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遍三秦大地从三秦游网开始>> | 三秦游首页 | 意见反馈 | 天气预报 | 网站投稿 | 上传图片 | 资源搜索 |
由于地处毛乌素沙漠边缘,榆林市曾经饱受沙漠困扰。但正因如此,从不屈服的榆林人在一代又一代治沙英雄的带领下,顽强地和沙漠抗争着。前有石光银,后有牛玉琴。进入新世纪之后,神木县的张应龙又成为新的引领者。他依托科技进步,创新治沙模式,将老一辈治沙人单纯的“防沙治沙”模式转变为“治沙用沙”模式,用10余年时间,让毛乌素沙地结出了丰硕的果实。
从“白领”到农民
张应龙是土生土长的神木人,大学毕业后成为神木县委史志办的一名干部。30多岁,他选择离家到北京闯荡,很快便从一名普通的营销员干到一家外企的副总,年薪30多万元。然而2003年,当张应龙带着几分成功的喜悦衣锦还乡时,家乡的飞速发展让他既高兴又担忧,也促使他走上了一条完全不同的人生道路。
有一天,张应龙来到神木县境内黄河一级支流秃尾河上游的各丑沟后,被眼前的情景惊呆了:这里黄沙漫天,飞沙满眼,风刮得紧时,不一会儿就把膝盖以下全埋住了。神木县作为全国百强县,生态发展却远没有跟上经济发展的脚步。心急如焚的他决定牵头做点事。
张应龙以个人名义承包了秃尾河源头南北长35公里、东西宽约10公里的42.8万亩荒地,并投入50万元,让几个朋友开始造林治沙护水。然而,50万元很快花出去了,但那片沙漠看不出有任何变化。朋友们告诉他,钱花光了,支持不下去了,要么他自己回来干,要么放弃这件看不见希望的事情。为了不被人笑话,也为了自己的理想,张应龙毅然辞掉了待遇优厚的工作,从一名京城的白领贵族,变成一个地地道道的治沙农民。
从个人治沙到发动社会参与
在沙漠中植绿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很快,张应龙就把多年积累下来的100多万元全花光了。他又把父亲留下的10间门面房变卖换来100多万元,也用于治沙造林。为了造林,他先后投入治沙资金250多万元,迅速从一位事业有成、小有资产的成功人士,变得一贫如洗,连吃饭、抽烟都要靠亲友资助,最窘迫的时候,他的口袋里只剩下50元钱。“不要小看沙漠,沙漠中的灌木没有树干,宽广的树根紧紧扎入大地,把树冠的绿洒向大地,无怨无悔。想想沙漠和这些植物,我总能重拾信心。”张应龙说。
几年过去,这片沙漠在周围人眼里,一年年变绿了,而张应龙却变得比实际年龄老了许多。在他的身上,白领的影子已荡然无存。经过多年的磨砺,他也意识到,治沙并没有他当初想象得那么简单,单凭一己之力,光靠几个人冲锋陷阵,想要完成这项浩大的生态工程,根本是天方夜谭。
经过长时间的思考与筹划,张应龙决定发动社会力量参与治沙造林。在他的倡导下,“神木县生态保护建设协会”于2004年成立了。他在县城开设了协会办公室,办起了会刊和网站,并在北京和西安两地设立了联络处。以这个协会为桥梁,张应龙争取到政府投资1000多万元。再加上社会捐助和他本人的资金,他先后又投入2300多万元用于治沙造林事业。如今,神木县生态保护建设协会已经发展壮大,现有会员500多人,来自国内十几个省市,甚至还有美国、日本、韩国、加拿大等国的专家和志愿者参与其中。
借助协会这一平台,张应龙的治沙造林事业如鱼得水般迅速发展起来。2006年,各丑沟流域生态工程被正式列为神木县“六个十万亩”生态建设重点工程之一。在他的治理区,生态条件已有很大改观,局部小气候明显改善,野生动植物种群逐年增加,水源涵养能力逐渐提高。截至目前,张应龙已累计造林36万多亩,栽种树木2500多万株,使当地的植被覆盖率从5%提高到65%左右。
从“防沙治沙”到“治沙用沙”
尝过倾家荡产之苦的张应龙,也逐渐开始探索以林养林之路,要在治沙造林的同时实现经济效益,必须栽植经济树种。经过考察学习,结合自身实践,他总结出一套科学的治沙思路。在林种搭配上,他确定以灌木、乡土树种为主,实行“灌、草、乔”相结合的方针,推广种植长柄扁桃、蒙古扁桃、沙枣、文冠果等木本油料树种,为建设生物质能源基地打基础。
确立了发展方向,张应龙又先后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等单位合作进行了长柄扁桃人工繁育和旱栽技术试验、长柄扁桃产业化开发等科研项目,取得了一系列科研成果。尤其是长柄扁桃开发利用研究方面的重大突破,引起有关方面的高度重视。实验表明,长柄扁桃不仅是防沙治沙的优良树种,而且极具开发利用价值。人们可以利用它开发出包括高级食用油、生物柴油、蛋白粉等多种产品。“中国的食用油60%到70%依赖进口。”张应龙说,“如果在不改变沙漠自然状态下利用沙漠资源,作用将是有目共睹的。”
此后,榆林市林业局专门投资200多万元,帮助协会建起200亩长柄扁桃滴灌试验园,进行长柄扁桃速生丰产试验。2009年,神木县政府根据张应龙的建议,把建设百万亩长柄扁桃林作为“百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着手实施。榆林市政府也把长柄扁桃作为生态建设的主要树种,在榆林市各县区推广。
2011年,为了推动沙产业发展,张应龙成立了“榆林市沙漠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目前正在筹建一个年产2万吨长柄扁桃食用油及副产品的加工厂。项目投产后,每年可创造产值3亿元,安置就业人员200名,消化50万亩长柄扁桃果实,带动5000个农户参与林产业。
“下一步,我们将重点进行治沙科学的研究和新技术的推广。”张应龙说,目前全国著名的治沙公司亿利资源集团正在和他洽谈合作事宜,希望能把他的科学治沙模式向内蒙古、甘肃、宁夏、新疆、河北等地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