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遍三秦大地从三秦游网开始>> | 三秦游首页 | 意见反馈 | 天气预报 | 网站投稿 | 上传图片 | 资源搜索 |
西部网讯(陕西广播电视台《今日点击》)提起渭北旱塬,大家都知道,那是陕西省有名的干旱地区之一。世世代代,这里的庄稼呢一年只能种植一季抗旱的小麦,而小麦最后的收成如何,那还要看老天爷的脸色好不好。今年,渭北旱塬蒲城县的一块田地里却破天荒地种植起了对灌溉要求更高的玉米,收成还不错。这是为什么呢?
渭北旱塬蒲城县翔村镇八福村
大部分农田冷冷清清 只有王利文的田地热火朝天
金秋时节,在渭北旱塬蒲城县翔村镇八福村,记者看到,农田里大部分田地都是冷冷清清,只有村民王利文的田地里正热火朝天地收获着玉米。
记者:像这样的收成一亩能打多少?
村民王利文:就是一千五六百斤。
记者:你觉得这个收成咋样?
村民王利文:不理想。
一亩地产量在1500斤左右还说不理想,那么,理想的产量又是多少呢?王利文将记者带到还没有收获的地里让记者见识见识。
村民王利文:就像这一片好的,就能打两千斤。
记者:那为啥?同一块地差别咋这么大?
王利文:因为是实践性的经验,理论跟实际结合得不是那么好。
种小麦收成不行 离王利文的地不远处的玉米地几乎绝收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今年夏天,陕西省遇到了几十年未遇的旱灾。不要说旱塬地,就是水利设施比较好的田地里,因为缺水,庄稼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而王利文所处的八福村位于渭北旱塬地带,这里历来严重缺水,当地村民务农时从来不敢种植对灌溉要求高的玉米,只能种植耐旱性强的小麦,就这也得看老天的脸色吃饭。
记者:种小麦的话这收成怎样?
村民郑宇宙:也不行,一年好一点的,五六百斤、六七百斤。如果一年不好的话,我给人家收小麦去,人家都不要小麦了。
记者:为啥?
村民郑宇宙:人家都不够收割费。
为了证实自己的说法,村民把记者带到距离王利文家玉米地不远处村民刘红艳家的玉米地,记者看到,这块地里的玉米几乎绝收。
记者:这个产量咋样?
村民刘红艳:没有什么收成,连籽都没有,你看。啊,这就没有收成么,这一年的庄稼就没有收成。那是刚开始把麦收了以后,就种上了,种上了就等天,靠天吃饭。
记者:等天下雨呢?
村民:啊,等天下雨呢,天没有雨不是。
同样一块地 有的村民几乎绝收 王利文亩产1500斤还不满意
法宝:春玉米地膜覆盖水肥一体化技术
同样一块地里,有的村民种的玉米几乎绝收,而王利文的玉米亩产1500斤还不满意,还想着向亩产2000斤冲刺。那么,王利文种玉米用的是什么法宝,能够使旱塬地长出水地的收成呢?采访中,蒲城县农技推广中心的副主任给记者说出了其中的秘密。
蒲城县农技推广中心副主任师海滨:叫春玉米地膜覆盖水肥一体化技术。
记者:这个怎么解释呢?
蒲城县农技推广中心副主任师海滨:就是用这个滴灌带,将灌溉水和肥料溶合在一起,通过滴灌的形式,把灌溉水跟肥料渗到根系分布的区域,让根系对水和肥料进行有效的吸收。
水肥一体化膜下滴灌是蒲城农机中心五六年前从新疆引进来的一种的新技术,特别适合旱地灌溉,具体操作就是在播种玉米时,一次性将滴水管、地膜铺设到玉米的根部,然后,根据玉米在各个生长期所需要的水分,通过总阀门控制滴水管的水量,水通过滴水管直接滴到植物根部,达到有效吸收。而上面覆盖的地膜又有效阻止了水分的蒸发。
王利文:这是支管。
记者:这个在哪个管子上接的?
王利文:这是净化好的水,顺水池子净化好的水,过来以后通到主管,顺主管过来通到支管,支管以后通过接头,通到毛管。
记者:这个是毛管?
王利文:这个是毛管,这就是滴水管,水顺着这缝,二十公分远一个眼。
记者:一个小眼?
王利文:它这水顺着这渠渠道道拐出来后,顺着这儿滴出来。
王利文告诉记者,这项技术最大的好处就是节约灌溉用水,保证旱地稳产、高产。
王利文:今年我浇了四水,如果正常年份的话,能浇两水就行了。
记者:那需要多少水?
王利文:就是六七十方水。
记者:那如果用咱们传统的浇法?
王利文:传统的浇法,这一次浇水就是九十多方到一百方,一亩地浇两水的话就是二百方,接近二百方。
王利文告诉记者,这些滴水灌溉带在铺设的时候,就已经测量好了距离,专门留出了农机行驶的通道,保证水管不备碾压,所以,这些滴水管还可以重复使用两三年,大大节约了成本。这样,明年他的投入就更低了,受益就更大了。
王力文:这个好处就是给水平衡好,浇得匀,再就是浇地省人。
新技术:成本一千块 净利润一亩五六百元
据了解,王利文采用新技术一共种植了180亩玉米,和传统种植相比无论是收成还是最终收入都有着很大差距,为此,王利文给记者算了一笔账。
记者:总成本是多少?
王利文:总成本就是一千块钱。
记者:一千块钱?
王利文:啊。
记者:那这样一亩地还能结余的净利润是?
王利文:净利润今年一亩地能弄五六百元吧。
王利文告诉记者,一亩地能有500元的净利润,这对于当地人来说是不可想象的。因为,这块地在流转到他手中前,不少已经被撂荒。
王利文:我包这地的时候,流转这地的时候,有百分之三四十的人的地都荒芜着哩。
一般人靠苦力种田 王利文靠脑子种田
现代滴灌技术出现在渭北旱塬上的玉米地里
那么,王利文为什么就敢将大家都不愿意种植的土地流转过来种玉米呢?王利文说,一般人是靠苦力种田,他是用脑子在种田。
王利文:我认为中国农业的方向,就是大面积耕作。把土地都集约起来,集约起来,流转到个别人手里,把科技含量、基础设施投资起来以后,机械化水平提高,提高效益,提高亩产单产,提高产值,在这里面要效益。
在当时,王利文只知道种地要靠科技,但具体怎么种?如何来管理,他心里也是没有谱了。于是,他到蒲城县农业局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寻求帮助。而这时候,蒲城县农技中心也正在全县寻找像他这样的种植大户,作为推广滴灌种植的示范园。双方一拍即合,于是,在农技人员的指导下,现代滴灌技术,破天荒地出现在了渭北旱塬上的玉米地里。
蒲城县农技推广中心副主任师海滨:在这个生育期,我们队水、土壤的墒情进行检测,然后指导他按时、科学地灌水,包括在追肥的时期,我们要制定科学的施肥方案。
地膜覆盖滴灌技术促进传统农民向现代农民转变
现代农业新技术一推出,立刻吸引了周围的乡亲,但大多数都是抱着看热闹的心态,因为,他们怀疑这样就能种植玉米吗?后来,看着玉米越长越好,说风凉话的人渐渐少了。采访中记者了解到,今年,在蒲城县像王利文这样的科技示范园总共发展了3500亩,虽然是第一年,但是,都取得了不错的收获,这对于蒲城县乃至全省来说都具有重要示范意义。
陕西省农业厅种植管理处处长李思训:咱们现在全省的粮食,整个占用的耕地,有三分之二是纯旱地,咱叫雨养农业,所以咱们可以说是靠天吃饭,按我们经常习惯的说法就是,旱地丰全年丰,旱地减全年减。推广这个水肥一体,膜下滴灌的技术,或者微喷这些技术,我们做下来的结果看,基本上是,旱地的产量就变成水地的产量了,然后我们一料变两料,这样的话对咱整个粮食产量的结构和地域布局,以及咱最终的粮食安全,将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地膜覆盖滴灌技术的推广应用,看似一种种植技术,但是它带来的,不仅仅是粮食增产,更主要的是像王利文这样的农民完成了从传统农民向现代农民的转变,而且,这种转变可能会影响到未来农村的结构变化,我们希望这样的新技术在农村早日普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