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遍三秦大地从三秦游网开始>> 三秦游首页 | 意见反馈 | 天气预报 | 网站投稿 | 上传图片 | 资源搜索
宝鸡擀面皮 岐山擀面皮 陕西凉皮 凉皮方便包 5包包邮 原价9.9 现价5.9
您现在的位置:三秦游网>>旅游百科>>正文

陕西关中地区人文景观有哪些?(3)

2013-8-9 16:38:00  来源:三秦游综合  进入论坛

    (十四)水陆庵
    水陆庵位于蓝田县城东10公里的普化镇王顺山下,原是古代悟真峪北普陀兰渚庵内的水陆殿,庵毁,以殿名之。其实水陆庵之名与其所处环境有关。庵位于蓝河水流分叉的鱼形岛上。它三面环水,旁有青山耸立,周有河水环绕,形似孤岛,故名。
    据《蓝田县志》及碑石记载,水陆庵为六朝古刹,唐代,水陆庵与上、下悟真寺组成了一个佛寺群。五代、宋、元、明、清多次重修。水陆庵是一座规模不大的四合院,坐西朝东,前有5间山门,南北两边各有厢房13间,院中有3间中殿,西有5间大殿,是一座完整的佛家寺院,整个院落显得清幽古朴。
    彩色泥质壁塑是水陆庵的精华所在。壁塑,也称“隐塑”或“影壁”,是中国绘画、雕壁合一的艺术形式,多以山水、花卉为题材,并施以色彩,形成圆雕与浮雕相结合的特殊表现形式。壁塑全部在庵内的大殿里,分为南北山墙、殿中正隔间两壁及两檐墙4部分,共有大小不等的佛像3700多尊。传说出自唐代雕塑家杨惠之之手,是我国寺庙中保存最多、最完整的彩色壁塑。
    大殿内正面壁间,释迦牟尼佛、药师佛、阿弥陀佛,均端坐须弥座上。释迦牟尼佛左右侍立着迦叶、阿难。药师、阿弥陀两佛左右侧,也各有协侍侍立,均五指合十。最令人注目的是3尊佛像均有金碧辉煌的背光。释迦牟尼的背光上有四佛、八大菩萨、四大金刚、八部护法等。阿弥陀佛身后的背光则有西方三圣,中为阿弥陀佛,左为观世音菩萨,右为大势至菩萨。另外尚有象征西方极乐世界的庞大的伎乐队伍。药师佛的背光上则是东方三圣,中为药师佛,左右为日光、月光二菩萨。中隔正壁的背面塑有三大菩萨。观音菩萨高坐在龙台之上,左为骑青狮的文殊菩萨,右为骑白象的普贤菩萨。
    中隔北壁间,正面是地藏菩萨,背墙上是地藏变相。北壁间背面是十六臂观音像,像后壁上则是妙善公主剜眼割手为父治病的经典故事。
    中隔南壁间,正面是药王菩萨,壁上则是我国历代名医像。药王菩萨两侧各有一小殿,分别供奉药王孙思邈和神医华佗。南壁向背面则是孔雀灵王的塑像,身后为孔雀灵王的经典故事。
    水陆庵大殿内的彩色泥塑以南北墙上的最为精彩,它采用连环画的形式,演绎了佛祖释迦牟尼的传略故事。有山水桥梁、园林瀑布、亭台楼阁和殿宇宝塔等建筑,有诸佛菩萨、二十四诸天、五百罗汉过海、千人听经图、释迦牟尼涅槃塑像,还有鸟、兽、麒麟等。整体布局严整,惟妙惟肖,生动逼真。充分显示了我国古代巨匠丰富的想象力和高超的雕塑技巧。
    1957年,水陆庵被公布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修筑了直达水陆庵的公路。从1960年起国家多次拨款修建。现在水陆庵建筑已全部整修,大殿门额上“水陆庵”3字大匾,为当代书法家赵朴初题写。
    (十五)玉华寺
    玉华寺遗址,在铜川市北42公里的玉华山风景名胜区。现为玉华宫森林公园。
    唐武德七年(624)五月,高祖李渊在玉华山凤凰谷建仁智宫。取“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仁智者,有山有水之意。贞观二十一年(647),太宗李世民将仁智宫扩建,改名为玉华宫。成为唐太宗李世民的行宫。据记载,玉华宫“十殿五门”,规模宏大。正殿名玉华殿。贞观二十二年(648),唐太宗在此召见三藏法师玄奘,并为玄奘法师所译《瑜伽师地论》作序,这就是著名的《大唐三藏圣教序》。唐永徽元年(650)九月,高宗李治改玉华宫为玉华寺。659年,玄奘法师率徒来此,重译《大般若经》,于663年完成。这部600万字的煌煌大典,是玄奘法师在玉华寺所译14部经卷中最大的一部。玄奘法师在玉华寺的4年,共译经682卷,平均每年译经170卷。为纪念法师在玉华寺译经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人们称他为“玉华法师”。唐麟德元年(664)二月五日,玄奘法师圆寂于玉华寺肃成院。遗体葬于白鹿原,后迁葬兴教寺。
    玉华寺遗址石崖的石窟中有一尊佛像,侧刻“大唐龙朔二年三藏法师玄奘敬造释迦佛像供养”20字,有珍贵的史料价值。
    玉华寺遗址存留着有关宫、寺的碑石文物,数量较多,价值较高。近年来,修建了玄奘纪念馆。馆内有玄奘坐像,并设有佛教文化陈列,供人们参观、瞻仰和研究。
    (十六)普照寺
    普照寺位于韩城市东北12公里昝村镇吴村,建在10余米高的古寨堡之南端,面积4453平方米。建于元延佑三年(1316)。主体建筑是大佛殿,殿前左右配列伽蓝庙和护法庙,殿东有土地庙,西有关公庙,殿庙之间有拱门,殿后有观音洞及禅院。大佛殿雄伟壮观,单檐歇山顶,面阔5间,进深6间,墙后面向上收分,檐柱藏在墙体之中,柱头稍露,前檐当心间开门,墙正中上部均开窗,安装直棂格窗,恰似蒙古包形。殿内有钟形佛龛,天花板上作藻井画,共130幅,形象生动,栩栩如生,为元代绘画佳作。龛内有5尊彩色泥塑大佛像,中间是佛祖释迦牟尼,在工字莲花须弥座上跏趺而坐,通高4.2米,左右侍立着阿难和迦叶。两边是文殊、普贤菩萨,盘膝坐于莲花须弥座上。这5尊泥质彩塑佛像,是韩城市现存最完整的元代艺术珍品。
    1988年、1989年,国家两次拨款扩修普照寺,使其更加宏伟壮观。普照寺是国内集元代建筑最多之地,现已建成元代建筑博物馆。2001年6月25日,被公布为全国第五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十七)昭仁寺
    昭仁寺位于长武县城东街,系唐贞观年间(627~649)唐太宗李世民为纪念与军阀薛举、薛仁杲作战阵亡的将士而建立的寺院。昭仁寺坐北向南,由相连的小型四合院建筑构成,面积4869平方米。现有山门、碑亭、大殿、东西配庑各3间。寺门上方挂有“昭仁寺”3字匾额。寺内现存主要建筑物,是一座9梁18担的3间挑角大雄宝殿。殿内不见立柱,全由四周大梁架叠而起,即俗传八卦悬顶式,结构颇为特殊,为我国古建筑中所罕见。寺内现有唐“幽州昭仁寺碑”,朱子奢撰文,传为虞世南书写,书法秀丽而刚劲,碑文3000余字,基本完好。1984年,在昭仁寺建立长武县博物馆,作为地方性历史陈列。现有3个陈列室,陈列面积300多平方米,馆藏文物2600余件,分历史陈列、石刻艺术、建筑艺术三部分。
    昭仁寺大殿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十八)彬县大佛寺
    彬县大佛寺,位于彬县城西10公里,西兰公路旁的清凉山脚下。为唐贞观二年(628)所建,原名应福寺,北宋仁宗时改名为庆寿寺。寺前有明镜台,台上建有五层砖木结构的楼阁,高64米,站在楼阁上可俯瞰寺前全景。全寺共有107个大小石窟,257个佛龛,大小造像1498尊。
    主窟大佛阿弥驼佛依岩趺坐,身高24米,造形雄伟、雕饰富丽,发式作螺髻形,雍容端庄,耳垂披肩、袒胸、盘膝端坐在莲座上,体态自然丰满,颇显唐代风格。被誉为陕西和丝绸之路第一大佛。主窟两则有千佛洞、罗汉洞等。
    大佛寺塑像和石雕反映了中国初唐时期精湛的艺术和造型风格,是古代雕塑艺术的结晶,其中大佛尤为突出。大佛寺还保存唐宋以来历代游人留下的题刻177幅,碑碣6通。诗文优雅,书法中草、隶、篆、行、楷诸体皆有,游人观赏,无不赞叹。
    大佛寺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已建立文管所,对文物进行妥善保护。
    (十九)八仙庵
    八仙庵,又称“八仙宫”,位于西安市东关长乐坊内,原为唐代兴庆宫的一部分,现在是古城西安最大的道教庙宇。
    八仙庵相传建于宋代,元、明、清各代屡次翻修。1900年,八国联军侵入北京,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逃到西安避难,曾颁发1000两白银,命八仙庵道长李宗阳修建牌坊,并赐八仙庵“敕建”2字,高悬于庵前门额之上。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政府多次拨款整修。
    八仙庵占地110亩,由山门至后殿,分为三进。山门外,有清光绪二十年修建的砖砌大牌坊两座,门外的影壁上刻有“万古长青”4个大字。山门两端,钟、鼓楼分立左右。第一进殿5间。第二进分前、后2殿。第三进正殿门楣上悬有清慈禧太后亲笔题写的“洞天云籍”4字匾额,大殿两侧,是东西跨院。东院有吕祖殿和药王殿。西跨院是庵内道士的居所。
    1956年,八仙庵被列为陕西省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每逢农历四月十四、十五、十六日,八仙庵都要举行一年一度的庙会。届时四方香客,云集于此,盛况空前。
    (二十)重阳宫
    重阳宫,位于户县西10公里的祖庵镇,是道教全真派祖师王重阳的修道和葬骨之地,为我国道教三大祖庭之最。金代已有道教“天下祖庭”之称,被尊为“全真圣地”。
    重阳宫建于元太宗十年,南接秦岭,北临渭水,东傍涝水,西以白马河为界,下院、别业横跨今周至、户县两县9个乡镇。殿堂、楼阁、宫院众多,计房屋5048间,道士近万人。宫内玉皇阁高60余米,雄伟壮观。
    王重阳,幼名中孚,字允卿,陕西咸阳大魏村人。北宋政和三年(1113)生,金天眷年间(1138~1140),弃文场,中武举。因对金人统治不满,乃出家修道,取名喆,字明,道号重阳子。他精研道家奥理,揉和儒、释、道三家之理论,开创全真教。结庵讲道,收徒马丹阳、谭处端、刘处玄、丘处机、王处一、郝大通和孙不二等人,人称“全真七子”。金大定十年,王重阳率徒返陕西途中,故于河南之汴(今开封),葬于刘蒋村故庵之侧,建有广庭,额书“祖庭”。立“灵虚观”,后改为重阳宫,元朝廷赐宫名“重阳万寿宫”。建国后,仅存老君殿、灵官殿、祖师殿3座。“文革”中,老君殿也被拆除,其它殿宇荡然无存。
    重阳宫原存碑石多散弃露天,1962年收集迁至原玉皇殿旧址,成为“祖庵碑林”。1973年建房11间,使碑林得以保护。“祖庵碑林”今保存碑石31通,其中《全真教祖碑》、《重阳祖师仙迹记》、《十方重阳万寿宫记》等,均为全真教历史的重要资料。几通元代皇帝圣旨碑,是以巴思巴文、波斯文、汉文合写而成的,为研究中西文化交流提供了珍贵的资料。还有吴道子戏笔、重阳画像碑、北七真画像碑,均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元代著名书法家商挺、杨奂、姚遂、宋勃、王磐、李道谦、孙德烃等撰书的道行碑,堪称书法名碑,尤以《大元敕藏御服碑》、《孙真人道行碑》为大书法家赵孟頫所书,更为珍贵。
    “祖庵碑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二十一)化羊庙
    化羊庙位于西安市户县东南13公里的化羊峪口,原有面积约30公顷。东有鸡头山,西有牛首山,南靠秦岭重峦,北面八百里秦川。依山傍水,林木森森。建筑完整,错落有致。古有“吾鄠(县)山水之胜,兹地为最”之赞。
    化羊庙,因位于化羊峪口而得名。又称化羊宫、华阳观、东岳庙、天齐庙、泰岳行祠。相传建于宋代。据考证,化羊庙从明宣德元年(1426)至清宣统二年(1910),曾先后7次重修。原有庙宇130余间,是一个比较完整的古建筑群。
    东岳献殿,是省内保存元代稀有的建筑,面宽5间,单檐式庑殿顶,进深6米,明间宽4米,次间宽2.8米。建筑面积107平方米,属厅堂构架,1988年修葺一新。另有金刚殿、戏楼、头天门、二天门、菩萨殿、东岳殿等,庄严古朴,结构严谨。正殿前院存有石碑一通,高2.37米,上部蒙文,下部汉文。另有《重修古迹东岳庙记碑》一通,系明景泰三年(1452)立。还有《化羊峪补修东岳庙记》碑一通。近年修复了东岳正殿等建筑。现有殿宇达49间。化羊庙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化羊庙会,古今不衰。每年正月二十日、六月初十日起,两次定期举行,每次10天左右。高峰期每天达万人以上。从化羊路到东岳殿几里内,商贸交易生意兴隆。会期还有秦腔戏班,演唱数天。有时还有眉户、曲子、自乐班,通宵不停,为庙会增添乐趣。
    化羊庙自古以来,不但是京都长安附近有名的庙宇之一,而且也曾于其内设学馆,教授生徒。来到化羊庙,看到了“万岁牌”,听到了“劈蟒石的传说”,人们会很自然地想到了青少年时期曾在这里接受庠序之教的杨砺。杨砺死后葬于庞光镇杨家堡北约300米处,墓圆形,东西直径18.3米,南北直径21.5米,高4.9米。墓前石碑:“宋进士杨砺墓”,为清高宗乾隆时,陕西巡抚毕沅所书,鄠县(今陕西户县)知事汪以诚立石。
    (二十二)西岳庙
    西岳庙是中国历代帝王祭谒华山之地,位于陕西省华阴县城东1.5公里的岳庙镇,始建于汉武帝时期,名集灵宫,原址在华山以东的黄甫峪,东汉桓帝时迁此,改称西岳庙。历代屡毁屡建,明代已具规模,现存建筑多为明建、清修。1988年,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西岳庙建筑为重城式,坐北向南,面对华山。外城四周有高大的城墙,南北长约525米,东西宽225米,墙底部宽6米,上部宽4米,高约8米。主要建筑分布在由南至北的中轴线上,前为城门,中间是内宫,后为高阁,两侧有附属建筑。城门二重,门前有琉璃影壁。灏灵门为西岳庙第一道门,3个门洞。午门为外城正门,为5个门洞,墙基用石条砌筑。其上原有面宽7间、进深5间的门楼,两端有穿廊,与东西侧楼相连,侧楼两端有上下马道。午门内为内宫。内宫分前、后两院,前院大门为棂星门,是木结构牌楼式门楼,四柱三间三楼式,檐下“蜂巢式如意斗拱”雕刻着9个龙头。在木结构门楼夹隙和两端有用砖砌成低矮的悬山式夹墙与红色宫墙相连。宫墙两端又有歇山顶的角门。前院南北长130米,东西宽约100米,院内建石牌楼多座,正中有一座明代建四柱三间五楼式牌楼,雕刻各种卷草花纹、人物、团龙、麒麟、狮兽等,雕工精细。
    后院前面为正门,名金城门,系明代所建,为琉璃瓦单檐歇山顶建筑,面宽5间,进深3间,斗拱疏朗。后面为西岳庙主体建筑灏灵殿,是历代帝王祭祀岳神之处。是有68柱、9梁、13檩的琉璃瓦单檐歇山顶建筑,面宽7间,进深5间,回廊周匝,殿基为石筑须弥座,前有月台,平面为“凸”字形。月台前方有踏道5座。月台高1米。殿内有慈禧太后、同治皇帝和光绪帝的御书匾额。大殿前两侧有歇山顶的碑楼和攒尖顶八角亭各一对及历代帝王或钦命大臣祭谒西岳庙碑记、名人诗词、敕修西岳庙全图碑等。大殿对面是金水桥,原有明代石拱桥3座,现仅存1座。
    庙的最后为万寿阁,原为明万历年间所建,1932年毁于火。新万寿阁为2000年后重修,台基高9米,呈“□”形,四周用砖包砌。万寿阁面宽五间,进深三间,周有回廊。阁的左右,有转藏楼各一座,面宽进深均为四间,转藏楼与万寿阁之间用悬空飞廊相通。庙中保存有历代修建和祭祀华山的碑石几十通。重要的有东汉桓帝延熹八年(165)《西岳华山庙碑》残石,北周天和二年(567)《西岳华山神庙之碑》,唐玄宗开元十二年(724)御书《华山铭》残碑。
    历代兵火、自然灾害对西岳庙破坏很大。1979年成立了西岳庙文物管理所,对棂星门、金城门、灏灵殿万寿阁及古城墙等建筑进行了修葺。
    (二十三)东岳庙
    东岳庙位于蒲城县东2公里的柏山之巅。这里环山10多里皆为松柏丛林,鸟语柏香,峰峦耸翠,景色宜人。
    东岳庙建立年代不详,金泰和五年(1325)已有。后经历代修葺。庙前影壁上有“蒲县胜景”4个大字。由此北上,沿长虹磴道,经土地祠、将军祠、御马厅、莲云厅,便可远远望见山门。山门往上,有登仙桥,它是凌霄殿通往天堂楼的惟一通道。凌霄殿的神龛塑像是黄滚夫妇,即黄飞虎的父母。在乐楼背后的通道口有一幅醒目的对联,它是蒲城县的一个知县写的,上联是“伐吾山林吾勿语”,下联是“伤汝性命汝难逃”。大概是因为有这幅对联的原因,柏山的树木保护得很好。从乐楼下到看亭,南望,正面是乐楼,东、西两侧也各有一乐楼。显然这里过去可以同时上演三台戏,热闹景象,可想而知。正面乐楼横楣有精致的木雕,其内容为人物故事,左为“渔樵”,右为“耕读”,中间是“八仙庆寿”,并有花卉穿插陪衬。工艺细致精巧,深受游人赞赏。
    由看亭北行,过金水桥是献亭,献亭为祭祀东岳大帝的地方。该亭建于金泰和六年(1206),四周敞朗,顶为歇山式,四角均为蟠龙石柱,造型精湛。石柱上的雕龙,或拱躯待发,或回首怒视,或腾于云雾之中,或游于波涛之上,或追鱼,或捕龟,生动逼真,是中国宋、金石雕艺术中的珍品。献亭北是东岳庙大殿,殿门额挂“东岳齐天”4字大匾。殿内木制暖阁内塑着东岳庙之主神——东岳大帝黄飞虎的坐像,神态肃穆,长须垂胸。传说,黄飞虎是商朝大臣,因商纣王暴虐无道,遂反商投周,跟随周武王一起伐纣,屡建大功,直至战死沙场。为了表彰其伐纣功绩,道教祖师封其“东岳泰山天齐仁圣大帝”,为五岳之尊,总管天地人间吉凶祸福,并执掌幽冥地府十八重地狱。传说凡一应生死转化人神仙鬼,俱由东岳大帝勘对,方许施行。所以这座庙里还设置了一座规模庞大的地狱。
    大殿后面是寝宫。寝宫神龛里的塑像是黄飞虎夫人。寝宫背后是昌衍宫,又名“子孙圣母祠”。殿内木制神龛内有泥塑主像3尊,为三霄娘娘。传说其执掌人间生育。最后是地狱。从地狱入口下去,第一层是阴曹,分东曹、西曹。周围廊下面的梁上绘着《封神演义》的故事。
    从阴曹再下18个台阶,便是地狱。地狱由三面合围的15孔窑洞组成,是东岳庙中泥塑艺术之集锦。正北5孔窑内设五岳大帝,东西两边是十殿阎君。十八地狱在各殿案前交错罗列,各狱鬼卒,都在履行职守,施行冥罚:有的推磨,有的拉锯,有的挖眼,有的刮面,有的搅油锅,有的烧火坑……或突眼怒视,或切齿鼓力,无不逼真传神,给人以生动之感。在地狱塑像中,还穿插有“目连救母”、“龙王告状”、“唐王游地狱”、“刘全进瓜”、“胡迪骂殿”等人物造型。整座地狱,从第一殿“阴阳界”始,到第十殿“轮回转生”止,有塑像140余躯,尺度约与真人相等。这样庞大、完整的地狱造型,是中国现存寺庙中稀有的一组明代泥塑佳作。尽管其表现内容荒诞无稽,但塑像本身却是研究中国古代塑造艺术的宝贵资料,因而受到国内外专家及游客的赞赏。
    (二十四)三原城隍庙
   &n, bsp;三原城隍庙位于三原县城内东大街。始建于明洪武八年(1375),清咸丰二年(1852)复修,占地面积11024平方米,建筑面积4466平方米,为陕西省现存最完整的明代建筑群之一。
    三原城隍庙有建筑115间,分前、中、后三个大院。庙门前有磨砖对缝砌成的照壁,照壁上雕有“苍龙训子”大型浮雕。照壁南有高13米,重1万多公斤的一对铸铁盘龙旗杆。庙宇建筑主要有藻井奇巧的牌坊、棂星门、戏楼,钟鼓楼,高大宏伟的大殿、以及后院寝殿等。在空间布局上,体现了“庭院深深深几许”的多层风格,重重院落向纵深发展,前廊后庑,左右对称,主体建筑位于中轴线最北端。在建筑形式上运用大屋顶、高台基,提高了建筑物的庄重、神秘感,又起到了防雨防潮的作用。在色彩运用上,以朱红色屋身为主,配以黄、绿琉璃瓦屋顶及青、绿为主色的彩绘,使整个建筑气氛肃穆、富丽堂皇、灿烂夺目。是我国古代最标准的建筑风格的建筑群之一。中院面积宽大,曲屋连属,雕梁画栋。勾心斗角,红柱绿瓦,钟鼓楼东西对峙,正面高台石栏,大殿博敞巍峨,左右有石狮护卫。石狮张口雄视,威武轩昂。东立石雕龟碑,西置铁铸香炉,前有造型新颖凝重的木牌坊一座。东西配殿的隔子门上,雕有人物,花草,鸟兽;配殿殿脊之上有二龙戏珠、仙女彩舞等琉璃造型,人物胖瘦兼有,神态各异,生动逼真。大殿楹柱上有一幅对联:“存上等心结中等缘享下等福;在高处立着平处坐向阔处行。”
    三原城隍庙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二十五)法王庙
    法王庙位于韩城市北10公里的西庄镇。法王庙是一座木结构古建筑,飞檐凌空,斗拱交错,雕刻精致,殿顶富丽堂皇的藻井、屋顶正脊部分的彩色琉璃制品装饰、龙吻、仙人走兽变异多姿,形态生动,显示出劳动人民的创造才能和独特的民族风格。
    法王庙建于宋真宗乾兴元年(1022),后经各代重修。现存寝宫,系清代重修,富丽堂皇。献殿保持了元代建筑的风格,朴素大方。据明崇祯五年的碑记称:“法王姓房,字百虎,唐末西庄附近人,相传为屈原后裔,寿一百一十岁。修道于灵贶观(地址在法王庙前的道院)。因灵通帝梦,用针砭之法,使太子降生(指宋仁宗赵祯),朝廷有感而册封之。宋仁宗执政,追封为岳法王,遂建庙奉祀。”此系传说,但西庄井溢村仍有房姓后裔。据年长者叙述,曾有槐柏相抱树两颗,现不复存在。法王庙前的灵贶观,有法王房寅之墓。
    庙中原有法王塑像,并有法王宝剑一口,鲨鱼皮鞘,长约1公尺,上嵌有黄铜纹北斗星,剑上刻铭文为“赤山之精,紫电之光,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庙中最早有元至正二十五年(1365)立的碑,乐楼于同治七年(1868)被陕西回民起义军焚毁。法王象和戏楼、行实碑等均已毁没,宝剑也不知去处。现仅存法王宫寝殿和献殿。在青山的衬托下,显得十分雄伟。斗拱构件的彩绘绚丽,技艺高超,为陕西省重点保护文物。有砖砌六角攒顶塔式法王墓,正方嵌石,上刻“宋法王之墓”,刻石对面,有“槐柏古迹”楷书题词。
    法王庙是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二十六)太白庙
    太白庙位于陕西省眉县汤峪口,太白山北麓,四周群山伏围,层峦叠翠,面对龙凤大山,门前山脚下有历史遗留下来的天然景观——神功石,汤峪河犹如一条玉带从门前流过。
    太白山乃道教三十六洞天的第十一洞天,由于它的伟岸神秘,被历代封建帝王奉若神明,早在汉成帝时已有太白祠。唐时,香烟鼎盛。太白山是历代帝王祈雨之地。
    太白庙建筑大多为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重修,整体布局严谨,均属仿古建筑,雕梁画柱,异彩纷呈,气势雄伟,颇为壮观。共分为3部分。
    太白庙内的第一座殿堂是灵宫殿,供奉护法王灵宫——王善。王灵官手执金砖、横眉立目,凤嘴银牙,善察人间善恶之事,驱魔降妖,祛邪治病,祈晴祷雨,号称“太乙雷声应化天尊”。灵宫殿的右侧是二郎庙,二郎神为水神,相传蜀守李冰治水时,有蛟龙为患,其子二郎力除蛟孽有功,被封为“清源妙道真君”。
    沿二郎庙与灵宫殿之间的通道拾级而上,则是该庙的第二层建筑,为3孔窑洞。中窑内座三太白,三太白乃殷纣王时伯夷、叔齐、周贲。相传伯夷、叔齐是殷商时孤竹王的二王子。孤竹王立叔齐为太子,王死后叔齐让兄伯夷继承王位。伯夷则以父命难违拒之,为让弟继承王位而逃。叔齐也以立长不立幼而逃。二人中途相遇,一同投奔西伯候姬昌。途中恰逢武王伐纣,二人叩马而谏:说武王伐纣乃不忠不孝之举。后武王灭商建周,伯夷、叔齐义不食周粟,与同来的元帅周贲饿死首阳山。姜子牙以至仁至孝至义之士封为太白山地方神,称“无号广天尊”。
    左窑内供奉三霄娘娘,三霄即琼霄、碧霄、云霄。三霄为女神,亦是妇女儿童的保护神,护佑生灵,法力无边,每年庙会时节,来此祈福求子、烧香还愿的香客颇多。
    右窑为菩萨祠,内供观音、文殊、普贤3位菩萨。中座观音菩萨,圣德巍峨,玄功莫测,救苦救难,随心消厄,道称“碧落洞天帝主圆通自在天尊”。自此往左可达药王庙,斗姆阁。沿石级而上是该建筑群最高层——五帝殿,殿内供奉玉皇大帝、天皇大帝、后士皇地祗、中天紫微北极大帝、南极长生大帝等五位道教尊神。
    每年的七月十二是太白庙庙会,届时,香客信士摩肩擦踵,络绎不绝。
    (二十七)金台观
    金台观为宝鸡道教三观(金台、银台、玉台)之首,位于宝鸡市北郊陵原山上,建于元末,为元末明初著名道士张三丰修真之所。《明史》卷299《张三丰传》载:“张三丰,辽东懿州人,名全一,一名君宝,三丰其号也。……太祖故闻其名,洪武二十四年(1391)遣使觅之,不得。后居宝鸡之金台观。”金台观于明、清时曾扩建重修。
    金台观占地面积为5.9公顷,现存建筑分中院和东、西偏院3部分。主要建筑和道教古迹有玉皇阁、三清殿、吕祖殿、慈航殿、八卦亭、圣母洞、三丰洞、药王洞、朝阳洞等。观内古柏森森,相传为张三丰手植。朝阳洞前有张三丰手书的“瓜皮书”碑刻。观前玉皇阁飞檐玲珑,阳光下熠熠生辉,流金溢彩,被称之为“金阁流霞”,为宝鸡“八景”之一。
    金台观地势高旷,建筑群雄伟壮观,为宝鸡著名胜景。登临金台观,宝鸡市市容可尽收眼底。宝鸡市博物馆设在金台观内。博物馆内有宝鸡出土的、被称为“中国刻石文字之祖”的“陈仓石鼓”展、宝鸡民间美术品陈列展。展品有布艺制品、彩绘泥塑、社火脸谱、西府皮影等数十种民间工艺美术品,既可观赏、研究,又可购买、收藏。还展出大量西周时期的青铜器。
    每年农历三月初三、十月初十为金台观庙会,人流如织,香火鼎盛。
    (二十八)化觉巷清真大寺
    化觉巷清真寺位于西安市西大街鼓楼西北,俗称化觉寺。因在大学习巷清真寺东,故又称“东大寺”。化觉巷清真寺是西安伊斯兰教的活动中心,是陕西省最大的伊斯兰教寺院,也是中国四大清真寺之一。
    据唐代《创建清真寺碑记》记载:“及隋开皇中,其教(伊斯兰教)遂入于中华,流衍散漫于天下。”由此可知,伊斯兰教是在隋文帝时传入中国的。而清真寺的兴建大抵在伊斯兰教传入后150年左右,只是因种种原因,屡建屡毁。唐时所建清真寺已无踪迹,西安城内保存较完整的清真寺就是今东、西两大寺,它们建造的年代最早可追溯到宋元时期,极有可能是明清时修建的。
    化觉巷清真寺前后有4个院落,占地12000平方米,建筑面积近4000平方米,从整体上看,寺院宽敞,规模宏大,布局严谨,建筑别致。
    前院木牌坊建于17世纪初,高约9米,琉璃瓦覆顶,飞檐翘角,十分壮观。牌坊上方,正面有明代书法家董其昌题写的“敕赐礼拜寺”匾,后面有宋代书法家米芾题的“道法参天地”匾。
    二进院有石牌坊1座,牌坊后两侧有明、清重修碑记,碑阴分别有我国宋代书法家米芾写的“道法参天地”和明代书法家董其昌写的“敕赐礼拜寺”手书碑刻。
    第三进院中有宋代重修的敕修殿,殿内有清雍正十年(1732)刻的阿拉伯文月碑1通。月碑是用来推算教历“封斋”和“开斋”时间的,为寺院的珍宝。院落中心矗立着一座三层八角攒尖顶的“省心楼”。省心楼造型美观,秀丽典雅,是礼拜前召唤穆斯林的地方。两厢是讲经堂,珍藏有清代手抄本《古兰经》和描绘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诞生地的《麦加图》。
    第四进院落是寺院的中心。南厅后碑廊有唐天宝元年《创建清真寺碑记》碑和明代《重修敕赐清真寺碑》。南厅两楹有对联一副:“巨蟒道安羸驼转健;熟羊告毒烹鲤言机。”每4字含一掌故,记述了穆罕默德的“四大奇遇”。北厅有一日晷,传为全国清真寺仅存的四件日晷之一。院中心,建有一组亭子,共3座,六角形主亭在中,三角形辅亭在两翼,飞檐翘角,如凤凰展翅,故名凤凰亭。亭檐下有明惠帝朱允炆建文元年(1399)兵部尚书铁铉写的“一真”2字和明代书法家董其昌所题匾额。过凤凰亭、海棠池,便是700平米的月台。台西为礼拜大殿,面阔7间,进深9间,面积1300平米,可容千余人同时礼拜。殿内天棚藻井由600多幅彩画组成,每幅中心的阿文“都凹”构图着色,体现了中国伊斯兰教寺院彩画的独特手法。
    化觉巷清真寺在国际上名气很大。20世纪30年代,法国编的《中国》导游手册,就把它列入其中。西班牙一位学者参观化觉巷清真寺后说:“在我参观的许多国家的穆斯林寺院中,只有中国西安的清真寺能和西班牙的高河达坝清真寺相媲美。”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编辑:秦人
发表/查看评论   
陕西精品特产 陕西高端特产礼品
陕西旅游票务网 让休闲旅游便宜起来
相关链接
 
三秦概况 | 网站简介 | 联系我们 | 网站投稿 | 友情链接 | 意见反馈 | 信息纠错 | 推广合作 | 合作伙伴
Copyright@2010-2013 三秦游网(陕西文化旅游网)
WWW.SANQINYO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