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阴"老宝贝"绽放新光彩 文化引领旅游名城建设
2014-1-20 22:37:00 来源:陕西日报
进入论坛
“蓄滞洪区建设、城市集中供热、免费公交、西线索道、杜峪河公园……”这几个响亮的名称,犹如一个个灵动的音符,记录着华阴以“十百千工程”为抓手,围绕“旅游立市、工业富市、文化引领、城乡统筹”四大战略,向建设国际山水文化旅游名城这一宏伟目标阔步前进的铿锵足音。
大兴水利 防洪工程保安澜
华阴是陕西的防汛重点区域之一,过去曾先后发生了“03.8”、“05.10”等特大洪涝灾害,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防汛保安问题已成为影响地方和谐稳定的心腹大患。
为彻底根除水患,在省市的大力支持下,华阴市积极实施渭河南山支流应急分洪利用工程,有效提高了抵御渭河洪峰的能力和标准。该工程项目共分为罗敷河、柳叶河、长涧河三个蓄滞洪区,工程占地12042亩,库容919.4万立方,估算总投资5.18亿元。罗敷河蓄滞洪区已经建成,已在主汛期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也成为陕西东大门的一个亮点工程。柳叶河蓄滞洪区已开闸蓄水,长涧河蓄滞洪区正在抓紧实施。
实施了总投资1.8亿元的渭河华阴段堤防治理工程。共治理堤防16.2公里。同时完成了总投资2013.38万元的罗敷河河道治理工程。加高培厚堤防1.5公里,新修堤防护坡1.1公里,新修护岸1.613公里,硬化堤顶道路2.89公里。渭河华阴段安澜工程的实施,确保了三门峡水库移民安置区防汛安全,极大地改善渭河干流及支流沿岸自然、社会及经济环境,显著提高河道防洪抗灾能力。
强筋壮骨 宜居华阴促发展
近年来,华阴提出全力打造“宜居、宜业、宜游、宜发展”的特色旅游城市的发展战略,城市建设如火如荼,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城市骨架不断拉大,功能显著提升,建设全面驶入快车道。
东方名城、盛世名门二期等10余个住宅小区相继建设竣工,为华阴市民提供了良好的人居环境;在寒冬来临之前,总投资1.85亿元的华阴市城市集中供热开始运行,城区群众告别严冬过暖冬,并将改变城区环境现状;总投资1.69亿元的城区东环路、贵妃路等市政道路初步建成,北赤路改扩建工程建成通车,加上高标准改扩建的华岳路、太华路,华阴城区基本形成了“四纵四横一环线”的路网格局。
以“山区绿屏、塬区绿网、滩区绿映、城区绿景”四级生态网络建设为重点,共完成造林绿化3.2万亩,道路河流绿化121.4公里,被授予“全国绿化模范单位”称号。城区绿化覆盖率达36.61%,成功创建了“省级园林城市”。
文化引领 旅游城市添异彩
华阴市按照南山、北水、中文化旅游发展格局,先后建成了华山北站文化广场、宝莲灯巨型雕塑、城市文化公园等一大批满足游客、市民文化需求的城市文化设施,为当地群众进行各类文化休闲活动提供了理想场所。
挖出“老宝贝”,打造城市的“文化名片”。该市投入大量资金和精力,深入挖掘以国家级非遗项目“华阴老腔”、“华阴迷胡”为代表的地方优秀传统文化,成立了华阴传统文化开发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协调指导“华阴老腔”、“华阴迷胡”、“司家秋千”、“华山血故事”、“双泉素鼓”等国家级、省级、市级非遗项目的开发保护工作。2013年7月,华阴市被中国民协命名为“中国秋千文化之乡”。
华阴市把城市发展定位在打造华山旅游休闲的承载区、购物消费的聚集区,围绕山里扩容、山外留客做文章。四季风景如画的万亩莲藕基地、华山御温泉度假村及鸵鸟王生态园等景点已经建成;中海现代农业观光示范区、文化旅游产业示范区、华山风情小镇正在抓紧实施。华山文化广场、“开卷陕西”、民俗演艺中心、华山文化创意产业园等项目也在规划建设。这些项目必将丰富华山旅游内涵、解决“山下留客”这一历史难题。
建章立制 投资洼地助跨越
抓项目就是抓发展。华阴市努力打造项目投资洼地,坚持项目带动,不断增强经济发展实力。
在项目建设中抓开工,抓进度,抓考核。对项目实行全程跟踪“保姆式”服务;建立“四项审批”会商制度,定期专题督办项目实施中的困难和问题。
优越的投资环境为华阴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2013年,全市共新签招商引资项目17个,合同引进资金104.9亿元。新签和续建的39个项目完成投资48亿元,经济社会发展势头强劲。
华阴市在挑战中抓机遇,在困境中求发展,使城市面貌日新月异,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市域经济综合实力明显增强,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为26万华阴人民交上了一份振奋人心的答卷。
编辑:秦人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