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遍三秦大地从三秦游网开始>> | 三秦游首页 | 意见反馈 | 天气预报 | 网站投稿 | 上传图片 | 资源搜索 |
非遗该不该走产业化之路,业内看法不一。有人认为产业化对文化造成极大伤害,也有人认为,生产、开发甚至创新并没有违背非遗精神,反而有利于非遗保护。
非博会上参展的非遗项目,大多是比较容易转化为生产力的手工艺品,有的在积极探寻产业化之路,有的已经成功蹚出一条路。兔子王在非遗展会上非常抢眼 记者张刚 摄本报记者 翁利丹
10月10日-13日,中国第三届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在济南举办,一场非遗盛宴让人们大开眼界,也引发了一场非遗保护的讨论。
有学者的观点发人深思:遗产是用来做什么的?如果它跟当下没有关系,我们为什么要保护它?
街头走访啥是非遗?不少人说不上
10月9日,非博会开幕前一天,记者走上街头,随机采访了几名路人,询问济南有什么非遗项目,在哪儿可以买到比较有特色的非遗产品。结果是,大部分人说不出几种非遗项目,更不知道在哪里可以买到特色非遗产品。更有甚者,还有不少人反问记者“什么是非遗”。
第三届非遗博览会就在济南举办,媒体报道不断,还有人不知道什么是非遗?面对记者的疑问,有人回答说,只知道非博会要召开,但其实并不明白到底什么才是非遗,济南有什么特色非遗。
还有一些“懂点行”的市民告诉记者,济南非遗项目众多,但很多项目都停留在纸面概念,只听过没见过。“我想听戏看皮影,能告诉我去哪儿么?”面对此问,记者一时不知如何回答。
济南旧有“曲山艺海”之称,山东快书、济南相声、山东大鼓这些曲艺表演,都是济南有代表性的曲艺项目,但是想见到这些古老的艺术形式,不用说外地游客,就连很多济南当地人都不知道去哪里。
非遗是什么,当地有哪些非遗项目,去哪里观看体验非遗文化……面对诸如此问,只能叹一声:非遗保护虽是老话重提,却又不得不提。
学者说法不开发,遗产只是遗产
此次非博会期间,不少业内人士纷纷就非遗文化及其传承保护各抒己见。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数字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教授顾群业认为,非遗的核心价值在于“文化多样性”,是表现在文化多样性中人的创造力。作为设计师,他比较看重非遗资源的当代转换,用创意的视角,挖掘原生态的非遗资源;通过新媒体技术将当代观念和新的表现形式注入到文化产品当中去,使之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趣味和文化追求,融入当下生活。
顾群业说,很多学者表达对于过度开发的担忧,这种担忧是有道理的,因为非遗项目经过开发、改造,肯定不再是原来那个东西了。但有一点大家要搞明白,遗产是用来做什么的,如果它跟当下没有关系,我们为什么要保护它?很多学者强调非遗的精神层面,但是脱离了物质的依托,精神何以延续?
“所以说,你不开发它、不弘扬它,那么遗产永远只是遗产。大家都在讲文化创意产业,那么什么是文化?文化就是生活方式。文化为什么会成为‘遗产’?就是因为产生这种文化的生活方式逐渐消失,所以我们要传承。怎么传承?必须要改造它,使它符合我们当下的生活方式。”顾群业说。
业界心声生产性保护,守传统重发展
陕西省宝鸡市凤翔县城关镇六营村村民胡新明是陕西凤翔泥塑的传承人。他在非博会期间表示,近年来,当地以凤翔泥塑为代表的传统民间工艺产业发展良好,供不应求,学徒众多,不仅解决了当地农户的就业问题,更将传统工艺传承下来。
胡新明说,传统文化遗产的发展传承与市场经济密不可分,文化遗产产品要有随时适应市场规律的灵活性与创造性。实施“公司+农户”的生产性保护模式,为非遗进入市场、增加农民收入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西藏林芝地区文化广播电影电视局副局长多布杰介绍,“西藏林芝传统工艺文化传承与发展综合项目”于2012年启动,林芝探索带来的启示是:非遗保护,不仅仅是非遗保存,必须在目前“生产性保护”的基础上,推进为“在发展中保护”。即,非遗保护的真正价值在于发展,我们不能单纯为了保护而保护,那样不仅错失发展的机遇,也会失去保护的真实动力与最终目的。在发展理念上,一手坚守传统的合理内核,一手面向现代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