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遍三秦大地从三秦游网开始>> | 三秦游首页 | 意见反馈 | 天气预报 | 网站投稿 | 上传图片 | 资源搜索 |
广府民俗文化品牌活动——广府庙会盛况
驻广东记者 谭志红
广州市越秀区是岭南文化的中心地、海上丝绸之路的发祥地、近现代革命的策源地、改革开放的前沿地,具有2000多年的悠久历史,公共文化资源禀赋得天独厚,文化遗存丰富、文化机构众多、文化人才集聚。但是,它作为广州市的中心城区、老城区,又面临着土地资源紧缺与公共文化设施增长的矛盾、人口总量大文化需求大、人口结构复杂文化多元化、文化资源权属多头整合难度大等问题和挑战。
近年来,越秀区委、区政府创新思路,突破瓶颈,积极实施文化引领战略,全面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新工程,全力打造北京路文化核心区,推动公共文化设施、产品、模式的全面创新和提升,初步形成广府文化博览区、中央文化商务区“大文化”发展格局。2013年11月,该工程以东部地区第一名的成绩入选国家第二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
创新文化设施
构建双轨多级网格化布局
近年来,越秀区积极推进政府主导与社会力量参与双轨并行的建设机制,实现了全区公共文化建设网格化。以区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为龙头,以街道文化站为支撑,以社区文化活动室和文体广场为依托,同时融汇了省、市公共文化资源,构建了省、市、区、街、社区五级服务网络,构成了广东省公共文化设施密度最高、设施最齐全、需求最便利的“10分钟文化圈”。
其中,被群众誉为“平民大书吧”的越秀区图书馆为国家一级图书馆,馆藏图书和电子图书近百万册,在全市率先开通了“掌上图书馆”——“移动越图”,建成了全市首个RFID读者自助借还系统。被群众誉为“百姓文化大院”的越秀区文化馆为国家一级文化馆,重点打造了展览、展演、创作、培训四大基地。辖区内还建有五仙观博物馆等32个区属博物馆、纪念馆,目前越秀区投入5亿多元建设南粤先贤馆。
目前,全区18个街道全部建立了文化站,其中省特级文化站11个、省一级文化站7个。222个社区实现了社区文化室百分之百全覆盖。建有167个文体广场,总面积达17.3万多平方米。
创新文化产品
高效供给满足多元文化需求
越秀区不断创新文化产品,通过公共文化活动品牌化、社区文化活动特色化、公共文化普惠化、文化创作精品化、文化共享工程标准化,实现了对市民多元化公共文化服务需求的高效供给。
近年来,越秀区承办了“九艺节”群众展演活动和群星奖戏剧小品比赛等国家、省、市大型活动30多场。每年组织举办迎春花市、广府庙会、广府文化旅游嘉年华等大型群众文化活动、国际性展览近100场,以品牌的影响力、辐射力、凝聚力带动和促进市民参与文化活动。
越秀区通过“幸福社区文化节”,引导街道、社区及基团单位组织开展以社区居民为主体的展演、展示活动,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社区文化服务品牌,如大东街的“金雁工程”、北京街的“邻里节”、珠光街“珠光璀璨”社区文化节等,将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辐射到社区的每个角落。
为实现公共文化服务的普惠化,越秀区实施重心下移,将文化惠民服务延伸到社区和学校,并以流动图书馆、流动博物馆、流动演出形式免费送文化进社区、进校园等。每年组织各类公益文化活动1000多场次,90%以上都在社区开展。
越秀区的文艺精品创作硕果累累。近年来全区获国家级奖项140个以上、省级奖项170个以上、市级奖项200个以上。同时借助举办动漫“金龙奖”等大型活动,将创意文化引入群众的日常生活。
此外,越秀区每年投入100多万元,实现了文化共享工程全覆盖、标准化建设。建成了以越秀区图书馆为中心、能覆盖所有社区的文化共享工程服务网络。馆内建有多个电子阅览室,为读者提供40多万册电子图书及多种数字资源服务。建成文化共享工程数字资源服务统一身份认证平台,使群众可以方便地获取文化信息。
创新发展路径
形成共建共享社会参与模式
越秀区不断创新发展模式,积极探索社会力量参与机制,突破中心老城区人口密度大、文化需求多元化、场地资源不足等发展瓶颈,形成了中心城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新的“七种模式”。
一是博物馆群建设“微博”模式。越秀区确立了“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保护为主、合理利用”的保护和传承城区历史文脉的新思路,将微型博物馆建设作为公共文化建设的试点项目,整合资源建设新型博物馆,先后打造出广州市东平典当博物馆、东濠涌河涌博物馆、广州普公古陶瓷博物馆等32个各具广府文化特色的微型博物馆。专门制定了民办博物馆扶持办法,促进民办博物馆的建设和发展。
二是历史文化资源传承“活化”模式。越秀区引入社会力量参与建设和运营一些历史建筑,探索出一条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开发—利用—发展—保护”的良性循环发展之路,使得东平大押、万木草堂、青云书院、逵园等一批建筑遗产重焕生机。
三是品牌文化活动战略合作模式。引入文化总部企业,扶持公共文化的发展。广府庙会、广府文化旅游嘉年华、迎春花市、艺术广东等文化活动均与相关企业建立了战略合作,其中广府庙会每年所需的300多万元经费都由社会资助,真正实现了社会参与运作的目标。
四是民间文艺团队“孵化”模式。越秀区借用企业孵化器的理念,整合民间文艺团队资源,充分用好、用活现有文化场地,在全国首创民间文艺团队孵化基地,吸收社会上有热情、有资质、有水平的民间艺术团队组成艺术联盟,为其发展壮大提供全方位支持,同时集中他们的力量,以社区巡演、基层辅导等方式满足社区文化需求,形成了最接地气的公益文化服务链。
五是文化社区精品模式。从2008年起,越秀区每年投入500万元实施“精品文化社区”计划,以“一街一品牌”“一社区一特色”为目标,着力打造具有越秀特色的文化社区示范点,如融岭南民居特色和西洋建筑文化于一体的六榕街旧南海县社区、蕴含浓厚铁路文化氛围的梅花村街共和村社区和历史文化街区的新河浦社区等。
六是文化民生工程社会拓展模式。从2009年起,越秀区以文化慈善、文化低保、文化自助3种形式为主要载体,推动“文化民生工程”。其中,文化慈善是向社区居民、困难家庭、外来工流动的慈善捐书活动;文化低保是利用公益性场馆对困难群众进行免费的文化培训、文化讲座、文化展览等文化帮扶;文化自助是为社会文化工作者提供展览场地,展示文化创作成果。从2011年起,越秀区深入推进文化民生实事,正式纳入区“十件民生实事”重点规划,3年来,新建500平方米以上社区文化广场10个,新建、改造社区文体广场10个,新建社区微型博物馆20个,提升7个文化站(室)功能,为2000名贫困学生和外来务工人员开展阳光艺术培训,邀请100户贫困家庭进剧院看大戏,举办公益文化活动4000多场,“三馆”全部实行免费开放。
七是文化队伍志愿服务模式。从2011年起,越秀区建立了多元化多层次的志愿者队伍,人数达2000多人,辖区内的领导干部、文化名人、普通市民都成为文化传播者、服务者。他们利用节假日、休息时间为市民提供书法作品讲解、开坛讲古等文化志愿服务,丰富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以孵化器模式
提升民间文艺团队服务水平
随着越秀区公共文化事业的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民间文艺团队和文艺人才参与到公共文化建设中来。目前,全区拥有400余支文艺团队,近百个业余协会,总人数达1.6万多人。但是,由于受到缺资金、缺排练场地、缺驱动力等瓶颈制约,民间文艺团队处于分散活动、分散管理的状态。
2012年底,越秀区借用企业孵化器的理念,在区文化馆首创了民间文艺团队孵化基地,为民间文艺团队提供场地、资金、活动等方面的帮扶,并设立相应的文化服务项目与他们对接,吸引了30个民间文艺团队进入孵化基地,形成了广府歌剧沙龙、周末脱口秀、艺术讲堂等一批常态化开展的品牌孵化项目。其中,鳟鱼歌剧艺术团的项目“广府歌剧沙龙”是以歌剧的形式吟唱经典古诗词,去年以来先后演出了30多场,还将于今年底前往国家大剧院演出。进入孵化基地的民间文艺团队,文化部门通过孵化期、成熟期、品牌期3个阶段的培育,给予经费和场地扶持,并采购优秀的文化服务项目。民间文艺团队在孵化期间,有义务为社区提供社区巡演、骨干辅导、志愿服务。
通过这种模式,越秀区不仅提高了民间文艺团队的水平,还解决了公共文化服务产品的供给问题,形成了公益文化服务链,推动了公共文化服务产品可持续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