“伽蓝”——意为僧院,即梵语“僧伽蓝摩”的略称,是佛寺的统称。北魏时期的杨衒之曾以《洛阳伽蓝记》为题,记录了洛阳佛教的兴盛。作为中国佛教另一大重镇,西安,乃至整个陕西,同样拥有着深厚的佛教文化。这里寺院佛塔林立,八大宗派六个都在陕西。从古至今,大批的高僧大德活跃于此,也留下了不少轶闻佳话……
姑且也以“伽蓝”为题,在一千多年之后,在第二十七届世界佛教徒联谊大会来临之际,西部网推出系列报道,以历史遗存和佛教人物为线索,探寻三秦大地上不为人知的佛教故事。
西部网讯(记者 敬泽昊)在《旧唐书》第198卷中有这样的记载:“贞观十七年( 643年)“拂菻王”波多力遣使献赤玻璃、绿金精等物。太宗降玺书答慰, 赐以绫绮焉。”
“拂菻”是中国古代对东罗马帝国的简称,虽然两国交往的历史可以上溯到两晋南北朝,但直到唐朝建立后,才有了首次的官方交往。所以在畅销中国百余年后,“赤玻璃”也被当做国礼正式献给了大唐天子。
琉璃器背后的外交意图
玻璃古称琉璃,大约出现于公元前十六或十五世纪的两河流域,到了古罗马帝国时期,琉璃制造业已经高度发达。当罗马帝国一分为二后,东罗马帝国的首都君士坦丁堡,也一跃发展为琉璃制造业的中心。
当时的国际格局是,兴起的阿拉伯帝国已经占领了拜占庭在亚洲和非洲的大片领土,拜占庭的统治者想通过遣使中国,谋求建立一个遏制阿拉伯帝国的联盟。
一直以来,这些出自东罗马的琉璃器,就是中国上层人士喜爱的奢侈品。著名诗人韦应物赋诗称赞它们“有色同寒冰,无物隔纤玉。象筵看不见,堪将对玉人。”正好体现了唐代国人对于琉璃器的喜爱。
显然,没有比琉璃器更合适的敲门砖了。
虽然李世民婉拒了东罗马“结盟”的请求,但两国从此确定了正式的外交关系。而从此后百余年间,东罗马曾前后七次派使节出访中国,而琉璃器自然是必不可少的国礼。也就是在天宝元年最后一次出访之后,唐朝与阿拉伯帝国便在中亚地区兵戎相见……
琉璃器的辗转之旅
位于宝鸡扶风的法门寺,始建于东汉,因为供奉有佛祖释迦摩尼舍利而闻名。由于唐朝多位皇帝都是虔诚的佛教徒,在这一时期,法门寺也进入了历史上最为繁盛的阶段——成为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等级最高、宗派最多和僧侣最多的皇家寺院。
自唐太宗皇帝开启地宫供养佛骨后,在此后的200多年间,先后有8位皇帝6迎2送佛骨舍利。迎送佛骨成为唐代政治、文化、宗教生活的重大盛典,各式各样的奇珍异宝也作为贡品,被送进了地宫之中。
无法考证唐太宗是否将东罗马送的琉璃器,用做供奉佛骨的贡品。但根据地宫出土《物帐碑》的记载,唐朝倒数第三位皇帝唐僖宗倒是将20件琉璃器送进了法门寺地宫,其中有7件带有明显的东罗马印记。
自天宝年间,唐朝军队在中亚败于阿拉伯帝国之后,和东罗马的官方往来便彻底中断。可以想象一下,这些琉璃器在君士坦丁堡被制造出来,不知几易其手后被阿拉伯商人获得,穿越中亚、西域,到达长安,并有幸成为皇室的珍藏。后来被皇帝选为贡品,供奉于法门寺的地宫之内,直到一千多年后的1987年,才重见天日。
相关新闻:
三秦伽蓝记:大唐僧众中的“出国深造潮”
三秦伽蓝记:鸠摩罗什与“三寸不烂之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