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遍三秦大地从三秦游网开始>> 三秦游首页 | 意见反馈 | 天气预报 | 网站投稿 | 上传图片 | 资源搜索
2014陕西旅游年票网上订购
您现在的位置:三秦游网>>旅游研究>>正文

做好大运河旅游的集约开发

2014-10-15 12:11:00  来源:中国旅游报·第一旅游网  进入论坛

  如何在保护的前提下,实现大运河资源持续利用,31号文件指明了方向,强调要“推动旅游开发向集约型转变,更加注重资源能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更加注重文化传承创新,实现可持续发展”

  □高舜礼

  2014年6月22日,联合国第3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将“中国大运河”(以下简称“大运河”)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将中国人世代治河的勤劳智慧结晶,上升为具有全球意义和普世价值的文化遗产。随之,大运河的资源品位也由习以为常而“一步登天”,它所蕴含的诸多价值与红利,引发了空前的关注热、投资热、开发热。个别文保专家担忧,大运河入遗可能会引发大拆大建的“旅游风暴”和“好心办坏事”的文化产业失控。如何在保护的前提下,实现大运河资源持续利用,《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31号)对此指明了方向,强调要“推动旅游开发向集约型转变,更加注重资源能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更加注重文化传承创新,实现可持续发展”。

  做好大运河的旅游集约型开发利用,应注意把握或遵循以下几点:

  第一,严守保护规划,集约利用资源。旅游产品的档次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所利用资源的价值。大运河不仅仅是一项世界遗产,其宏大、线性、活态的特征,在全球范围也是绝无仅有的,这也是大运河旅游资源的特殊价值。因此,大运河的旅游开发利用,必须以保护为前提。保护既是履行入遗义务,也是可持续利用和发展的基础,任何开发若危及遗产保护,就等于杀鸡取卵、涸泽而渔。保护应坚持完整性,除了保护好已入遗的1011公里河段,也要保护尚待改善和入遗的另外2/3河段,实现保护的全程性一体化覆盖;保护要坚持原真性,对老街古巷、断壁残垣、土井老屋等古旧建筑,要坚持保护真文物,反对假古董;保护要作为旅游开发的先决条件,要强化遗产保护观念,遵守各级政府编制的遗产保护规划,避免建设性、开发性破坏。旅游开发必须以获批的旅游发展规划为前提,杜绝开发建设的随意性;旅游开发项目的整体风貌,要有利于维护历史风貌、提升文化品位、凸现个性特点;旅游项目与大运河古建古迹的呼应或承接,要强调延续与展示地域性运河文化,严防摧枯拉朽式的拆除重建,避免毁坏了真古迹、真古建,而开发建设外表光鲜、风格一体的“新古典”。

  第二,保护原生态,避免园区化。大运河是千百年来与山川河湖融为一体的人类杰作,接天地之灵气,承日月之精华,与人民群众息息相关。大运河入遗虽提升了文化品位,但融会自然与人文的性质没有变,不能因入遗而被圈在围墙内、锁在园子里,成了被分割包围的一处处人造景观。否则,既会“失真”,给人以作假之感;还会“失血”,割断与沿岸民众千丝万缕的联系,丧失支撑她流淌的动力。故而,无论是为了更好地保护,还是为了更好地利用,大运河都应该尽量保持原生态。近些年,这方面的教训有不少,广西就有一处中外驰名的古代水利工程,被搞得很像一座城市公园;而浙江丽水建于南朝的通济堰却依旧郊野状态,这两者让人觉得在审美上反差甚大。大运河旅游开发应充分借鉴上述实例,把原生态作为一条原则,尽量保持自然、乡野、开放,避免圈建、围挡和封闭,环境绿化也不要搞成园林景观式,否则便会迷失自我个性。

  第三,加强创新创意,突出个性特色。大运河纵贯数千公里、沟通5大水系、流经110个城市、2000多个村镇,全程虽属一种类型的水利工程,但地理风貌、生态环境、人文历史、建筑格调、民俗文化相差明显,不同区段所发挥作用、发生故事也不相同。因此,在旅游开发中,挖掘地方文化、突出地域特色、彰显人文个性,着力避免雷同或重复,是应该必须做到的,这也是游客所最希望的。以江苏淮安为例,在明清两代曾作为漕运指挥、漕船制造、漕粮储备、河道治理、淮盐集散等中心,对大运河运输与管理发挥了重要作用,至今还遗存了不少相关文物古迹,若顺势将此作为旅游开发的重点,便可减少与运河沿岸其他地方旅游项目的雷同。当然,从时下旅游规划和项目策划的状况看,由于较普遍存在创意不足、思路狭窄、表现拘谨,要做到不模仿、不雷同、不重复,也并非轻而易举之事。以运河博物馆为例,杭州、淮北、淮安、济宁、枣庄、聊城、通州等都建有运河博物馆,主题和展陈重复也在所难免,如何避免今后沿岸城市不再重复和雷同,就成为一个现实、严肃和沉重的课题,破解这类难题的瓶颈制约,还是要在大运河文化的挖掘、传承和创新上下功夫。

  第四,优选开发项目,节约建设资金。旅游业“投资少、回报多,见效快”,是有若干先决条件的,与旅游产品类型、产业要素、发展阶段等密切相关,而在旅游开发的初期,往往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可以大胆借鉴一些地方强化软开发、减少硬投入的经验,千方百计节约建设资金,坚持“好钢用在刀刃上”,切实提高资金利用率。如云南迪庆香格里拉县城的藏式建筑风格营造,基本采用的是“穿靴戴帽”;山东青岛一处叫“公社”的主题酒店,则是通过对厂房的改建与装修而来的。这方面的典型事例还有很多。在旅游开发建设中避免大的浪费,一方面要认识到,并非任何地方都适宜搞大项目、大投入、大开发,若一味贪大求多,很可能会招致大窟窿、大饥荒、大债务,即使一气呵成、焕然一新、快速运营,也很难回收投入的巨额资金;另一方面,要减少不必要的投入,节省宝贵的建设资金。目前,旅游开发中应尽量避免出现以下三类浪费,一是大规模的建材耗费,如高档石材铺设露天地面,长距离搭建木栈道或高等级石阶,修建大型观光电梯;二是华而不实的大体量游客中心、停车场;三是档次不低但使用率不高的旅游配套设施。

  第五,做大旅游产业,渐离门票经济。一些地方开发旅游的动力,源自建成以后的景区收费,这种认识既短视,也逆发展潮流,更不得人心。

  从国内外的发展情况看,景区免票或低价是大势所趋。摆脱对门票经济的过分依赖,关键是要做足做好旅游产业文章,把旅游全产业要素发展起来。按照业界的专业认识,景区游览仅是旅游要素之一,还包括旅游餐饮、旅游娱乐、旅游休闲、旅游购物、旅游会展、旅游物流、旅游商品等诸多要素。如果旅游产业的某些要素发展起来,旅游就会成为现代服务业的催化剂、黏合剂、发酵剂,释放出交融性、带动性、扩张性的综合效益。例如,旅游演艺,并非只有张艺谋、梅帅园的“印象系列”,山乡僻壤也可以搞旅游演艺,一场傩戏,一场二人转,一场乡土歌舞,一场民俗晚会,都可以吸引旅游者观赏。再如,旅游纪念品,也并非全是小摊小贩概念,搞好了可以形成良好经济效益,如河南民权县王公庄以“画虎”驰名,年销售虎画4万余幅,收入3000多万元;云南大理鹤庆县新华村以银器加工著名,年加工银器40多吨,成为重要的旅游商品集散地。因此,开发旅游就要建设景区的观念,需要与时俱进地加以改变,方有利于集约化地开发利用大运河旅游资源。

  (本文系作者据在“2014中国淮安·大运河世界遗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研讨会”上的发言整理)


编辑:秦人
关键词:大运河  
发表/查看评论     
陕西精品特产 陕西高端特产礼品
陕西旅游票务网 让休闲旅游便宜起来
 
相关链接
 
三秦概况 | 网站简介 | 联系我们 | 网站投稿 | 友情链接 | 意见反馈 | 信息纠错 | 推广合作 | 合作伙伴
Copyright@2010-2014 三秦游网(陕西文化旅游网)
WWW.SANQINYO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