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遍三秦大地从三秦游网开始>> | 三秦游首页 | 意见反馈 | 天气预报 | 网站投稿 | 上传图片 | 资源搜索 |
绥德红枣防裂果:80%∶20%
——枣林坪镇红枣品种改良见闻
李保林在查看灰枣长势
灰枣几乎没有裂果。
老品种红枣几乎全部为裂果
前往绥德县枣林坪镇鱼咀村的道路正在施工,原来的土路要修建成水泥路面。为了方便群众出行和带动这一带群众发展生产,原来的水泥路面也要拓宽。副镇长冯艳东说,如果水泥道路拓宽、修通,枣农在雨季就可以及时抢收红枣并送往加工点。
在高处向四面望去,视野内好一些的地块几乎被红枣林覆盖。枣林坪镇耕地面积有27321亩,经济林面积28159亩,其中红枣面积就有27516亩。区域内沟壑纵横,壁立千仞,土壤贫瘠,“石山戴土帽,胶泥夹石炮”是群众给这里地貌的形象比喻。不过,在这样千沟万壑的土地上,产出的红枣却个大、肉厚、皮薄、含糖量高,而且含有铁、磷、钙、钾等多种维生素,受到市场的欢迎,红枣理所当然地成为了这个镇子的主导产业。冯艳东谈起红枣产业后,推荐记者去鱼咀村枣林看看。他说这个村子的留守村民多,他们勤劳、踏实,发展红枣积极性很高,更重要的是2013年在这里实施了灰枣嫁接改良,想去看看效果怎么样。
这几年气候反常,红枣在春季开花和秋季果实成熟之时容易受到冻害和连阴雨的侵袭而减产或者腐烂,由于提高红枣抗逆性的科学试验尚未取得突破,林业部门便另辟他径,从推迟果实成熟时间上进行试验,以应对气候异常给红枣带来的危害。
在半山腰处,村主任李保林早已在路边等候。在李保林的带领下,穿过路边的玉米地,灰枣林便出现在记者眼前。两年前几乎被齐头截枝的枣树,嫁接上去的灰枣枝在第二年便挂满了红彤彤的果实,成熟期比当地传统红枣要晚半个月左右,成功躲过了雨季,裂果很少。同行的人都是第一次看到灰枣,便纷纷从树上摘下灰枣品尝,枣子还没有咽下肚子就有人赞叹起来:“这个枣确实好吃,又甜又脆。”有关资料显示,灰枣适宜鲜食、制干和加工,品质上等;出干率50%左右,干枣果肉致密,有弹性,受压后能复原,耐贮运。看着灰枣挂果并且裂果少,冯艳东说他心里踏实了。
2013年春天,郝世春家的18亩枣树齐刷刷地被砍去了树冠,地上铺的都是枣树枝。“那时看着真的很心痛,再次长到那么大的树冠至少需要7到8年。”村民郝世春说。虽然心痛,但对于灰枣在甜度、口感以及挂果率都有良好表现和成熟较晚的习性,郝世春还是做出了改造的决心。“鲜枣一斤10元,干枣就是15元。”郝世春夫妇一边摘枣一边说,今年没有改造的红枣80%都裂了果,灰枣的裂果率只有20%左右,效果还是不错的。
在相同区域里灰枣明显适应当地的气候,对于枣林坪镇枣农来说是希望,也是将来红枣产业发展的一个方向和出路,这样有益的尝试让和郝世春一样的枣农看到了希望,也为枣林坪镇调整红枣产业积累了经验。
为了配合品种改良,枣林坪镇在鱼咀村修建了一个大型的集雨窖以便应对干旱天气。“我们镇要把这里作为一个试验示范的点子,认真观察和总结灰枣的栽培管理技术和生长习性,同时还将引进其他品种进行对比试验。”冯艳东说,红枣是枣林坪镇的主导产业,他们在今后要寻找到适宜在这一带生长的枣树品种,为全镇的枣农找出一条出路。
定仙墕镇:红枣低产改造促增收
本报记者马龙报道走进绥德县定仙墕镇,看见满山遍野都是枣树。虽然今年红枣收成不太乐观,但是在定仙墕镇红枣低产改造区内还是能看到挂满枝头的红枣。
“为了保证红枣低产改造项目顺利进行,县林业系统技术人员多次亲临现场指导,镇上还组织干部参加劳动,对项目区红枣实施了整地除草、挖集雨坑、涂白、整形修剪、施肥、涂防虫胶等技术措施,确保枣园增产、农民增收。”定仙墕镇人大主席郭爱军介绍说,“从低产改造的效果来看,在枣树病虫害防治、土壤改良、坐果等方面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红枣产量与质量都要大幅提升。”
定仙墕镇是绥德县位于黄河沿岸种植红枣的集中区,全镇辖52个村3515户13670人,耕地面积48205亩,其中红枣面积36760亩,退耕还林13288亩,产业以红枣及其深加工、劳务输出、畜牧业为主,2013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5670元。
为了进一步提高红枣质量,该镇今年在红枣面积相对集中的碌碡峁、王山、枣山、王庄、花石畔等5个区域,实施了红枣低产改造示范园区建设3409亩。全镇共发放防虫用涂料3073袋、石硫合剂48箱、生物防虫胶180件、摸胶小铲200个、害虫诱捕器1万套、农药4309瓶、电动喷雾器180个、微耕机15台,以及红枣专用肥50吨、复合肥100吨,新修生产道路15公里,新建集雨场窖23座,共惠及320户1075人。
“小村官”有“大能耐”
闫景
作为一个大学生“村官”,几年来,他为村里跑项目争资金,使得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如今,他又带头成立了农民专业合作社,修起了温室大棚,带领村民共走致富路,了解他的人都说,他虽是“小村官”,却有“大能耐”。他就是绥德县定仙墕镇黑圪中心党支部书记王会文。
——倾力为民办实事——
2008年9月,25岁的王会文成为定仙墕镇英家山村的一名大学生“村官”,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助理一职。到任伊始,为了解村情民意,王会文经常到村民家中拉家常,或是到地里与农民们一起劳作,很快他便和村民们打成一片。经过充分调研,王会文发现该村土地贫瘠,村民生活水平低下,改变村子贫穷落后的面貌成为他最大的心愿。
英家山村坐落在山脊上,49户187人,村里耕地中有相当一部分为较陡的坡地,耕种受到影响,导致常年粮食产量较低,为此,村两委研究决定机修宽条梯田来改良土地。为了尽快落实项目,王会文跑前跑后,争取到6万元的帮扶资金,并于2009年完成梯田改造60余亩。
村子常年缺水,抽水设施年久失修,给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不便。在王会文的努力下又为村里争取到5万元资金,铺了管道、建了水塔,彻底解决了英家山多年来的饮水难题。为了改变村容村貌,王会文还协助村两委争取到60万元资金,实施了移民搬迁项目,使得村容村貌得到极大改善。
——一心一意谋发展——
2010年10月,王会文和村支书赴杨凌农高会为村里寻找合适的发展项目,经过认真调研后,结合村里的实际情况,他们发现新品种核桃很有发展前景,便决定购买1000株核桃苗进行试栽。回村后,他们将500株分发给有种植意愿的村民,随后王会文承包了村里的15亩山地将剩下的500株进行试栽。为了保证核桃树的成活率,他向杨凌的一位教授学习了核桃栽培技术,并将掌握到的技术传授给村民。
王会文还特别重视农村公路养护的工作,每年遇到暴雨等灾害天气时,他都会对公路进行检查,发现雨水冲毁路段及时组织人员补修,防止事故发生。2011年,在村级两委换届选举中,他当选为英家山村支部副书记和村委会主任,对此,王会文表示:“村民们的肯定,是信任也是责任。”
2012年,借助政策机遇,他积极争取到县财政局“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资金5万元,完成了生产道路建设9公里,实现了英家山村环山生产道路全覆盖。
——齐心共奔致富路——
去年9月,定仙墕镇的英家山、腰岩峁、李家墕、郝家墕、王家墕、兴庄6个村联合成立了黑圪中心党支部,王会文被推选为支部书记。随后,他组织大家经过多次调研,研究确定了中心党支部五年产业发展规划,即以现代休闲观光农业、生态林建设、生态养殖和红色旅游为主线,以“三区一带”的经济模式大力发展农业产业。
为充分发挥中心党支部的作用,去年12月,王会文又带头成立了绥德县仙岭温室大棚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村官+中心支部+基地+产业”的模式,发展现代休闲观光农业示范园。“示范园前期预计投资150万元,计划栽植樱桃,并套种草莓和芝麻蜜香瓜。”据王会文介绍,示范园目前已完成投资75万元,完成土地流转20亩,建成8座高标准山地日光温室大棚及其附带基础设施,草莓和樱桃的苗木栽植工作也将于近期完成。
“到明年3月份,草莓就可上市了,届时仅草莓一项就可创收十几万元。”王会文说,示范园的建成,在增加合作社成员收入的同时,还解决了一部分村民的就业问题,更对周边村发展特色农业种植起到示范带动作用。
科学技术带来农业革命
高鹏
这几年我市红枣生产由于受气候反常的影响,红枣在开花和结果时经常受到冻害和阴雨灾害侵袭造成减产或者腐烂,绥德县枣林坪镇从引进新品种、推迟果实成熟时间上入手,应对气候异常给红枣带来的危害,取得了不错的效果,这里的新品种红枣裂果率比老品种低了60%。虽然这只是一个镇的科技成果,但却是榆林农业成功应用生物技术给农业生产带来实际效益的典型例子,也是政府帮助农民实施农业技术革新的一个范例。
农民受经济条件和生活条件的限制,了解新技术和接受新事物能力有限,帮助农民用新技术开展农业生产、增加农业科技含量,这是各级政府和农技部门义不容辞的责任。这几年,我市在农业生产中引进推广不少新的生产技术,如旱地玉米双垄沟播覆膜栽培推广,让我市旱地玉米的单产增加了一倍以上;脱毒马铃薯的大面积种植,使我市马铃薯实现升级换代,品质大幅提升,成为全国有名的马铃薯生产基地;东北白绒山羊的引进,使本地肉少毛少的土种羊逐渐淘汰,羊产业成为榆林农民增收致富的主导产业;此外,在农业生产中,我市尝试引进核桃、苹果、桑蚕等新的农业生产技术,提高农业生产能力。目前,不论是在北部的风沙草滩区、南部丘陵沟壑区,还是在东部的沿黄土石山区,一场农业生产技术革命正在蓬勃兴起。
我们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算不上好,农民的知识水平也算不上高,但我们有党的农村政策支持,有广阔的土地,有许多本地特色农产品和生产经验,更有一支高素质的科技队伍和对脱贫致富强烈渴望农民朋友的热情,这为我们实现农业的现代化创造了有利的条件。特别是现在互联网技术的兴起,打破了地域的封闭和限制,使广大农民和科技工作者可以迅速了解和掌握全国和全世界的农业生产新信息、新技术、新市场,及时引进、试验、推广、销售。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在建设现代特色农业中亦是如此。通过提高农业科技含量,我们的农业生产效率就会不断提高,农产品质量就会不断提升,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就会不断加强,农民的价值观念、生产方式和生活习惯也会不断改变,最终使农业生产实现革命性的突破。这,就是我们所期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