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遍三秦大地从三秦游网开始>> | 三秦游首页 | 意见反馈 | 天气预报 | 网站投稿 | 上传图片 | 资源搜索 |
1995年,西安曲江旅游度假区批准为省级旅游度假区。年末,省级以上风景名胜区30处。其中国家级风景名胜区4处,省级以上森林公园24处,其中国家级森林公园5处、自然保护区9个。
1996年,华山索道开通运营。西安曲江、未央湖、半坡三大旅游度假区一批项目投入建设。建成长安沣峪山水度假区、东大温泉度假区和户县高冠瀑布度假区等旅游项目设施20余个。钟楼、鼓楼广场及北门城墙连通工程、黄帝陵一期修整工程等重大项目相继完工。
1997年,咸阳市先后引资3000多万元,兴建了懿德太子墓博物馆、西北黄土民俗村、唐乐宫、华夏瓦当艺术馆、三原县于右任纪念馆等新的旅游景点,开放接待国内外旅游者。咸阳丝绸之路旅游城、杨贵妃墓扩建工程等旅游项目已开工建设。其他地市也先后建设了一批旅游景区。西安市组织开展“西安旅游10大景”评选活动。通过广泛宣传咨询,8万多人投票选举,经专家学者评审团的实地考察评议,确定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华清池、骊山风景名胜区、陕西历史博物馆、大雁塔、小雁塔、碑林博物馆、钟楼鼓楼明城墙、楼观台、太白山风景名胜区、翠华山风景名胜区、半坡博物馆、西安清真大寺入选西安10大景。
1998年,省政府将汉阳陵作为重点旅游工程项目开发建设,并列为第一批省级旅游景区景点。公布了第一批省级旅游景区:骊山(包括秦始皇陵、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华清池)、汉景帝阳陵、华山、法门寺、乾陵、黄帝陵、太白山、黄河壶口瀑布。同年,依据《陕西省旅游管理条例》对旅游景区实行分等级管理。旅游景区按资源品位划分为省、地、县三级。由同一级人民政府公布。省级旅游景区总体规划须经省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审查并报省政府批准。建设项目需经省旅游局行政管理部门审查后,再按国家和省有关规定办理审批手续。陕西省开发民俗风情和科技旅游资源取得新成绩。洛川民俗馆、乾陵黄土民俗文化村、中华民间艺术文化村,以及陕北窑洞等经过开发建设,不断充实完善。西安卫星测控中心、临潼天文台、泾阳大地原点、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咸阳医疗保健城和杨凌农科城等经过开发建设,成为展示现代建设成就与现代文明的重要参观单位和游览景区。
1999年,陕西全省各级政府从本地资源特点出发,充分发挥旅游资源的优势,通过政府投入、招商引资等方式,积极开发建设旅游景区景点和旅游产品。西安市引资20多亿元,其中外资7600万美元,1999年完成投资10亿元,新建和扩建项目完成31个,在建项目35个。宝鸡市引资2.5亿元,建成和在建项目30多个。咸阳、汉中、渭南市和安康地区分别融资上亿元,进行40多个项目开发建设。五大文化系列旅游区重点项目建设取得明显成绩。周文化系列的周原遗址保护和开发取得好的进展。宝鸡青铜器博物馆建成开放。秦文化系列的秦陵内城考古勘探和发掘工作取得了重大成果,新出土大量石质铠甲和彩绘陶俑。新建秦陵出土文物和铜车马博物馆对外开放。秦阿房宫遗址在科学保护的同时,在遗址旁建设了占地100多亩的秦阿房宫仿古建筑,年内投入试营运,并为游客提供秦代歌舞表演。汉文化系列的汉景帝阳陵完成征地2894亩,发掘了部分从葬坑,出土各类文物5000多件(组)。9月30日,汉阳陵考古陈列馆建成开放,接待海内外旅游者。唐文化系列的乾陵、华清池、大雁塔、玉华宫等旅游景区在深度开发上作文章,兴建了马球场、唐梨园,再现盛唐马球运动和梨园歌舞。修建了玄奘纪念馆和玉华博物馆。明文化系列的西安城墙完成了护城河清淤工程,完善了城墙、城河和环城林带三位一体的古城堡旅游区,推出了“仿古人城式”和西安城墙国际马拉松赛等旅游项目。自然景观开发建设取得良好进展。骊山、华山、黄河壶口瀑布等风景名胜区,大白山、终南山、楼观台等森林公园、佛坪自然保护区以及南湖、南沙河、红寺湖、瀛湖、红碱淖等湖泊水域旅游区等开发取得成效,分别安排新建或扩建项目,增加新的景观。
2000年,全省各地加快旅游资源开发,旅游景点建设取得明显成绩。文物景点开发和建设进展良好,秦陵博物院完成了秦俑馆二期工程建设和秦陵征地的筹备工作。汉阳陵加紧发掘,修砌围墙,景区环境绿化初见成效。西安大慈恩寺大型仿唐建筑玄奘三藏法师院落成,玄奘头顶骨舍利迎回寺院内供奉。法门寺陈列馆、西岳庙庙前广场及西岳庙整修工程、张骞纪念馆、白云山白云观等文博旅游点的有关项目进展顺利。加快自然景观开发建设,华山、骊山、太白山国家森林公园和壶口黄河瀑布等著名旅游景区进行深度开发,增加观赏内容和旅游项目,扩大环境容量。陕西旅游集团公司积极加强银企合作,同中国银行签订合作协议,在“十五”期间,引进资金18亿元,用于华山、太白山、汉阳陵和关山草原等旅游景区开发和旅游设施建设。
2001年,陕西省坚持人文旅游资源与自然旅游资源开发并举,依托资源优势,加快旅游产品结构调整,实施精品战略,巩固东线,完善西线,建设北线,开发南线,旅游资源和产品开发取得明显成绩。
2002年,完成了全省“十五”旅游计划编制工作,制定了旅游业未来发展目标。宝鸡、商洛及有关县(区)、旅游区完成了旅游规划的制定和评审。安康、渭南、铜川及杨凌区等已着手编制区域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加快旅游资源的深度开发。旅游景区景点结合A级质量等级的创建和评审,加快资源的深度开发和全面建设。秦始皇陵和秦兵马俑博物馆积极推进秦陵博物院建设,推出了秦始皇守陵部队换岗仪式等旅游项目。黄帝陵二期整修工程动工。骊山、华山、太白山、楼观台、终南山等风景名胜区和森林公园,进一步完善旅游道路和配套服务设施,扩大环境容量,提高了景区的管理水平和观赏质量。组织工业、农业旅游示范点的开发建设。按照国家旅游局关于工业旅游示范点和农业旅游示范点的开发建设和验收标准,选定西安北郊综合农业开发区、中国杨凌农科城、宝鸡西部兰花基地和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四个工业、农业旅游示范点,抓紧旅游规划和开发建设。
2003年,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比》(GB/T18972-2003)国家标准,陕西省旅游局组织100多人对全省旅游资源进行全面普查。完成数据录入和软件设计。《陕西旅游资源普查报告》以及各地旅游资源普查报告基本完成。制作了资源分布图、区划图、重点资源分布图等多项图件。多媒体和数据库进入正常运行。全省旅游资源的普查工作为建立全省旅游资源数据库、实现科学开发旅游资源奠定了基础。初步探明陕西旅游资源约8700余处:共有地文景观类约500处;水域风光类约370处;生物景观类约800处;遗址遗迹类约300处;人文活动类约530处;旅游商品类约500种;建筑与设计类约5700处。
此外,推进工农业旅游示范点建设(西安北部现代综合农业开发区、西安高新技术开发区、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宝鸡西部兰花生态园)。开发温泉,完善旅游产品结构,制定了《陕西温泉旅游开发规划》,完成《陕西省秦岭北麓重点旅游区地热资源开发前景的评估报告》和《华山风景名胜区地热井可行性认证报告》。2003年旅游项目建设增加,陕南、陕北项目尤为明显。按照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要求,对秦始皇陵遗址公园的秦俑馆前环境实施改造,投资1.5亿元,拆除建筑面积77700平方米,搬迁农户70余户,在占地400亩馆前A区实行绿化工程建设,绿化面积达80%以上。黄帝陵二期建设工程投资2.5亿元,修建轩辕殿。祭祀广场标志性建筑,完善景区道路,建设消防等基础设施,实现景区绿化工程,搬迁黄陵中学及65户人员。总投资5亿元的曲江旅游度假区的大雁塔北广场按期竣工投入使用,投资13亿元的集文化体验、休闲度假、娱乐餐饮于一体的大唐芙蓉园是中国第一个全方位展示盛唐风貌的大型皇家园林式文化主题公园。次年建成开放后,已接待近200万人次。新开发的鸡峰山、金丝峡、红碱淖也投巨资建设。同年,制定4A级旅游景区创建计划。至2003年末,全省用于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和旅游产品开发的资金总额约31亿元,同比增长79.9%。其中用于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13.3亿,同比增长80.9%;用于旅游区项目开发建设资金约17.7亿元,同比增长79%。全省共评定等级旅游景区73家。其中4A级17家,3A级28家,2A级24家,1A级4家。在此基础上实施旅游净化工程。全省51个主要旅游景点安排新建、改建旅游星级厕所74座。五星级7座,四星级19座,三星级34座。总投资3620万元(其中省级财政补助1461万元)还实施了旅游绿化工程。全省18家旅游景区安排绿化工程总投资2152.83万元(其中省级补助859万元)。
2004年,大力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加大产品开发力度,推动产品的结构调整和升级。确定18个重点建设项目,总投资31.5亿元。投资2.5亿元的黄帝陵整修工程,投资1.2亿元的秦俑馆门前A区环境改造工程,投资3亿元的曲江海洋展馆,投资300万元的西岳庙古建维修工程,投资2亿多元的西安野生动物园建设等项目已完成。对红色旅游资源进行了普查工作,会同有关部门编制了开发和建设方案。加快了以延安为中心的红色旅游产品开发建设步伐。曲江大唐芙蓉园、杨凌农业博览园等重点项目建设也都取得了较大进展。加大产品结构调整力度。将开发自然景观和生态休闲旅游产品作为调整产品结构的重点,加快了曲江旅游度假区、秦岭北麓生态休闲旅游带、陕南秦巴汉水绿色休闲基础的建设步伐。一批以生态、绿色,环保、体闲度假为主题的旅游产品已经出现。眉县、周至、蓝田、临潼,华阴的温泉旅游项目建设进展顺利,西安翠华山、宝鸡太白山、商洛牧护关三个滑雪场的建成极大地丰富了陕西冬季旅游产品。着力开发“红色旅游”资源,形成陕西旅游产品新亮点。2004年对全省红色旅游资源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普查工作,会同有关部门编制了全省重点红色旅游产品开发建设方案,加快了以延安为中心的红色旅游产品开发建设步伐。积极开展全国工农业旅游示范点创建工作。西安北郊现代农业综合开发区、杨凌农业科技示范区、陕西苗木繁育中心首批进入国家级农业旅游示范点行列。大力推动旅游“环境工程建设”,提升旅游区(点)形象和品位,第二期旅游净化工程在全省57个主要旅游区安排新建,改建旅游星级厕所69座,总投资3275万元。旅游畅通工程建设方案已编制完成,旅游绿化工程不断取得新进展。旅游“环境工程建设”使全省旅游景区的环境质量进一步提升。
2005年陕西旅游投资速度进一步加快,社会资本进入旅游业取得一定进展,全省旅游总投资为50.17亿元,其中各级财政投资20.77亿元,社会投资29.17亿元。积极推进旅游精品建设,完成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前区环境改造工程,大明宫含元殿遗址修复工程,基本完成汉阳陵博物馆的陵外藏坑保护展示厅工程建设。大唐芙蓉园建成开放,填补了陕西大型文化主题公园的空白。曲江海洋馆、华清池芙蓉园、西安环城西苑等旅游产品建成丰富了陕西旅游产品内容。西安顺城巷改造工程、华山兵器游乐世界及御温泉项目、周至楼观台、陇县关山草原、宜川黄河壶口等旅游项目建设已开工,进展情况良好。2005年国家安排榆林、延安等市用于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基金120万元,省财政安排华山瓦子庙沟环境治理工程建设资金150万元,旅游规划资金1200万元。
2001~2005年期间,还对陕西省生态旅游资源进行了有序的开发和建设。5年间投资6亿多元,新建森林公园18处,晋升国家级公园14处;新增森林风景资源保护面积8.6万公顷,总面积达到26.6万公顷。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投资9000多万元建设国内最大规模的农业博览园。包括昆虫博物馆、动物博物馆、土壤博物馆、植物博物馆、中国农业博物馆和植物分类园、蝴蝶园。这些建设将成为农业旅游和科普旅游的优质资源。通过招商引资500多万元,建设西岐民俗馆、天利花民俗园、合阳民俗园等大型“农家乐”设施。
此间,对红色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建设也在进行。全省共有红色旅游资源500余处。以延安为中心,建设4个重点(西安市红色旅游系列景区、汉中市川陕革命纪念馆、咸阳市旬邑马栏革命旧址、铜川市陕甘边照金革命旧址)。新建延安革命纪念馆,维修11处革命旧址,总投资21286万元,国家补助1.7亿元。5个全国红色旅游景点景区已列入全国红色旅游重点建设规划中,已启动2个项目,西安市红色旅游系列景区建设项目投资2510万元,其中国家补助1760万元;汉中市川陕革命纪念馆建设项目投资2270万元,其中国家补助1590万元。此外,反映大批青年奔赴延安和抗日前线历史事迹的泾阳安吴青训班旧址已全面开发建设。体现红军与革命群众鱼水情深的旬阳红军乡、红军纪念园项目也已开发建设。
2001~2005年期间,社会资金用于旅游产品开发和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的数额大幅度增加,社会投资由1996~2000年末的近4亿元增加到2005年末的30亿元,民间资本占总投资的比例由1996~2000年末的6%增加到2005年末的30%。五年间用于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和旅游产品开发的投入达到160亿元。全省已开放的旅游景区260多家,其中国家等级旅游景区74家(4A级17家)。
至2005年,全省具有良好开发前景的旅游资源10000余处。现有世界文化遗产1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6座,省级历史文化名城11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89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464处,国家风景名胜区6处,省级风景名胜区28处,国家森林公园23处,省级森林公园45处,国家自然保护区7处,省级自然保护区(点)30处,国家地质公园3处,国家水利风景区7处,省级水利风景区6处。